混凝土损伤理论及试验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化学工业,硅酸盐工业,
作者: 沈新普,杨璐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6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03023677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混凝土损伤力学本构理论涉及的连续介质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数学工具。对梯度依赖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的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作了详细介绍。给出了ABAQUS大型有限元程序模拟混凝土4点剪切梁动力损伤破坏过程的原理、结果和数值计算技巧。给出了采用白光散斑法进行混凝土损伤试验的实验设备、试件准备和结果处理技术。
本书可作为力学、材料、土木、机械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高年级本科生、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沈新普,河北清河人,出生于1963年12月,现为沈阳工业大学教授、计算力学所所长、ABAQUS沈阳培养中心主任,1985年本科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1990年硕士毕业生东北大学,1993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7年起,普在奥、波、意、法、英、美多国从事研究。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张量及连续介质热力学基础
1.1数学基础
1.2张量代数
1.3张量微积分
1.4连续介质热力学基础
1.4.1 热力学第一定律
1.4.2 热力学第二定律
1.4.3 状态变量
1.4.4 热力学非局部理论
第2章 固体的损伤塑性局部本构模型研究
2.1引言
2.2损伤模型及有效变量表达式
2.2.1 Saanouni—Forster.Hatira模型有效变量表达式
2.2.2 有效变量表达式的其他形式
2.2.3 本构关系
2.3本构积分数值格式
2.3.1 方法的一般描述
2.3.2 未知量及相关项的具体形式
2.4本构行为的数值试验与比较
2.5数值应用
2.6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岩土材料弹塑性正交异性损伤耦合本构理论
3.1引言
3.2模型的一般热力学描述
3.2.1 连续介质的热力学
3.2.2 塑性流动准则及损伤准则
3.2.3 关于损伤应变与扩容计算的讨论
3.3塑性损伤耦合描述
3.3.1 正交异性张量损伤模型
3.3.2 Mohr—Coulomb准则的均匀化
3.4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梯度增强的弹塑性损伤非局部本构模型理论研究
4.1引言
4.2已有相关模型简要介绍
4.2.1 面积加权平均的非局部模型
4.2.2 梯度增强的非局部本构模型
4.2.3 讨论
4.3梯度增强的损伤塑性耦合本构关系
4.3.1 梯度增强损伤塑性的连续介质热力学
4.3.2 梯度增强的损伤模型
4.4弹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的具体形式
4.4.1 损伤材料有效应力/应变关系
4.4.2 内变量演化律及加载条件
4.5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梯度增强的弹塑性损伤非局部本构模型数值计算研究
5.1引言
5.2用移动最小二乘法近似求解Laplace值的原理与格式
5.2.1 移动最小二乘法的数学原理
5.2.2 矢量a的计算
5.2.3 二维问题的基矢量p
5.2.4 三维问题的多项式基矢量p
5.3数值应用
5.3.1 双面预制缺口平面应变试件的拉伸试验
5.3.2 金属板条的塑性损伤数值模拟
5.4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6章厚壁筒梯度依赖损伤解析
6.1引言
6.2加入损伤项的解析解
6.2.1 屈服条件
……
第7章混凝土结构损伤过程区几何特性数值研究
第8章混凝土四点剪切粱破坏试验白光斑法测量原理与装置
第9章高温下混凝土力-热-流耦合数学模型
书摘插图
第3章 岩土材料弹塑性正交异性损伤耦合本构理论
3.1 引 言
对于岩土材料如岩石及混凝土来说,微裂纹面上的摩擦滑动通常用Mohr—Coulomb型的塑性来描述;内部裂纹的发生及扩展则被称为损伤。采用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能够比较确切地表述岩土材料的力学行为。塑性损伤耦合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两者通过它们的势函数相互影响;二是指两者通过它们的一致性条件相互影响。换句话说,塑性与损伤两个内变量的演化相互影响。
以往,通过有效应力的概念可以将损伤引入塑性计算。但这一途径不能确切表述岩石裂纹闭合时裂纹对剪切性能的影响。为了确切考虑岩土材料裂纹面上的摩擦滑动,Basista和Gross及Dragon和Halm分别提出了基于内变量理论的滑动裂纹模型。此外,单一流动面模型也被某些文献用来描述损伤塑性耦合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