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小辞典

京剧小辞典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黄钧,徐希博 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398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262811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为配合教育部提出的“京剧进课堂”的教育试点工作而编写的专科辞典,共收条目2000余条,分为京剧一般知识、京剧剧目、京剧舞美、京剧音乐、京剧表演、京剧人物、京剧团体、京剧传媒八个大部分,涵盖京剧艺术的方方面面,资料丰富,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晓畅通俗,适合学生阅读,也适合广大京剧爱好者查检,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京剧有积极作用。 本辞典由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题签并作序。书前有彩色插页,展现了京剧史的珍贵资料和名家的精美剧照,能使读者更直观地体会到京剧的魅力。

目录

出版说明

凡例

序言

分类词目表

正文

京剧一般知识

京剧剧目

京剧舞美

京剧音乐

京剧表演

京剧人物

京剧团体

京剧传媒

词目拼音索引

书摘插图

京剧一般知识

源流

京剧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之一。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与昆曲、汉剧、秦腔、弋阳腔、乱弹等剧种相互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京剧(1928—1949年期间曾被称为“平剧”)。因其基本唱腔由西皮、二黄两个主要腔调组成,故亦称“皮黄”。它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完整的表演体系,表现在文学(剧本、字韵)、表演(唱、念、做、打、舞)、音乐(伴奏、锣鼓)、舞美(道具、化装、脸谱)等诸多方面。经过许多艺人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的表演程式,通过虚拟、夸张的程式化表演,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舞台人物艺术形象。在二百余年历史中,产生了老生前三杰、后三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小名旦等观众公认的艺术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流派纷呈,名角斗艳,达到了鼎盛期。建国后,戏班、科班变成了剧团和戏校,京剧在集体创作和舞台整体形象等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无论是从剧团、观众的数量和演出本身的艺术质量上,总体皆为全国之冠。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5月20日,京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腔戏曲剧种。明末清初弋阳腔传入北京后,和当地的语言相结合而形成。有时亦称弋腔或高腔。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盛行,有“六大名班、九门轮转”之说。对以后京剧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乾隆末年,秦腔、徽调相继进京,京腔逐渐衰落。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