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8-2009冶金工程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冶金工业,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4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464944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篇报告分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综合报告主要介绍了冶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冶金热能工程分学科发展,炼钢、炼铁、铁合金学科发展,以及轧制分学科发展。
本报告是在中国科协统一部署和领导下,依据《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科协学发[2008-]74号)的规定,在《2006--2007冶金工程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基础上,侧重近两年的发展研究编写的。
冶金工程技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对近两年钢铁科技创新在产品结构优化的重大进展、新一代钢铁工艺流程研究与实践中的成果、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与效果、冶金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冶金学术研究的繁荣等各个方面都结合各个专题报告进行了分析。
按照国标(GB/T l3745—92)规定,冶金工程技术是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450,下设10个二级学科。相对于上次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本年度增加了450.10冶金物理化学、450.15冶金反应工程、450.50冶金机械及自动化三个二级学科专题报告,继续撰写了450.35钢铁冶金和450.45轧制两个二级学科专题报告。450.25冶金热能工程二级学科和450.30冶金技术二级学科中的粉末冶金学科发展在综合报告中做了综述。
本报告可以向冶金科技工作者提供我国冶金工程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与国外的对比差距、我国的发展方向等有关信息和观点,供大家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综合报告
冶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引言
二、冶金工程技术学科发展现状
三、冶金工程技术学科国内外比较分析
四、冶金工程技术学科展望与对策
参考文献
专题报告
冶金物理化学分学科发展
冶金反应工程分学科发展
钢铁冶金分学科发展——炼铁
钢铁冶金分学科发展——炼钢
轧制分学科发展
冶金机械及自动化分学科发展
ABSTRACTS IN ENGLISH
Comprehensive Report
Report on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
Development of Metallurg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y——Iron Making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y——Steel Making
Development of Roll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and Automation
编后记
书摘插图
综合报告
冶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引言
两年来,冶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依然是推动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冶金工程技术学科近两年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我国钢铁产品升级取得重大成绩,包括细晶钢、汽车用钢、电工钢、铁道用钢、管线钢、不锈钢等的研制和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完善了生产工艺、质量与使用规范、标准;新一代可持续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由理论,经研究取得成果,进一步通过设计、施工予以实践和实施,已初步建成了京唐钢铁公司这一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全新工程;钢铁行业把系统节能作为指导方针,并加快了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创新与应用,尤其是“三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迅速发展已促进钢铁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削减;薄板坯连铸连轧、薄带连铸、COREX-3000等钢铁前沿技术的研究、试验、生产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冶金物化、冶金反应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在钢铁生产中不断扩大应用,取得良好成绩;冶金机械及自动化在大型化、智能化等方面的进展,已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全面加快迈入国际先进和领先行列的重要标志;两年来,无论是高速增长的2007年,还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国内外钢铁学术交流、冶金科技进步奖与冶金青年科技奖评审、科技书籍出版、期刊优化都继续保持繁荣与发展,成为冶金工程技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冶金工程技术创新已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现钢铁工业振兴的强大动力和基础。
冶金工程技术学科近两年的发展总体上符合我国钢铁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新一代可持续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等一批研究成果,不仅对钢铁生产高效、低耗、优质、低排放、低成本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也为国民经济朝循环经济方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良好的切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