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书海:好书背后听故事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郝铭鉴,孙欢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33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4520173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倾听书海:好书背后的故事》作为献给建国60周年重点图书之一,书图文并茂,挑选了60年来出版的优秀图书共40种,邀请书的责任编辑或相关业内人士挖掘整理出书背后不为人知的编辑过程和宝贵的编辑经验,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外全国图书出版的一次回眸与总结,更能对新形势下出版行业与出版专业人员有所借鉴启发。
内容简介
每当踏进书店,或者徜徉书市时,总会油然想到一个比喻:书海。书海,这是思想的海,知识的海,感情的海。这里,波翻浪叠,浩瀚无涯,天水一色,气象万千,充满着力度和美感。“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该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景、象。本书便是从书海采撷来的一束浪花。
从在连天炮火中诞生的《新华字典》讲起,本书时间跨度为60年,但重点是《重放的鲜花》出版以来的30年。倾听书海,你一定能听到改革开放的脚步声。30年前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在图书出版领域,改革开放的春风,极大地解放了编辑的生产力,一扫“书荒”的贫困景象,迎来了“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无边春色;更令人欣喜的是,它打开了编辑的精神桎梏,让他们在社会文化生产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放的鲜花》也许便是一个标志,没有改革开放,这些“鲜花”怎么能够重新绽放呢?
倾听书海,你一定能听到编辑智慧的浪涛声。图书,是人类智慧的载体。一本书能否站得住,主要靠作者的智慧;一本书能否打得响,则主要靠编辑的智慧。解剖每一本好书,你都能发现编辑的投入,编辑的贡献。一个称职的编辑,要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准确地把握阅读心理,同时还要巧妙地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坚定作者的写作信心,铺设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桥梁。编辑智慧可以有效地强化图书的市场效应,延长图书的生命周期。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出版《智囊》,它可以让一代又一代编辑从中汲取养料,更好地掌握编辑工作的规律,进入出版的自由境界。
倾听书海,你一定能听到文化追求的号角声。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说到底都是一种精神现象,在它们的背后,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追求。郁达夫有诗云“著书都为稻粱谋”,其实这和鲁迅的“无聊才读书”一样,是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的抨击。否则,怎么称得上是左翼文艺战士呢?从前辈出版人的“开发民智”,到我们今天的传播先进文化,其中一脉相承的,是文化的使命感。这是编辑的出发点,也是出版的原动力。阅读本书中的故事,除了学到编辑眼光、编辑艺术、编辑技巧之外,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编辑精神。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离开文化是不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离开出版同样是不行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正是好书背后的故事的一个共同的主题。
目录
序
在炮火中孕育的文化工程/《新华字典》
一本书的三场交锋/《牛虻》
穿越八载寒暑/《三国演义》连环画
传奇背后的故事/《林海雪原》
开风气之先的红色经典/《红旗谱》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
伯乐的胆识和魄力/《李白成》
七十年涛声依旧/《辞海》
新时期文学第一葩/《重放的鲜花》
编辑要有“站位”意识/《谈美书简》
知识、艺术与情感的回归/《傅雷家书》
从一部残稿到一套热书/《上下五千年》
那年那人那书/《万历十五年》
中国第一部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
二月河怎样流进“长江”/《雍正皇帝》
一座知识丰碑的“前世今生”/《英汉大词典》
创新是出版的生命/《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不一般的“绅士行动”/《斯佳丽》
从一部教材到一个产业链/《大学英语》
“天书”是怎样“名利双收”的/《尤利西斯》
年华易逝书长存/《追忆似水年华》
从畅销书到品牌书/《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
一本逼出来的书/《岁月随想》
延迟两年出版为了什么/《英国病人》
开启图文书的先河/《老照片》
从营销图书到营销作者/朱德庸漫画书系
一本让出版社成为“富爸爸”的书/《富爸爸穷爸爸》
“出版神话”的出版之旅/《哈利波特》
七年打磨“虫”书/《昆虫记》
图书营销策划七要素/《我为歌狂》
牛书牛人牛眼光/《藏地牛皮书》
撬动童书市场的力量/《淘气包马小跳》
菊花香散余韵犹存/《菊花香》
“水煮”的本土风味/《水煮三国》
营销是没有止境的/《达芬奇密码》
这匹“狼”走向世界/《狼图腾》
小“故事”讲大历史/《话说中国》
破冰/《品三国》
给读者一个理由,爱上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细节全程营销本土化细节/《YOU:身体使用手册》
书摘插图
在炮火中孕育的文化工程
在这炮声隆隆、人心惶惶的时节,城内一户普通人家的客厅里,几个男人却在谈论与眼前的战争、时局完全无关的一件事,即如何编写一部真正适合于大众的字典。借助客厅昏暗的灯光,能够依稀辨出这几个人:周祖谟、吴晓铃、张克强、金克木、魏建功。他们是同事,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都是当时中国一流的语言文字学家。相比城外决定民族命运的炮声来说,几位学者在谈论如何编写一部小字典,无疑是件小事。但放在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看,这的确又是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这件事的发起者,正是这间屋子的主人,那位名叫魏建功的学者。
魏建功,1901年生人,师从中国语言学大师、北大教授钱玄同先生,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古典文献学上皆造诣深厚,对于传统文化的改造也极具先锋意识。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国语运动”极为认同。所谓“国语运动”不外乎两个方向,即“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言文一致”指书面语不用古代文言,改用现代白话;“国语统一”指现代白话要以北京话为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