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建设厅组织编写:上庄古村
分類: 图书,建筑,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作者: 薛林平等著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13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1210295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上庄古村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9-05-01出版。
上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部,是晋城市文保单位、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有从明、清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本书是《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的第一册,分为综述、古村的历史和文化、营建和选址、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建筑装饰艺术等部分介绍上庄古村的建筑和文化历史。是一本集专业知识于通俗语言之中的普及类读物,同时又为古村镇的保护留下了大量文字和测绘资料。
目录
丛书总序
第一章综述
第二章上庄古村的历史和文化
一.上庄古村的历史沿革
1.古村溯源
2.古村早期的情况
3.王氏家族的兴起
4.王氏家族与上庄村的繁荣
5.上庄古村其他家族的兴起
二.上庄古村的民俗文化
1.祭祖与敬神
2.礼乐
3.诗书传家
4.独具魅力的文字装饰-匾额
5.其他民间习俗
第三章上庄古村的营建
一、上庄古村的选址
1.村落的山水环境
2.风水关系
二、上庄古村的格局
1.整体组织关系
2.格局的演变
三.上庄古村的道路
1.道路类型与组织关系
2.道路空间分析
第四章上庄古村的公共建筑
一.寺庙
1.北庵庙、火星庙和药王庙
2.永宁闸
3.南庵庙
二.祠堂
1.王氏前祠堂
2.王氏后祠堂
3.樊氏宗祠
三、花园
1.尚书府花园
2.滚水泉花园
3.樊家花园
4.寨上花园
第五章上庄古村的居住建筑
一、上庄古村的院落
1.院落概况
2.院落特点
二、居住建筑分析
1.王遵的宅院:新台上
2.王国光的宅院:尚书府、秦家楼、书房院、赵家院
3.王道的宅院:司徒第
4.王淑陵的宅院:进士第、河边院
5.王徵俊的宅院:望月楼、参政府
6.樊家庄园
第六章上庄古村的建筑装饰艺术
一、概述”
二、各种建筑装饰
1.梁架木装饰
2.门楼装饰
3.雀替
4挑廊与扶栏
5.建筑门窗
6.石兽雕刻
7.照壁
8.墀头
9.吻兽和瓦当
10.铺首
附录
附录1上庄村纪事年表
附录2上庄王氏先贤名录进士表
附录3上庄王氏先贤名录举人表
附录4可乐山碑记
附录5故处士阳城王公墓志铭
附录6明故寿官爱莲居士曾祖王公墓表
附录7可乐山茔地西山修塔志
附录8重修药王庙碑记
附录9重修水泉记
附录10金妆太清诸神圣像并修补二卧碑记
附录11先贤家规教子格言摘录
附录12王氏律条摘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上庄古村的历史和文化
一、上庄古村的历史沿革
1.古村溯源
上庄古村至今约有600年的历史,其名字几经变更。根据清同治《阳城县志》、村中碑文、 《王氏正派谱序》、《阳城县乡土志》以及村中历史建筑等推断,村落格局形成于明初。
《水经注》中云, “沿河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茂密,大为翳荟,翠柏荫峰,清泉灌顶,峰次青松,丹青绮分”。所说便是北魏时太岳山区沁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状况。当时这里松柏茂密,被称为“黑松沟”。宋末元初,北方战乱,为避祸害,李、曹、孔等姓由太原等地先后南移,来到黑松沟,伐木筑室、辟林为田。于是黑松日渐稀少。上庄古谚云: “黑松尽,白屋出”。这些只是传说,现已无实据可考。明代上庄与中庄、下庄统称为“白巷里”,这一称谓沿用至清代。白巷里取自“白屋”之意,寓意“青云之志,白屋之人”。到了清中期,冶铁业快速发展,当时从村东樊山往下看,整个沟中遍布炼铁炉,火光;中天,故又被称为火龙沟。随着清朝被推翻,里坊制也被取消。民国6年(1917年),白巷里的名字被废除,遂更名为上庄村。
根据村中传说,村内在宋代即有人居痕迹。因为没有相关建筑遗址和文字记载,所以无法予以证实。根据现存碑文,可以大致推断出至迟在元代时村内已有人定居,距今约有600年。村中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北庵庙,位于中街北侧。庙内有《金妆太清诸神像并补修二卧碑记》,云: “吾邑崇仙庵,代不可溯,元道士夷然子实重建之漏……明万历四十二年十二月吉 晋进士邑人笔洞居士王徵俊谨记。”碑中所记“崇仙庵”即是北庵庙。但仍有疑问,碑文写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距元末(1368年)’近250年,“元道士……重建”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