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论:中国失业问题的一个分析框架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李保民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8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6435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失业阶段,就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劳动者的就业与失业问题,明确提出将扩大就业确定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中共中央每年都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然而,为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的失业研究,以既有的失业理论尤其是当代西方失业理论的狭隘眼光研究中国失业问题,既没有很好地解释中国失业问题也没有提出有成效的治理方略,可以说迄今仍未能从根本上给中国失业问题破题。反映在失业治理实践上,按照原有理论开出的“药方”治理失业的副作用大而收效甚微,与党和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相去甚远。
既定的失业理论尤其是当代西方失业理论,直接用作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什么效果欠佳?科学的中国失业问题理论分析框架究竟应该具备什么特征?未来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努力方向何在?马克思曾提出,在未来社会将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构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围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笔者在对当代西方失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建现阶段“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独立的思考。
本书的主要创新和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对西方失业理论的两大传统理论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西方失业理论的永恒主题和根本局限,对它们不能直接作为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基本结论是:表面上一直尖锐对立的西方失业理论的两大传统即新古典主义失业理论和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差异仅在于是否承认市场机制具有自动消除失业的功能,而在遵循维护资本家专制这一更为根本的内容方面却是完全一致的。所谓资本家专制,就是指资本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劳动者受雇于和从属于资本家,社会生产函数的各种变量最终决定于资本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偏好。没有“ 资本家专制”,就没有资本对劳动力的支配,也就没有以资本增殖的需要为尺度来裁决劳动者就业或失业的相对人口过剩规律。维护资本家专制是西方失业理论的永恒主题和根本局限。只要它不放弃这一永恒主题和根本局限,不从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制定与裁撤治理失业的政策措施,就永无解决失业问题的可能。因此,绝不能因为当代西方失业理论产生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就想当然地将其直接作为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在全面研究马克思的失业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马克思研究失业的三个视角和独有的理论主题,提出了对待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应有的科学态度,并对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不能直接用作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从技术分析、历史分析和价值分析三个视角研究了失业问题,在对资本家专制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主题——劳动者主权,形成了迄今最为科学的失业理论体系。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对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指导地位。但是,由于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基于其研究任务所形成的理论局限和其理论适用条件与研究中国失业问题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的差异,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也不能直接用作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在对西方失业理论、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和我国治理失业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失业问题研究必须从它所面临的特殊约束条件出发,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和以劳动者主权为价值取向,确立“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的新理论分析框架。所谓劳动者主权,是指劳动者在经济运行机制中是实际上拥有“主权”的特殊行为主体,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实际影响力或发言权,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实际的引导和决定作用。“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最能弥合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劳动者个人的发展之间的差别。因此,中国失业问题研究,应以“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为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以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失业及其治理的演进情况检验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对新中国建国55年来治理失业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总结。本书指出:失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制度安排及政府政策的函数,我国不同时期的失业情况和当时的制度安排及政府政策与“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的有机统一”的符合程度成正比。建国初期,我国在短短7年时间里迅速有效地基本解决了严重的失业问题,是由于治理失业的政策措施较好地体现了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的原则。计划经济体制下失业越治理越严重和失业累积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在于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在内的整个计划经济体制和当时所采取的失业治理政策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原则。而在当前的经济改革与转轨中,尽管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市场化改革为失业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政府实施的促进就业的经济社会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的扩大,使我国得以平稳渡过一个又一个失业高峰,但由于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尚没有实现良好的结合,各种促使失业增加的力量相互交织导致失业成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部分劳动者陷入失业与贫困,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第五,以“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逻辑与历史地考察中国失业问题的逻辑展开路径。基本结论是:中国失业问题逻辑展开的初始点,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扭曲了——体现在“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之中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必然结果;支配中国失业问题逻辑展开的逻辑力量,则是隐藏在“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之中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失业问题逻辑展开的路径,就是体现“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由扭曲到伸张的过程。
第六,以“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作为理论依据,展望了未来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努力方向。本书提出,在中国失业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关系中,特殊性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关键就是研究中国失业问题所面临的特殊约束条件。因而,必须摈弃以往抽掉特殊约束条件和将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简化为对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失业问题研究的错误倾向,从特殊约束条件出发,根除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计划就业体制或计划者主权和“资本家专制”两个旧堡垒,承担起创新解析中国失业难题新 “概念”的艰巨任务,创造一个劳动者创造繁荣并能够充分分享繁荣成果的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
李保民,1971年9月生,河南尉氏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大学劳动经济学专业第一学术带头人和硕士点牵头导师、政治经济学专业和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导师。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多部著作,在《经济体制改革》、 《生产力研究》和《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并多次被转载或引用。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社科项目多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
目录
序
又一个解决失业问题的新框架(代序)
引言
第一章 西方失业理论的永恒主题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失业理论的永恒主题
第二节 掩盖“资本家专制”:古典经济学派的“失业理论”
第三节 巧妙地维护“资本家专制”:虚伪的“凯恩斯革命”
第四节 “资本家专制”传统的延续:当代西方失业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研究失业的三个视角
第一节 作为特有人口规律的失业:技术分析
第二节 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失业:历史分析
第三节 作为异化劳动的规定或形式的失业:价值分析
第四节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第三章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西方失业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 当代两大失业理论的主要分歧
第二节 两大对立的失业理论体系相互融通的基础
第三节 对中国失业问题理论分析框架的初步思考
第四节 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的有机统一
第四章 我国的失业界定、形式与统计
第一节 我国的失业界定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失业形式
第三节 我国对失业的统计
第五章 建国初期的失业治理(1949—1957)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失业状况及其成因
第二节 建国初期我国政府治理失业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 对建国初期失业治理的思考
第六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失业治理(1957—1978)
第一节 我国宣布彻底消灭了失业的依据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复杂的失业状况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失业治理成效分析
第四节 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社会与劳动者个人的发展状况
第七章 改革与转轨中的失业治理(1978—2004)
第一节 中国失业问题的逻辑展开
第二节 转轨时期的失业状况及其治理
第三节 对就业市场化改革和治理失业政策的评估
第八章 面向未来的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失业问题研究的关键
第二节 根除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旧“堡垒”
第三节 创新解析中国失业难题的新“概念”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西方失业理论的永恒主题
第四节 “资本家专制”传统的延续:当代西方失业理论的新发展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失业理论的产生,也确立起西方失业理论的两大传统:秉承古典经济学派失业理论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和以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传统。这两大理论传统都在不断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吸取其他理论派别的先进内容完善自己,既相互攻击又彼此融合,推动当代西方失业理论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从凯恩斯的失业理论诞生那天起,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与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西方失业理论两大理论传统之间的批评与斗争从未平息过。在对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希克斯、汉森和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在对《通论》的诠释与扩展中,利用Is—LM模型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了形式化地概括;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最初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一经验规律,也被公认为最能体现凯恩斯的理论,两者一起构成了新古典综合派即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工具。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胀”,招致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的尖锐批评和强烈攻击;新古典综合派因不能对“滞胀”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和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而从理论正统的宝座上跌落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