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纲要(社科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分類: 图书,历史,民族史志,
作者: 罗贤佑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45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7473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系列教材之一。该教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历史观的指导下编写的,并在其他相关教材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并综合了自古在民国时期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全书分九章论述,使读者对中国各民族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全书资料丰富、论述清晰,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教材的编写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历史观的指导下,在借鉴有关教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比较全面、系统、简要地阐述了自远古至民国时期中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全书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民族史学科相关理论问题加以论述,以后依据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分为九章,各章对该时段的民族及民族关系状况分别加以叙述。通过本书,能对中国各民族的史迹一目了然,可为读者提供有关中国民族史的基本知识,也有助于中国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者简介
罗贤佑,1945年出生,祖籍河北广宗,汉族。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会长。主要学术成果有《元代民族史》(独著)、《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合著)、《北疆通史》(合著)、《中国边疆经略史》(合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合著)、《历史与民族》(主编)、《突厥世系》(独译)等著作,以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学科概述
第一节 民族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民族史若干理论问题
一 “民族”的基本概念问题
二 “中国”概念的形成问题
三 中华民族的含义及中华民族“多元” 与“一体”的关系问题
四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
五 民族之间的战争问题
六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
七 以平等原则来研究民族关系史问题
八 “边缘理论”与民族关系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目的及社会功能
一 民族史学的研究对象
二 民族史研究的目的及其社会功能
思考题
第二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 史前与传说时期
二 夏、商、周时期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周边民族
一 东夷
二 南蛮
三 西戎
四 北狄
思考题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 秦王朝的统一
二 汉朝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汉民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一 华夏民族向汉民族的发展、转化
二 汉民族族称的确定
第三节 汉代北方诸民族
一 匈奴
二 乌桓
三 鲜卑
第四节 汉代东北诸民族
一 夫余
二 高句丽
三 挹娄
第五节 汉代西北诸民族
一 氐族与羌族
二 西域诸族
第六节 汉代的西南夷
一 滇
二 夜郎
三 哀牢与昆明
第七节 江汉诸族
一 武陵蛮与长沙蛮
二 廪君蛮与板楣蛮
第八节 百越诸族
一 瓯越与闽越
二 西瓯与骆越
三 南越
思考题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三国政权及其民族关系
一 曹魏与北方各族
……
第五章 隋、唐时期
第六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
第七章 元朝时期
第八章 明朝时期
第九章 清朝时期
第十章 辛亥革命后的边疆形势和民族关系
书摘插图
第二章 先秦时期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周边民族
早在远古时期,炎黄部落集团存在的同时,四周还生活、蕃息着一些“异族”文化群体。在华夷五方格局的观念形成之后,这些群体被概称为“四裔”(或“四夷”)。在中国古代,从民族上讲,“四裔”是与“华夏——汉”相对称的概念,如汉代扬雄《方言》中云:“裔,彝狄之总名”;从地域上讲,“四裔”又是与中原内地相对称的概念,如晋代郭璞注语:“边地为裔,亦四彝通以为号也”。
历史发展到西周时期,各个民族分布的格局逐渐清晰,民族关系也日趋明朗。周族和周朝对其四周各民族共同体的称谓,有的虽仍沿用商代的族称,但总的来说,这时中原人士对处于华夏族周围的人们共同体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单独的个体概念上,而是上升为整体概念,开始统称为蛮、夷、戎、狄。从上文所引《礼记•王制》的记载可以看出,西周时,人们不仅在整体概念上肯定了华夏族四周分布着四大人类群体集团,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而且指明“五方之民”的划分,是以他们的分布地域、经济生活、习俗及语言的特点为依据的。这反映了西周时代的人们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比之夏、商时代已有所前进,更为清晰、明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