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水利工程,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
作者: 唐德善,蒋晓辉著
出 版 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45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45541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黑河是我国最大的跨省(自治区)内陆河。《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和谐发展思想和科学方法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了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的效果,分析其对黑河流域生态、社会、经济、节水的影响;客观反映黑河流域调水及近期治理的实际过程和全貌,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今后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本支撑,为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及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本依据,并为其他内陆河的全面整治和科学调水提供借鉴。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评价理论和方法、项目过程评价、黑河调水实施与效果评价、增泄水量及来源分析评价、生态效果评价、经济评价、社会影响评价、项目目标及持续性评价、结论与建议等。
本书既可供涉水的水利、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参考、学习,也可作为上述部门,社会、经济科学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师生全面了解后评价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序
序二
序三
前言
理论篇
1黑河流域概况
2黑河项目概况
3项目后评价研究
4后评价理论基础
上游篇
5上游项目过程评价
6上游水源涵养能力评价
7上游生态效果评价
8上游经济效果评价
9上游社会影响评价
10上游项目目标及可持续性评价
11上游近期治理后评价的结论与建议
中游篇
12中游项目过程评价
13中游调水实施与效果评价
14中游增泄水量评价及来源分析
15中游生态影响评价
16中游经济效果评价
17中游社会影响评价
18中游项目目标及持续性评价
19中游评价结论与建议
下游篇
20下游调水和治理实施过程评价
21下游调水及治理增泄水量评价
22调水对黑河下游地下水位的影响
23调水和治理对下游生态的影响
24下游调水和治理社会经济效果评价
25下游调水和治理效果综合评价
26下游调水及治理目标和可持续性评价
综评篇
附录1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前后综合指标对比度
附录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理论篇
1黑河流域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1.河流水系
黑河是我国最大的跨省(自治区)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流域面积14.3万km2,其中青海省1.0万km2,甘肃省6.2万km2,内蒙古7.1万km2。黑河有35条小支流,随着用水的不断增加,部分支流逐渐与干流失去地表水力联系,形成西、中、东三个独立的子水系。其中西部子水系包括讨赖河、洪水河等,归宿于金塔盆地,面积2.1万km2;中部子水系包括马营河、丰乐河等,归宿于高台盐池一明花盆地,面积0.6万km2;东部子水系即黑河干流水系,包括黑河干流、梨园河及20多条沿山小支流,面积11.6万km2。
黑河干流从祁连山发源地到尾闾居延海,全长约928km。黑河干流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13 km,流域面积1万km2,年均降水量350mm,为黑河主要产流区,气候阴湿寒冷,植被较好,主要为牧区;莺落峡至正义峡之间为中游,河道长204km,流域面积2.56万km2,该区光热资源丰富,但干旱严重,依靠黑河供水,人工绿洲发育,是甘肃省的重要农业区;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411kin,流域面积8.04万km2,气候非常干燥,植被稀疏,是戈壁沙漠围绕天然绿洲且边境线长达507km的干旱地区。
本项目研究范围为黑河流域的东部水系即黑河干流,黑河干流流域如彩图1所示。黑河上、中、下游水系、灌区、渠系、测井如彩图2~彩图4所示。
上游山区为地表径流形成区,径流量的大小受降水、融冰及森林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较大,但变幅比单一降水补给型小。中游走廊平原区为径流利用区,下游尾闾湖段为径流消耗区。黑河径流主要由祁连山区降水和冰雪融化补给,干流出山口莺落峡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5.80亿m3,梨园河梨园堡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37亿m3,其他沿山支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6.58亿m3,各出山口合计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4.75亿m3。黑河流域地下水主要由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3.33亿m3,水资源总量为28.O8亿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