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中华文史新刊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张兴武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1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106527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百年为限,重新探讨了宋初文坛渐至繁盛的复杂过程及内在轨迹,论述了“南文北进与北道南移”、“昆体”文学生态及创作主体的文化特征、“太学体”文风的成因和表现、欧阳修诗文革新的对象及任务等许多重大问题,考察了“文道之争”、“南北之争”、“古今之辨”等制约文学史程的内在因素,以及学术、科举、党争等可能影响文风走向的外在因素。以文献为基础,强调文、史、哲贯通的理论思辨与创新整合是本书特色之所在。
作者简介
张兴武,1962年生于甘肃会宁。199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已出版《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五代十国文学编年》、《五代艺文考》等专著及《续通鉴纪事本末》校点本;并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及《文献》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引言 以问题为先导的艰难求索
第一章百废待兴的文学环境
第一节 图书的搜集、整理、刊刻与编纂
第二节宋初作家的地域分布
第三节 学校废兴与人才的培养
第二章 宋初文坛的冲突与对话
第一节 南北文臣政治地位的悬殊差异
第二节科举取士过程中的重北抑南
第三节南文北进与文坛风气的转移
第四节北道南移与儒学精神的回归
第三章文道传统的缺失与修复
第一节 儒道衰替与宋初经学家的艰难探索
第二节文学创作走出乱世阴影的漫长历程
第三节文道传统得以修复的基本标志
第四章文学变革的人格及情感动因
第一节创作主体人格内涵的丰富与扩大
第二节“文士”情怀的传承与超越
第三节“复合型主体”的价值判断及情感境界
附论 《庆历圣德诗》与北宋中期政治文化的转型
第五章示范性经典的更替与宋初文学之转型
第一节诗效“元白”:“次韵相酬”的艺术需求
第二节宗尚玉溪:风雅遽变的艺术契机
第三节“《文选》烂”而“秀才半”
第四节“韩、柳”承尊与诗文艺术之转型
第五节“杜诗”经典价值的最终确立
第六章溪流灌注,百川归海——宋初诗歌发展三个阶段的艺术考察
第一节 五代遗音及王禹偁诗歌艺术的超越
第二节重学之风与“岜体诗”的兴盛
第三节 “欧梅”新声再变风雅的艺术功绩
第七章 “崑体”文学生态及其创作主体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皇权重建过程中的赋颂需求
第二节 南方士人以文学为进身之阶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望族文化心理的成熟与“西岜余绪”
第八章骈散并驰,文质兼修——宋初文章由衰到盛的艺术演进轨迹
第一节北宋文章初兴于骈体
第二节道学家的“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古文”艺术的继承与超越
第九章北宋“太学体”文风新论
第一节“太学体”并非“古文”
第二节“太学体”应试文风的形成与蔓延
第三节“庆历之学”与“太学新体”
第十章欧阳修诗文革新的对象及任务
第一节欧、梅不与“西岜”为敌
第二节科考改革并非革新诗文之手段
第三节欧阳修诗文革新的对象及任务
第十一章宋初隐君的人格变迁与诗风走向
第一节世风与隐风
第二节经义之学与文章之士
第三节隐逸诗风的南北差异
征引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百废待兴的文学环境
第一节 图书的搜集、整理、刊刻与编纂
图籍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在五代乱世遭受了毁灭性的摧残,其如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序》所云:“唐末大乱,干戈相寻,海寓鼎沸,斯民不复见诗书礼乐之化,而桥门璧水,鞠为茂草。一时称王称帝者,狗偷鼠窃,负乘致戎,何暇驰驱艺文之林,揽辔道德之府,彬彬郁郁,久道化成乎。盖图书之厄,至此极矣!”在北宋建国以后的数十年间,图书匮乏的情况始终制约着文化重建的进程。真宗时期身为国子祭酒的邢昺就明确说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②时隔多年之后,苏轼还回忆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③在此状况下,图籍的搜讨和整理,就成了宋初文化重建过程的首务。从太祖建国到真宗一代,为解决这一基础难题而进行的努力也一直没有间断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