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仿真模型与剩余油预测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
作者: 林承焰等著
出 版 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5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216939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油藏地质模型及仿真模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油藏静动态地质模型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体现油藏综合研究以及油藏物理模拟、数学模拟、仿真模拟相结合,动静态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油藏地质模型研究特点,同时体现应用油藏仿真模型预测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油藏表征最新进展。介绍了油气储层表征新技术、隔夹层识别及预测、油藏低级序构造识别及构造模式、储层流动单元定量划分和分布规律、复杂油藏静动态地质模型、宏观和微观仿真模型及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等内容。
本书可供油田开发地质及油藏工程领域的科研及生产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石油地质以及油藏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油气储层表征新技术
一、概述
二、储层原型模型的建立
三、油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四、油气储层地震预测技术
五、油气储层构型分析
六、油气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七、油气储层随机建模
第二章储层隔夹层模型
一、夹层识别及划分标准
二、隔夹层成因类型和分布
三、隔夹层分布预测
四、夹层模型
第三章油藏低级序构造模型
一、油藏低级序构造研究方法
二、油藏低级序构造形成机制
三、低级序断层模型的建立
四、低级序构造模型实例
第四章储层流动单元模型
一、储层流动单元概念
二、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
三、储层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方法
四、流动单元约束下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五、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
第五章储层粘土矿物微观表征
一、储层粘土矿物类型及组合
二、储层粘土矿物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三、储层粘土矿物分布规律
四、储层粘土矿物与油气
第六章油藏岩石-流体相互作用模型
一、油藏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二、油藏流场形成环境和控制因素
三、油藏岩石-流体相互作用模型
第七章复杂油藏地质模型
一、油藏地质建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二、特高含水河道砂油藏地质模型
三、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地质模型
四、碳酸盐岩油藏地质模型
第八章油藏动态模型
一、油藏动态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二、油藏动态演化规律
三、油藏储层参数动态演化模型
四、油藏微观动态模型
第九章复杂油藏仿真模型
一、复杂油藏仿真模型概述
二、仿真模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复杂油藏仿真模型技术
四、油藏宏观仿真模型
五、油藏微观仿真模型
第十章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一、剩余油研究方法概述
二、剩余油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
三、剩余油分布规律
四、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五、剩余油微观驱替仿真模型
参考文献
图版
书摘插图
第一章油气储层表征新技术
一、概述
油藏表征是一项对油气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的综合研究。油藏表征研究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和生产动态信息资料,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技术,对不同勘探和开发阶段的油气藏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及评价。油藏表征技术的核心是油气储层表征。油气储层是指具有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空间,能够储存油气并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渗流的岩层,又称油气储集层。油气储层最重要的条件是具有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即具有孔隙性和渗透性两大特性。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斯仑贝谢公司首先推出了油藏描述软件系统,并在阿尔及利亚等地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80年代,建立了以测井资料为主的油藏描述基本方法,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油气储层表征已经成为油藏研究的一种必备手段,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
在油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因其任务不同,对储层研究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在区域勘探阶段,主要根据地震资料、露头区及邻区地质资料等,研究含油气盆地区域层序地层特征,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分析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类型及展布,阐明生储盖组合系统,进行区域储层综合评价,为部署预探井指明方向。在发现工业油气流后,主要研究勘探目的层的储层成因类型及展布、沉积模式、储层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储层物性及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气性、储层横向预测等内容,为详探井和评价井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在油藏开发阶段,储层精细描述的主要内容是储层细分对比和沉积微相细分;各微相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特征、物性参数分布;微地质界面以及微构造特征;孔隙结构、粘土矿物微观表征;储层非均质性以及隔夹层精细表征;流动单元划分、对比及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不同沉积类型储层地质知识库和原型模型的建立;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的适应条件、检验标准及油藏地质模型研究;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开发阶段的油藏描述及表征为编制开发方案及调整、油藏管理及提高采收率等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