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美学阐释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孙伟科 著
出 版 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6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12745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我们不需要借助于西方方法不断更新我们的研究。西方人文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之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有借鉴作用,原因在于人类精神活动有共同的规律。比如,在创作方面,文学艺术创作共同依赖于丰富的生活积累、活跃的想象、人物典型与审美意象的创造等;在文本属性方面,意图与效果、叙事的结构与要素、艺术情感语言与狂欢语言、张力与反讽等对于艺术魅力的构建;在读者接受方面,理解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审美态度与间离效果等,《红楼梦》的成功也是遵循这些创作规律、文本规律、接受规律而获得的。我们需要避免的是上述的两个倾向,而不是像一个懒汉一样,认为自己的研究可以止步了。
20世纪红学的发展史,说明红学的发展与不断更新的文学研究的方法密切相关。
目录
杏坛拈花(总序)
导论
一、趋向于宏观的美学分析
二、美学分析与文学分析的关系
三、不断发展着的美学,为红学开辟着无限广阔的道路
四、如何对待西方理论在《红楼梦》研究上的运用
第一章 叙事张力与对话主题
小引
一、主题研究中所发现的矛盾
二、多层次主题还是循环主题
三、“一击两鸣”与复调小说
四、复调小说与双声性
五、多声部小说与对话性
六、张力性与对话性概念提出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审美判断与“大旨谈情”
小引
一、《红楼梦》与审美判断
二、审美判断在《红楼梦》中表现出来的特点
三、审美判断的本质
四、从审美判断看“钗黛合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悲剧艺术与美感目的
小引
一、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性
二、《红楼梦》悲剧定位的文化背景
三、《红楼梦》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普遍性
四、五四前后《红楼梦》的悲剧定位与评论
五、《红楼梦》悲剧的内涵
六、《红楼梦》悲剧的美感特征(悲剧效果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艺术体验与审美表达
小引
一、《红楼梦》的自传性问题与审美体验的真实性
二、《红楼梦》艺术表达对审美体验的超越
三、《红楼梦》的审美表现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红学研究方面发表的论文与成果辑目
后 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叙事张力与对话主题
小引
在《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上,人们总是企图用一句话概括:《红楼梦》是写了什么的?两种最主要的说法是:一个是色空解脱的主题,一个是痴情执著的主题。
主题的问题不仅在阅读中重要,而且在研究中也重要。因为,这将是我们解释文本细部和各种意象的出发点。换言之,细部和个别意象的意义是在意义的整体中获得内蕴确定的。从整体上,从意义的统一性上来把握《红楼梦》是阅读中不可避免的。
关于《红楼梦》的主旨和题旨的说法有,比如脂砚斋说:
“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俱空。”四句乃一部之总纲。
还有二知道人在《红楼梦说梦》、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红楼梦》写的是“解脱”的主题。王国维说:
“《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即“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与虚无一解脱的主题说相伴随的是另一种说法,即痴情说。如潘德舆《读红楼梦题后》中说:
吾谓作是书者,殆实有奇苦极郁在于文字之外者,而假是书以明之,故吾读其书之所以言情者,必泪涔涔下,而心怦怦三日不定也。
究竟是痴情、执著还是解脱、虚无?这是对立的说法,但它们都在作品中存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