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最新版:时事政治真题回顾与命题热点预测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公共管理,
作者: 胡俊主
出 版 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26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 10纸张:I S B N : 978780199797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切合公考实际,立足热点前沿,精选考点,最新时政全盘掌握,回顾历年真,指明备考思路,申论、公基有机结合,高效复习。
内容简介
权威品牌,公考首选
本套丛书由华政公务员录用考试研究中心权威编写。多年来.本套丛书秉着“为广大考生服务”的宗旨,重在培养和优化考生的答题思路.力助数以万汁的考生在激烈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广大考生的广泛赞誉,是广大考生公认的首选品牌。
体系完备,品种丰富
本套丛书由专用教材、专项突破、标准预测试卷、历年真题、全解全析、考前冲刺六大系列构成?分类更细更科学,针对性更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考生备考所需。
品质卓越,高效实用
一直以来,本套丛书坚持从考生备考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公务员考试及命题,时刻将追求卓越品质放在第一位,其“高效、实用”的特色,符合考生高效学爿的需要,是公考复习的最佳学习用书。
立足大纲,直击2010年公考
本套丛书严格依据最新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和真题编写,深度总结命题规律,准确预测命题趋势,快速圈定复习范围.直击2010年考试重点,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目录
上篇重大时政专题
专题一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专题二促进就业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专题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蓣测
专题四反腐倡廉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专题五加强环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专题六安全问题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专题七传统文化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专题八促进教育公平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专题九2009年“两会”专题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专题十社会管理
专题主要内容
申论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判断)真题回顾及命题热点预测
下篇 时事资料汇编
国内部分
国际部分
时事测验
书摘插图
专题二促进就业
专题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2.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4.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由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5.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2.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地抱怨:“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很多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造成了大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3.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4.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目已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杀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仕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要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蕈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