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快乐还给孩子

分類: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屈开著
出 版 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4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0371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种凭借快乐引领卓越的成长的理念;一套凝聚20年心血影响了上万人的辅导课程;无数家长因为接受了该理念和课程从而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内容简介
一本父母必读之书!书中探讨的亲子沟通中的失误及由此导致的孩子的学习障碍和心理疾患,正是目前家庭教育关注的焦点。屈开老师从认知出发,分析了家长在教育上的成败得失,提供了一系列正确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带领家长转换思维模式,建立顺畅的沟通管道。书中倡导的快乐沟通法则将帮助父母和孩子由此创建幸福人生。
打开这这本书,做一个成功父母的秘诀就在其中。祝福阅读这本书的朋友和朋友的家人快乐地实现心中的梦想。
目录
序
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一章 现在的孩子快乐吗
1.快乐何在
2.谁的责任
3.该谁吃药
4.做建设者
第二章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1.根源——认知的结果
2.后果——孩子的烦恼
3.束缚——信念的框子
4.脱缚——学习的力量
第三章认知偏差
1.客观偏差
2.主观偏差
3.经验偏差
4.视听觉偏差
5.领悟性偏差
6.价值观套用
第四章认知的关键点
1.孩子的主要任务
2.再富也要苦孩子
3.犯错一定惩罚吗
4.孩子为什么懒惰
5.厌学产生的原因
6.七大非智力因素
7.父母的观念革命
第五章爱的误区
1.过分溺爱
2.功利的爱
3.强加的爱
4.贪婪的爱
5. 补偿式的爱
6.聚焦式的爱
7.情绪化的爱
8.无原则的爱
第六章沟通绊脚石
1.负面否定
2.威胁限制
3.不负责任
4.认知偏差
第七章沟通障碍
1.恶劣情绪
2.人格障碍
3.语言习惯
4.规则模糊
5.指令笼统
6.自以为是
7.关系错位
8.过滤效应.
第八章沟通要点
1.沟通的精髓
2.沟通的要旨
3.沟通的目的
4.常见的问题
5.沟通的法宝
6.沟通的技巧
7.沟通的注意事项
8.畅通的关键
第九章情绪处理——快乐的前提
1.潜意识的力量
2.注意力导致结果
3.问正确的问题
4.有选择的自由
5.生气是何原因
6.打破经验限制
7.巧用心理暗示
8.学会情绪表达
第十章快乐沟通
第十一章把快乐还给孩子
后记
附录一北京电台新闻台时代人物周刊专访心妈妈——屈开(录音稿)
附录二开心妈妈系列培训课程——《卓越成长的阶梯》
读者反馈表
媒体评论
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写出这样一本有理论,有案例、有方法,有自己独到观点且又非常适用于在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感到困惑的父母的好书,真的很高兴! 我了解屈开老师几年来做家庭教育的艰辛,更知道她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非凡女性。这本书凝聚了她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长方面花费的心血。今天终于看到她的成果,甚感欣慰! 从现实意义来讲,《把快乐还给孩子》是一把指导父母培养健康孩子的金钥匙。我相信会给认真阅读此书的父母带去福音。 ——资深心理咨询专家、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张吉连 屈开同志长期和孩子、家长沟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针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她灵活地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为家长、为孩子献计献策,写出了这本有特色的《把快乐还给孩子》。我祝愿她继续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央教科访问学者、北京教科院副研究员冉乃彦 孩子能否快乐地成长为理想的人才,正是使许多父母陷入困惑的问题。在他们苦苦地寻找答案的时候,屈开老师把她的教育经验凝结成书,颇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读着认知的关键、走出爱的误区以及亲子沟通方法等,感到眼前一片光明。困惑的父母们将从这本书中得到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孩子快乐地成长。 ——全国家庭教育园丁奖获得者、原145中学校长关宗荫 这是一本十分必要、独到、实用的好书。有理论、有案例、有问题、有答案、有思维、有操作。对孩子的心声反映真实彻底,让求盼的父母获得了真谛!我看了觉得十分感人,受益匪浅!这是一部能使父母真正学会做父母、能指导天下父母成为优秀父母的成功教育手册,是指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金钥匙! ——北京青少年心理健康顾问、中科院心理所客座教授、空军大校研究员傅双喜 《把快乐还给孩子》一书能给读者许多启迪。如“打破沟通绊脚石” “避免价值观套用”以及“情绪处理的认知和方法。等章节,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为人父母者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是很有价值的。因此,这是一本贴近生活,简明实用,值得推荐的好书。希望它能够帮助读者解决家庭中的沟通问题,找回生活中的温馨亲情。 ——北大心理学副主任、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彦捷
书摘插图
第三章 认知偏差
在我们谈认知偏差之前,先来讨论认知偏差的前提,即什么是认知?
认知:从字面理解,是认识、知识、知道。它既包含了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认识),也包含了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知识),同时还包含了掌握。因此我们用认知这个词来描述个体呈动态或静态的各种认识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认知过程,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过程。一般把这一过程概括为由四种成分所组织成的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①感知系统接受由环境提供的信息。即首先把刺激的基本特征抽取出来加以组合:
②记忆系统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活动;
③控制系统决定目标的先后顺序,监督当前目标的执行;
④反应系统则控制信息的输出。
这个认知过程并不是按上述顺序单方向进行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同方式的相互作用,以保证对信息的加工、输出和反馈,沟通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人的认识,不仅要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身体感觉,还要通过大脑将信息进行编码处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思考分析等诸多行动达成的。所以,要想了解什么是认知偏差?要从感知觉、视听觉、思考、领悟等多方面人手,而且还不能脱离年龄、阅历、人文背景、家庭环境熏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