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注》研究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德)瓦格纳著,杨立华译
出 版 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94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1405717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由三本相对独立的著作合并而成。内容主要包括对王弼在其注释中所用的解释学方法的分析,王弼《老子》本及注释的批判性版本及“推论性”翻译(即通过王弼的注释解读《老子》的文本),以及对作为王弼《老子注》核心的哲学问题的分析。通过审慎地重构王弼的《老子》本及《老子注》,本书探讨了王弼作为一个学养深厚的注释者的注释技艺。在将王弼《老子注》置入与其他竞争性注释并存的语境、并抽绎出这些竞争性注释的解读方式的过程中,本书呈示了理解《老子》的众多路径:从根本性的哲学创作、特定的政治理论到长生术的指南。
作者简介
瓦格纳(Rudolf G. Wagner)是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教授、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会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是当代最具影响的欧洲汉学家之一。他在中国古代的宗教和思想、晚清的报业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并于1993年获德国最高学术奖——莱布尼兹奖。
目录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第一编 注释的技艺
导言
第一章 王弼传略
王弼的生平
王弼的身后
第二章 经典的系统
汉代注释策略的概述
第三章 技巧与结构的哲学: 《老子》及王弼注中的链体风格
引论
西方学术对骈体风格的发现
问题: 分章内部的分子关联性
《老子》中显见的链体风格
《老子》中隐蔽的链体风格
《老子》以外的其他早期文本中的链体风格
王弼时代的链体风格
结论
第四章 意义的解构与建构
隐藏的意义
隐含的作者及其权威: 孔子和老子
《老子》与被归入孔子名下的文本的地位
隐含的读者及其教育
对立文本
一致性假设
文本的潜能: 比较不同注释的《老子》构造
结论
第五章 王弼的注释技艺
引言
注释与文本的结合
对其他读法的强调性拒绝
解释暗喻、明喻、比拟和象征
主语的插入
通过对等关系界定字汇
翻译本文
合并字汇与结构
结语
第二编 文本的批判性重构与翻译
第一章 王弼的《老子》校订本
引论
问题
王弼对《老子》的最初校订
叠加
分章与分篇
结论
附录A
附录B
第二章 王弼《注》的襄赞和传承: 批判性版本的基础
问题
王弼《老子注》的历史: 证据
结论
第三章 《老子微旨略例》: 文本、翻译及文字学研究
第四章 王弼所用《老子》的重构及批判性版本;
第三编 语言哲学、本体论和政治哲学
第一章 识别“所以”:《老子》和《论语》的语言
第二章 王弼的本体论
第三章 王弼的政治哲学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王弼传略
王弼的生平
据说海德格尔在回应学生们要求他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在随后一次讲授中以这样的话开头:“亚里士多德生活、工作,然后死了”。接着便继续讲授这位哲学家的哲学。
海德格尔的态度是在回应将思想化约为社会史,将哲学追求化约为特定的经济、政治或个人利益的上层表述的风尚。这一风尚对应的是某些关于人性的共同假设,但它还必须证明社会利益转译为特定的哲学或宗教构造的特定方式;同时它也必须解释这一事实:这些构造通常在它们一度维护的社会群体消亡后好像仍然存在,并对后世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程式的群体发挥深刻的影响。在我此前发表的一些关于王弼的研究中,我基本没有受到此种化约主义的干扰。但最终,这一关联既不可证实也无法证伪,尽管事实上王弼在以后的数百年问(在发生了实质变化的环境里)始终是一种有效的思想力量。海德格尔的隐含论述——在一个哲学家那里只有他的哲学值得一提,是有其指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