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
分類: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经营管理,
作者: 赵强,孟越,王春晖著
出 版 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9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960596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囊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本书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落脚点,从群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卓越的竞争力来源于网络组织优势、学习创新优势和社会资本优势的有机组合,他们相互作用,浑然一体,形成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优势;综合应用AHP法、熵值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横向评价方法、纵向评价方法和灰色评价方法等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丰富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为区域或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和制度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有关集群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作者简介
赵强,满族,辽宁法库人,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在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作,美国OREGON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先后承担和参加多项国家、省市科研课题,获得各种奖励多项,在《工业工程与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国家核心若干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著作五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本研究的逻辑框架与主要内容
一、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定义
第二节产业集群的分类
一、根据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分类
二、Peter Knorringa和Jorx Meyer Stamer的产业集群分类法
三、其他产业集群分类方法
第三节产业集群的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地域性特征
二、产业集群的专业性特征
三、产业集群的网络性特征
四、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特征
五、产业集群的学习性特征
第四节 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概述
一、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二、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三、区位理论与产业集群
四、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增长极理论
五、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六、基于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理论
七、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理论
八、产业集群的创新理论
九、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含义
第五节 产业集群实证研究概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竞争力的定义
二、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
第二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作用
二、区域竞争力对产业集群的反作用
第三节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优势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属性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中间性经济组织属性
二、产业集群与科层组织、市场组织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产业集群与科层组织、市场组织的拓扑结构分析
……
第五章产业集群的学习创新优势
第六章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优势
第七章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第八章产业集群的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来,交通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往许多地方的区位要素丧失了固有的垄断性,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流通的障碍,标准化生产减少了对工人特殊技能的依赖,因此,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及销售,依照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找寻生产的最佳区位,并在业务外包及全球采购等不同组织形式间进行抉择。跨国公司不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地方化生产组织、区域发展规划中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与此同时,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这种生产活动全球化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反而是相关生产活动的地理集聚现象加强了。区域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同在一国之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常常是荣衰共存,发展与停滞同在,区域内主体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的相互依赖超越了地方自然禀赋而成为决定区域产业活力的关键。特别是全球经济衰退时,“第三意大利”等地区的崛起更让人们认识了这种特殊的区域现象,这些快速成长的区域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并吸引着资本、劳动力等资源不断涌向这里。与其他区域相比,这些快速成长的区域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较高的就业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那些过分依赖外来资本、外力扶持的区域往往在市场动荡时表现出致命的僵化和脆弱。真正具有持续发展能力,能经受经济波动的考验,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相关产业中引领世界潮流的产业集群区域,才是真正成功的区域,这样的集群区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