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与艺术.何香凝
分類: 图书,传记,中国政治人物,
作者: 何香凝美术馆,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编
出 版 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0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624030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1878年,何香凝先生诞生于香港.在其后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她以特殊的社会身份、活动经历成为中国近代史中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依然在不断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依然成立。值此何香凝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从何香凝的艺术与历史活动出发.以20世纪中国文化艺术为框架课题所召集的学术研讨会,就增添了另一重现实意义。
对于有着多方面成果和贡献的何香凝先生的研究亦是如此,建立有效的跨学科平台是深入理解何香凝思想并反思20世纪中国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为此,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合作,希望通过对各自学术领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为我们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何香凝艺术、历史拓展新的可能性,并以此反观20世纪中国大历史,为今天乃至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参照。
目录
走近何香凝——何香凝与当代中国美术
雅集、信仰与艺术权利——何香凝的政治活动与艺术表达
现代文学的“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文学的政治:国家、启蒙、个人——关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三种话语方式或权利诉求
山水画走向“现代”的三步
何香凝留日时代的女子美术学校与相关问题
探索中国现代性的特征
整一现代性——中国现代性的逻辑
现代手工艺中的传统:东亚文化在新世纪合作的可能性
新文学的“严肃性”及其超越
画家的古典修养——以陆俨少为例。
视差转换:台湾后新电影中的受迫害感与身份认同
论文人书法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个人与传统
中山纪念堂——一个现代中国的宣讲空间
文学与拯救——纪念《狂人日记》发表九十周年
关于西方美术对近世中国美术影响的几点思考——读苏立文的《东西方美术的交流》
书摘插图
走近何香凝——何香凝与当代中国美术
中国人民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经历了万众一心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此时此刻,突然感觉和何香凝离得近了,更加理解了她作品中深沉的精神内涵。尽管时代不同、性质不同,但无论是强寇兵临城下,还是自然界的天灾,在人们心灵中激发起来的情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在全民奋起自救中表现出来的高扬的爱国情愫、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奋斗精神。多灾多难的20世纪中,爱国主义是美术创作一个突出的亮点,而何香凝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一
何香凝不仅是最早负笈海外学习美术的女画家,也是近代画史上一位反封建、反帝制、争女权、争民主的革命志士。
何香凝反封建意识的起点,可从她幼年时期抗拒缠足说起。古代缠足陋习,至少从南唐算起,沿袭已逾千年。记得1949年,南下途经岳阳,我在岳阳楼侧曾见到从农村流落来的乞者三四人,都是十几岁的少女,还缠着足。旧时代对女性的戕害与凌辱和封建礼教结合起来,形成巨大的精神枷锁。而在辛亥革命已过去二十多年之后,许多农村的姐妹还在辗转经受缠足之苦,其流毒竟是如斯之深!遥想在清代末季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幼女何香凝的抗争和家庭对此事的宽容与支持,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啊!由此起步,何香凝找到了生活道路上理想的知己廖仲恺,一起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决非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