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分類: 图书,文学,外国随笔,
作者: (波)卡普钦斯基著,乌兰译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1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2006985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50项国内国际文学大奖获得者,6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拉美5年内4次被判死刑,40余次被拘关押,在亚非拉亲历27场革命和政变,一生留下20余部著作和无数张实地照片,主要著作被译成30余种文字,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内容简介
著名的战地记者、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诗人、摄影家,波兰当代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这样的称谓每一个都值得而且需要用终生的心力去追求,但如果有人将这所有的称谓集于一身,那么,这该是怎样的一个人?“记者中的诗人”、“闪烁着寓言和新闻光泽的作家”、“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作家之一”、“人类痛苦的见证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见证人”、“为时代写史”。这样的美誉,每一种都值得为之终生骄傲、自豪,但如果有人能将这些甚至更多的赞誉集于一身,那么,这个人又需要有怎样的付出?
作者简介
雷卡普钦斯基(1932—2007),生于波兰东部小城平斯克近郊一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遭受二战磨难。高中毕业后开始发表作品。1951年考入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后转入历史系学习。1956年毕业分配到《青年旗帜》杂志社工作,同年派往印度。1957年从日本转道北京,任特派记者。从此开始了他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的生涯,足迹遍及五洲四洋一百余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亲临火线,发回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他一生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次被判死刑,四十余次被拘关押。同时作为作家,获五十项国内国际大奖,六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有的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生命中的另一天》(1976)、《皇帝》(1978)、《伊朗王中王》(1982)、《帝国》(1993)、《太阳的影子》(1998)、《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2004)。
目录
波兰驻华大使致辞
不能克隆的丰碑(代序)
跨越国境
被迫滞留印度
火车站与宫殿
拉比诵读《奥义书》
毛泽东的“百花齐放”
中国式思维
世界之路上的记忆
克洛伊索斯的幸运与不幸
战役的结束
诸神的由来
清真寺塔尖上的一幕
阿姆斯特朗音乐会
佐披洛司的脸庞
野兔
在已死亡和被遗忘的国王之间
希司提埃伊奥斯的荣誉
兰克医生的诊所
希腊人的技巧
在他被狗和鸟撕得粉碎之前
克谢尔克谢斯
雅典的誓言
时间的消逝
沙漠与海洋
铁锚
黑是美丽的
热烈和审慎的现场
希罗多德的发现
我们站在四周闪光的暗处
译者后记
媒体评论
卡普钦斯基抵得上一千个唯唯诺诺、耽于幻想的平庸作家。由于他成功地把新闻和艺术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得以窥见他常说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真实战争画面。——英国著名记者萨鲁史迪艾卡普钦斯基是一个迷人的向导。他集无限的耐力,孩童般的好奇和真正智者的文化修养于一身,是闪烁着寓言和新光泽的作家。——《纽约时报》卡普钦斯基在为时代撰写历史。——《时代》周刊当我们孩子的孩子想去了解20世纪晚期的残酷时,他们就应该去阅读和研究卡普钦斯基。——《华尔街日报》卡普钦斯基的文笔精练适度,丝毫不见。陵世嫉俗,体现了文学的力量和视野。——《波士顿环球周报》他是一个用眼睛感觉和用心思考的作家。徘徊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诗人带给我们的超现实的萦绕不去的景象。因为一些奇怪的、不适宜的命运纠缠,这个诗人最终成了记者。——美国《金融时报》卡普钦斯基的去世,是波兰文学、波兰文化的一个重大损失,他是人类痛苦的见证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见证人。——波兰总统卡欣斯基
书摘插图
跨越国境
希罗多德出发远行,踏上陡峭的山石路,扬帆在海上航行,骑马行进在亚细亚的莽原上;他要走向那无人知晓的斯奇提亚,去发现巴比伦的奇迹、探索神秘的尼罗河;他途经数百个地域,亲历了成千上万的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件。而在此前,他曾在有关古希腊的历史课上短暂出现过。这是比耶茹安斯卡玛沃维斯特教授在给华沙大学历史系一年级的学生开的课,她的课每周两次。
希罗多德出现了,忽而又消失了。
他就这样在瞬间消失了。
多年后,当我再翻开当时的课堂笔记时,我没能找到希罗多德的名字。在我的课堂笔记中,我记下了埃斯库罗斯、伯里克利、萨福、苏格拉底、赫拉克利乌斯、柏拉图等人的名字,就是没有找到希罗多德的名字。可我分明记得,我当时非常认真地做了课堂笔记,因为课堂笔记是我们当时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五年,城市还尚未从战后废墟中修复,图书馆在战火中被烧毁,我们没有教科书,各类书籍十分短缺。
我们这位女教授讲课时声音温和、轻柔悦耳,无抑扬顿挫。她透过厚厚的眼镜片、用她那深沉的目光好奇地注视着我们。她坐在高高的讲台后面,对着数百名年轻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梭伦是何许人也。面对我们这些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她不知道,从何谈起安提戈涅,为什么安提戈涅会那么绝望,也不知从何解释,地米斯托克利用什么妙法指挥了萨拉米海战,战胜了波斯舰队。
说真的,那时甚至我们自己也不清楚,希腊到底位于什么地方。希腊这个国家,在那个历史年代,曾经有过那么辉煌的过去,值得我们在大学期问下功夫去学习关于它的历史。我们都是一群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在二战期间,所有的学校都被迫关闭,尽管在某些大城市还曾开办过一些地下学校。可现在,在这个课堂里坐着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读过的书不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那是在1951年,上大学并不需要什么考试,那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家庭出身,如果是工农子弟则更容易被优先录取。
我们课堂的椅子都是长板凳,可以容下几个人。大家都挤坐在一起,因为位子不够。坐在我左边的同学Z,他来自拉多姆农村,他整天满面愁容、沉默寡言。他告诉我说,在他的老家,如果谁家的孩子病了,他们就会把一小块风干的香肠当做药,放在小孩儿的嘴里让他嘬,说这样可以治病。
“你真的会相信?这能管用?”我半信半疑地问。
“当然相信!”他非常肯定地回答了我的问话,然后又陷入了沉默,一声不吭。
坐在我右边的同学W,他十分消瘦,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满脸麻坑。每当气候变化的时候,他就会难受得呻吟。他告诉我说,他的腿在参加一次森林战役中受过伤,现在,在膝盖骨里还有一颗子弹,可他不想说谁跟谁作战,也很避讳说是什么人打伤了他。
我们同学中也有几位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他们衣着整洁,光鲜漂亮。女孩子还穿着高跟鞋。当然他们这几个学生在同学们中间很显眼,很惹人眼目。因为那时大多数同学都很穷,生活清贫,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旧军装,打着补丁的毛衣和家纺的粗布衣裳。
课上,教授还给我们看了各类希腊艺术照片,包括古代雕塑和嵌有人像的铜铸花瓶。花瓶上的希腊人像都是那么线条流畅,体态俊美,高贵典雅,瘦长的脸庞透出优雅的风度。他们属于那无人知晓的神秘世界。那是一个充满阳光和白银的世界,是一个温暖明媚和光芒四射的社会,在那里曾经居住过帅气英俊的男子和飘飘欲仙、翩翩起舞的美女。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欣赏这些照片。看着这些照片,Z阴沉着脸一句话也不说;W歪斜着身体,弯腰搓揉着他那疼痛的膝盖。其他人看似专心又似乎漫不经心地盯着那些照片看,因为,他们很难想象出,那些离人类久远的时代中虚幻的现实。其实未来的预言家们在预言这一文明的碰撞之前,冲突早已发生过。就发生在这个一周两次的历史课堂上。也就在这里,我得知了曾经有过一个希腊人,他的名字叫希罗多德。
当时我还不了解他的生平,也不知道他还曾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本珍贵的书。这本名为《历史》的书早已翻译完稿,但尚未付梓出版,所以我们无法读到。塞维仁哈迈尔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完成了《历史》一书的翻译,他把译稿交给了读者出版社,具体细节我不得而知,因为这本书的译稿全文莫名其妙地丢失了,出版社说,在1951年秋,出版社就把译稿交给了印刷厂排版。如果其问没发生任何问题的话,这本书早应在1952年即可问世,无疑我们这些学生也就可以及时看到这本书,因为那时我们正好处于学习古代历史的阶段。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印刷厂突然停止印刷,如今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人下达了停止印刷的命令。是书报检察机关吗?我觉得可能是,其实我也没有十分把握这样说。不管怎么说,三年之后,即在1954年年底,这本《历史》终于问世了,并且在1955年,人们已经可以在书店买到这本书了。
可以想象,《历史》一书从出版社把译稿交给印刷厂到书店发行,为什么会间隔这么长时间的原因。因为在这一时期,正好经历了斯大林去世,而在他逝世之后,这本书就很快付梓出版了。出版社把译稿交给印刷厂时,正值当时的西方媒体沸沸扬扬地传出斯大林病重的消息。尽管人们不知详情,但还是害怕再次掀起白色恐怖浪潮,人人自危,所以为了谨慎起见,也为了保护自己,同时也免遭落人口实,采取了等等再说的稳妥办法。那时的情况非常令人担忧,形势十分紧张,书报检察官们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
为何希罗多德的书会遭此厄运?他的书不是写于两千五百年以前吗?——然而事实是无情的,就是这样。换句话说,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赶上了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似乎每一个单词都影射着什么,每个单词都暗含着双重意思,每个单词背后都隐藏着万丈深渊,都是一种虚伪的说法,字里行间都深藏着密码和诡诈的阴谋。那个时候发生的那种现象实在令人费解,坦白地,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做的每件事儿、每个手势、说的每句话好像都隐喻着什么,甚至连眨眼睛都会被认为是给对方一个不可告人的暗示。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写文章的人就更不可能把自己真实的意思传达给读者,而且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审稿过程中,很可能就被书报检察官枪毙。也正是这些原因,每篇文章送达读者的手中,每位读者都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甚至有时作者意图表达得很清楚,但在读者意识中却存在很多疑问:——这位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些人过分地被这种意识困扰着,因而带着这种情感阅读了希罗多德的书,以至于在希罗多德的书中发现,里面竟有如此多的暗示和隐喻。
《历史》一书共由九卷组成,而每卷中都隐含着暗示和隐喻。甚至你只是偶然翻到该书的第五卷,你读着读着就会觉得,科林斯的暴君库普赛洛斯,在他血腥统治了三十年之后,终于驾崩了。他死后,他的儿子佩利安多洛斯,后来人们发现,他比他的父亲更加残忍、更加嗜杀成性。这位暴君佩利安多洛斯从登基第一天起,就显示了他的暴君特性,他为了能牢牢地掌握权力,专门派自己的特使去拜见米利都的统治者特拉叙布洛斯。他让自己的这位特使去取经,怎样才能更好地奴役臣民,怎样才能让他们更惧怕政权而俯首帖耳。希罗多德写道:
“特拉叙布洛斯把从佩利安多洛斯派来的这位特使领到城外的一块谷地,而当他们经过这块谷地的时候,他便一再询问来人从科林斯前来要问什么事情,同时却不停地把长得较高的穗子揪下来抛掉。他这样走过整块田地,把谷物中所有最好的颗粒最饱满的毁掉了。这之后,他一言不发,便把使者打发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