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学文库)
分類: 图书,管理,战略管理,
作者: 徐二明 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42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010503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战略管理著作。本书根据作者近20年的研究,介绍了战略管理的不同流派和过程,包括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制度基础理论的观点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作者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与国家社科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重点探讨了中国企业治理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知识转移等问题,以不同的视角,揭示出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与绩效。同时,本书通过典型案例,阐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电信行业等企业的竞争博弈,剖析其动态竞争的范式。
作者简介
徐二明,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届校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现代企业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副召集人,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 徐二明教授多年从事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国际管理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研究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社科和省部级课题。撰写了《企业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概论》等多部著作与案例集,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还在《经济日报》撰写过专栏。其作品曾荣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等多个奖项。 徐二明教授被国内十余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并先后在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斯克兰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日本九州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任教。
目录
1.理论篇
战略管理的十个学派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
企业资源学说与能力学说的回顾与比较
基于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企业经营战略选择
新经济下面向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发展研究
战略管理研究中的制度观念
制度理论中的组织场研究
基于制度理论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战略联盟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抑制因素研究
公司创业力研究
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绿色发展与战略管理
2.实证篇
基于战略的公司治理研究
上市公司监控和激励双机制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上市公司董事会监督机制替代效应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对创新战略选择和绩效的影响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
不同产权结构下企业合作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组织场、创新与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创新组织场理论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影响知识分享的组织因素研究
基于知识转移理论模型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研究
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分析
通信运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的整合战略研究
3.实践篇
动感地带破坏性制胜
沈变重组:进入与反进入的战略较量
中国纺织业启动“后配额时代”战略
中国买家博弈资源议价权.
汽车业在积累中爆发创新力量
智力企业提升服务业的价值
可能是一盘好棋
超越“中国制造”的新战略
创建公平的经济社会
搭建财富沟通的平台
财富的辩护与批判
动态竞争的中国电信业
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结构变迁与发展
绿色经营企业的发展困惑
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若干问题思考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由于环境的复杂和多变,许多组织发现自己的战略日益模糊。尽管如此,没有人会否认战略思维在现代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领导者的更高要求。在本书中。徐二明教授不是致力于厘清战略概念和理论问题,而是以实证和案例说明战略性议题和思维的逻辑及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参考!
——席酉民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国家战略和企业战略都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创新的趋势主要集中在: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的转变;产品管理向价值管理的转变;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本书对此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研究。
——张国有博士(管理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
以长远的眼光和扬弃精神,敏锐地感测和响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构建创新型企业战略对于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基于丰富的学术积累和实践凝练,以深刻又不失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企业战略与创新的要素和关系,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分析和管理启迪。
——陈国青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读这样的书是一种享受:看着作者将多年来在战略和创新领域潜心研究的结晶娓娓道来,在他心爱的管理学疆域中自由驰骋,从治理到战略、从创新到创业,达到了学术研究所追求的“顶天”与“立地”并存的理想境界。
——张维博士(天津大学管理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部副主任)
这本书将形而上的学理和具而实的案例相互观照,为读者展示了企业战略与创新的崭新视界。全书收放有度,华实相济,畅达饱满,充满思维张力,我很高兴将它推荐给业内同仁。
——徐飞博士(管理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战略管理中心主任)
书摘插图
1.理论篇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
一、企业战略概念的演变
“企业战略”的概念是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的。18—19世纪,伴随着产业革命,欧洲产生了以亚当斯密、瓦特、斯图亚特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欧洲管理思想,后来在美国又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当时,这些学者和管理者都将思考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活动的管理上。
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将之称为“企业战略的第一波”。1938年,巴纳德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此外,他在该书中还提出,管理科学的重点应是创造组织的效率,其他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有关组织与环境“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波特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二波”。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波特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