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007年合订本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读书》编辑部 编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8031099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2007年《读书》选集,书中具体收录了:《循康德、马克思前行》、《对现象学的误析》、《读报感受一九六一年》、《“底边”的叙事》、《米沃什的错位》、《廿年辛苦,披沙拣金》、《尘事的史边》、《“墓葬”:可能的美术史亚学科》、《贵妃的红汗》、《短长书》、《国家主权与公民理论》等文章。
目录
《读书》2007年合订本(上册)
2007.1
李泽厚 循康德、马克思前行
倪梁康 对现象学的误析读书献疑
周全华 读报感受一九六一年
范可 “底边”的叙事
西川 米沃什的错位
姚新勇 廿年辛苦,披沙拣金
白谦慎、薛龙春 尘事的史迹
巫鸿 “墓葬”:可能的美术史亚学科美术纵横
永宁 贵妃的红汗记事珠
短长书
强世功 国家主权与公民理论著译者言
陈锡文 共有与私用
王苍柏 “归”的含义
施善继 毒苹果札记
聂华苓 爱情与政治
邵丽英 雅利安人问题与旧版重印书
刘军 施佩尔与“第三帝国”的“内幕”
王炎 电影中的冷战
赵川 一张脸,一条河
林鹤 大时代里的“小”建筑
读书平台
编辑手记
赵汀阳 漫画
陈四益黄永厚画说——封二
2007.2
李陀、贾樟柯等 《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
彭国翔 人文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儒家传统
李纪祥 京畿与天下
旷新年 “我们不是一个人类”
李政亮 消费与抵抗左岸笔记
王振忠 两地书:从敦煌到徽州(上) 日出而作
短长书
真与美的追求
朱子学与现代学术研究
讼师、神鬼和山头上的大
药鸩武大郎?
张承志 地中海边界
曹卫东 哈贝马斯的纸片
蔡天新 莱布尼茨:难以企及的人物
品书录
世俗的兴起神圣的没落孙邦金
超越时空的理性观照周正兵
一位改革亲历者的观察与思考郑伟
赵汀阳 改变“观看”的方式
赵辰 “立面”的误会
阿羊 “八十年代”和一些时间的碎屑
刘剑梅 塞克斯顿:与诗神和死神共舞
夏宇宁 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冲突
陈璇 风险社会与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纷争
读书平台
怎样把握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
东瀛闻香扬之水
读书短札
旧时大学的“双语教学”
蔷薇水调香粉藤花燕子
编辑手记
赵汀阳 漫画
黄永厚陈四益 说画
2007.3
2007.4
2007.5
2007.6
《读书》2007年合订本(下册)
2007.7
2007.8
2007.9
2007.10
2007.11
2007.12
书摘插图
《读书》2007年合订本(上册)
2007.1
李泽厚 循康德、马克思前行
《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的修订版将由三联书店刊行,作者以书面形式问答了一些相关问题。提问者为三联书店的舒炜。
1.《批判哲学的批判》自一九七六年写就、一九七九年初版之后,比较重要的修订版是一九八四年由人民出版社刊行的修订版。以后各版本也屡有字句上的改订。这次交由三联书店印行的“三十周年修订第六版”,好像还不仅限于字句上的润饰。请问这次修订的要点是什么?
答:“要点”是更突出了康德最后一问“人是什么”?突出地将“文化心理结构”的主体(认识、道德、审美)界定为“人性能力”(人性的主要特征和骨干)作为“人之所以为人”来解说康德。“人是什么”迄今并无解答,“人性”更是古今中外用得极多但极不清楚、非常模糊混乱的概念。这次修订本的上述界定,自以为重要。当然,人性还有其他内容和部分。其次,全书修订得最多的是第九章,以更明确的赞赏态度表述了康德“告别革命”、言论自由、渐进改良、共和政体、永久和平等论点,并重提“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回归康德”等问题,认为康德从人类学视角所追求的普遍性和理想性,比黑格尔和现在流行的强调特殊、现实的反普遍性具有更久长的生命力。
一九八三年再版后记曾说,康德专家我当不了也不想当。此书本意也并非专讲康德,而是通过康德与马克思的联结,初步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这次修订使这一点明朗化了,但毕竟还是讲康德的书,不可能充分展开,好在我已经有一些别的书了。
2.您的这部书虽以康德为中心,但同时渗透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把握,尤其是对康德一黑格尔一马克思这一中心线索的把握,在八十年代对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在我印象里,上海复旦大学谢遐龄博士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一九八七年)可以说是接续了您的主题,其著作细致分析康德“自我”学说的“小我”、“大我”之别.强调以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路向来透视康德学说。但同时,八十年代也有不少青年学者强烈指控您以历史的、人类实践的“大我”压抑乃至吊销了感性“小我”。现在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答:《批判哲学的批判》中的“大我”“小我”说,其实也就是我在《历史本体论》中所说的:“人是从‘个体为整体而存在’发展而成为‘整体为个体而存在,的。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是非历史的,强调前者而否定后者,是反历史的。自由主义偏重‘整体为个体而存在’,甚至以之为先验原理(如天赋人权说)是非历史的,社群主义偏重‘个体为整体而存在’,在今日中国则可以是反现代化潮流,从而是‘反历史的’(在西方则不是)”(三联书店二○○二年,67页)。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另方面说:“个性的比较高级的发展,只有牺牲个人的历史进程来取得,……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剩余价值论》)康德说,历史“使人类物种的全部原始禀赋都将得到充分发展的普遍公民状态”,另方面指出这一目的是经过“非社会的社会性”、“对抗”、“冲突”、“战争”、“虚荣心”、“贪婪心”、“权力欲”,当然也包括牺牲个体(小我)才能实现,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点上,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是一致的,只是黑格尔、马克思把它作为一种铁定的客观规律(所谓“逻辑与历吏的一致”),康德则视之为能鼓舞人心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论理念。比较起来,我以为康德更准确,可惜这次修订未及对此展开论说。
3.由康德肇始的德国唯心论代表着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顶峰。《批判哲学的批判》在八十年代的出版,则代表国内学术界对现代问题的思考深度。另一方面,近三十年欧美学界对康德一黑格尔的研究兴趣也不断高涨,这似可看作是重返德国唯心论以深入审视现代问题的努力。具体而言:近期欧美学术界很多康德研究的路向和您三十年前的思路隐隐地似有一种呼应关系。对于这一动向您持什么看法?
答:这个问题想多讲几句。我的确高兴地看到近期西方康德研究的“路向”与我三十年前((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有相当接近处。这就是从传统偏重康德的先验主义、个体主义、理性主义、第一第二批判,转到重视康德的经验主义、集体主义、感性主义、第三批判和康德有关政治、历史、宗教的许多论说;也就是说转到重视康德的人类学和历史观,并据此来解读康德。前几年我翻阅过两本美国当今最著名的康德学者保罗盖耶(Paul Guyer)和艾伦伍德(AHen Wood)的著作[前者的《康德论自由、法和幸福》(二○○○年,Cambridge)和后者的((康德的伦理思想》(一九九九年,Cambridge)]。使我吃了一惊的是,伍德书有一节的小标题竟然是“康德的历史唯物论”(Kan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伍德说:“康德的历史理论是原型的马克思主义(prot0—Marxism)”(245页),说虽然康德还没有阶级斗争和废除私有制和国家等思想,但“与马克思一样,康德理解历史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集体的力量产生出他们独特的、随历史而变迁的生存方式,从而人类历史经历了与特定生产活动的统治形态相适应的不同阶段。与马克思一样,康德看到历史不但是争斗和冲突的场景,而且是加深不平等和压迫的场景。如同马克思的理论,康德认为这冲突的根源是具有敌对经济利益的不同人群之间的斗争。在这里,不同人群代表着在人类经济发展中的不同阶段”(244页)。如此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