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哲学研究--中华文史新刊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苟小泉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106798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陈白沙(献章)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在明代理学潮流中,陈白沙是明代心学这一主流思潮的开启者与发动者,他一反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路径,而从。静中坐养出端倪。成就了“自得之学”。白沙哲学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一代新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本书围绕白沙哲学的背景、特征和结构的再认识而展开,力争还原一个纯粹的、本来的白沙哲学。
作者简介
苟小泉,1968年生于陕西省礼泉县。2008年获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职称为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哲学、本体论、伦理学、中国哲学与文化比较,发表相关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序
导言
第一章 陈白沙的生平、为学道路和哲学理论框架
第一节 陈白沙的生平
一、“无负于斯世斯民”
二、“及第何人似献章”
三、“人与乾坤一处归”
第二节 陈白沙的为学道路
一、为学起点:“静中坐养”
二、为学关键:“学贵自得”
三、为学归依:“学宗自然”
第三节 陈白沙的哲学理论框架
第二章 陈白沙的“静坐”说
第一节 白沙哲学中“静坐”的渊源
一、儒家的“静坐”
二、道家的“静坐”
三、佛教的“静坐”
第二节 白沙哲学中“静坐”的内涵与作用
一、“静坐”的内涵
二、“静坐”的作用
(一)“致虚立本”
(二)“主静见大”
(三)“涵养善端”
第三节 白沙“静坐”说的重大意义
一、“为学人手”
二、“养出端倪”
三、“浩然自得”
第三章 陈白沙的“自得之学”
第一节 白沙“自得之学”的内涵与渊源
第二节 实现“自得之学”的路径与方法
一、实现“自得之学”的路径
(一)“自立”
(二)“贵疑”
(三)“觉悟”
二、实现“自得之学”的方法
(一)“独悟道妙”
(二)“以我观书”
(三)“触目会心”
第三节 白沙“自得之学”的意义
一、“圣学心得”
二、“君子得之”
三、“宇宙在我”
第四章 陈白沙“以道为本”、“心具万理”的本体论
第一节 白沙哲学的“道”论
一、“以道为本”
二、“道通于物”
三、“天人一理”
第二节 白沙哲学的“心”论
一、“心为道舍”
二、“心具万理”
三、“心即是天”
第三节 白沙哲学的本体论特征
一、“诗即心法”
二、“万化感应”
……
第五章陈白沙的“治心”涵养论
第六章陈白沙的“自然”境界论
第七章陈白沙哲学的理论渊源、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陈白沙的生平、为学道路和哲学理论框架
第一节陈白沙的生平
这里探讨陈白沙的生平,实质是为了揭示其哲学思想的成因。关于陈白沙哲学思想的成因,一般研究均着重从外在的、宏观的角度予以探究,这里试从其个人境遇的具体性、内在性的角度,指出白沙哲学思想的形成理路。因为,外在的、宏观的角度仅能解释某种哲学思想的一般成因,不足以解释其具体喲成因,尤其不足以解释其学说之具体的性质与面貌。因此,对于解释某种哲学思想成因的问题,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其主体,从其主体之独特的经历与感受出发,作出个体式的说明。因为,从主体的角度看,个体的人生经历、境遇才是其学说的直接成因,也是其学说性质与面貌的直接决定者。要了解白沙学说的成因、特征和内涵,就要进入白沙其人的具体境遇和个体经历,这包括白沙的家庭背景、所受影响和人生经历等因素。所以,我们首先要考察白沙的生平,来说明和显现其学说的鲜明风格和独到旨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