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华作品(1~12卷)(精装典藏版)

余华作品(1~12卷)(精装典藏版)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作品集,中国,当代,
  品牌: 余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7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2127486

·条形码:9787532127481

·包装版本:2004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余华作品》(1~~12卷)(精装典藏版)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与余华合作,全新推出“余华作品系列”。作品系列共12册,完整收录了余华现有的作品,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以及随笔集,是目前余华唯一的一部作品总集。余华作品系列中包括3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4部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以及3部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媒体推荐我们一直站在余华的身后

http://www.qianlong.com/ 2004-05-14 10:18:31

余华最“新”的一部小说是《许三观卖血记》,写于上个世纪的1995年,将近9年过去了,余华没有任何新小说问世,他倒是给《读书》和《收获》写了不少随笔,在这些小文章里,他畅谈他的阅读和欣赏音乐的经验和感受,并企图揭示音乐叙事和小说叙事的相互关系。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古典爱情》,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余华,以其对暴力的迷恋引领我们走过20年的时光。是到了为余华的写作做总结的时候,这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一套12本余华作品系列出版的重要缘由。

评论家王德威称余华的小说为“伤痕即景暴力奇观”,就像昆汀的电影《杀死比尔》对暴力的迷恋一样,暴力美学是余华美学的焦点和核心。同时余华能从古典音乐中寻找到对节奏感的控制,他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文体学习者,他的写作越过了众多国外文学大师的界碑,从卡夫卡、博尔赫斯到马尔克斯和胡安·鲁尔弗。

与余华同时开始写作的众多作家中,很少有人还在坚持自己的写作路径,余华用他的坚持证明了叙述角度的可贵。多年之后,他会依稀记起1980年代,记起那个浙江海盐的小牙医,记起那种要永远面对众多陌生口腔的恐惧感,写作拯救了他,并将永远救赎他。

在写作的高潮之后,余华已经沉默了将近9年,他能否在高潮之上再次建立高潮,显然值得大众关心。这种关心是如此地迫切,使得我们企图从对余华的访谈中发现,在平静的叙述段落中,余华“伤痕即景暴力奇观”的写作要怎样才能持续下去。就像他喜欢的音乐大师肖斯塔科维奇和作家霍桑一样,在安详和温和的叙述段落之后,他是否能以更高的高潮为昔日的高潮作一酬谢。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苦难和甜蜜,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源自内心,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我想,余华会认同这样一句话的。我们一直站在余华的身后,等待余华的新作,更期待他的新作能超越以往所有的成就。

新华网:余华其人

●美国作家哈金告诉我说,每个美国作家都有一个强烈的写一部伟大小说的愿望,在中国作家中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当然也有这个强烈的愿望,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写出来,我的睡眠成了我最大的敌人。

●我也曾经想过自己是不是江郎才尽了。现在我把那个(长篇)小说停下来,从去年6月份开始写一个小长篇,慢慢恢复自己写小说的能力。

关于文集:羡慕自己过去的才华

新京报: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你的文集,出版这套文集目的是不是总结你以前的写作?

余华:很久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一家出版社。总结在国外出版作品的经验,我发现,如果好几家出版社出你的书,重新整理会非常麻烦。刚好我的书在各个出版社的版权都到期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非常有诚意出版我的文集,我就把所有的作品都放在这家出版社了。全部作品编好以后,我再不想以其他的方式编排出版,也不想再换出版社。

新京报:我发现文集中很多本书的编排跟以前的版本一模一样,为什么要完全重复以前的编排方式?

余华:作品重复出版率太高,我怕读者有意见。现在很多作家的小说集都是更换个别篇目就出一本新书,一篇小说读者经常买很多次。为了读者不重复购买,这次在整理文集的时候,12本书除了长篇小说的名字不变,我决定中短篇小说集的名字编排方式也都不变,只重新编辑整理了三本随笔,读者可以直接判断自己已经有了哪本书。

新京报:通过这套文集重新审阅自己以前的作品,你对它们怎么评价?

余华:我非常喜欢自己以前的作品,经常有人问我最喜欢自己以前哪一个,我其实都喜欢。回头看自己以前的作品,我经常会对自己那个时候的才华很羡慕,感叹自己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但现在我尽量不去读自己以前的作品,一个作家最好能够忘记以前的作品,写作就像打比赛,如果总把上一场的比分带到下一场,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新京报:你的很多小说让我非常着迷,我曾经多次重复阅读它们,如果非让表达一点意见,我觉得你的一些作品像《往事与刑罚》、《古典爱情》实在是太暴力,读过让人毛骨悚然。

余华:我在1980年代的时候就是那种状态,一写就会出现那些暴力的内容,虽然,我以后也没有写什么美好的东西,但那个时候更恐怖。写长篇的时候突然就好了一点,这种转变没有任何过程。我在写一部作品的时候不会考虑很多,只是考虑用什么方式表达会更好。

新京报:有人开玩笑说你是“票房毒药”,但到了1990年代后期你突然被市场接受,特别是《活着》成为了一本畅销书。

余华:我也很奇怪,1998年以后《活着》越卖越好,现在每年都能卖好几万册,加起来的总数大概有50万了。上海文艺社这套文集里的《活着》今年1月份出版也已经快卖4万册了,我估计还能继续卖,大概可以突破6万。它卖得这么好一个原因是这本书有名,它就能不断被读者注意到;还有重要的原因是它很好读,我让福贵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福贵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他自述的口吻限制作家只能操持那种朴素易懂的语言,而这种语言恰恰是大众能比较容易读下去的。

关于新作:我在慢慢恢复写小说的能力

新京报:在1991年到1995年,你连续写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几部作品多年来一直被赞誉包围着,但你的小说写作却从此戛然而止,我很想知道近10年你在干什么?

余华:1995年以后我也偶尔写过几个短篇,但主要是写随笔,连续写了四五年。2000年我重新开始写小说,我突然发现思维受到了随笔写作的很大影响。随笔强调逻辑性,而小说是可以省略很多东西的,两者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由于很长时间没有写小说,我忘了写小说的经验,找不到写小说的感觉了。

我曾经计划写一个很长的小说,也写了一部分,但就是觉得写得不对。经常是写了一段以后,发现这段可以不写。我也曾经想过自己是不是江郎才尽了。现在我把那个大小说停下来,从去年6月份开始写一个小长篇,慢慢恢复自己写小说的能力。

新京报:是不是可以透露一下,你没能完成的那部大长篇和正在写的小长篇的内容?

余华:大长篇写一个长达100年的故事,故事主要是写四个家庭随着时代沉沉浮浮、悲欢离合。小长篇要写一个相对集中一点的故事,大概写10多万字吧,现在还不好说具体写成什么,因为它一直在不停地变化。

我写长篇基本上是想好一个开头就开始写,后面写着写着就出来了。前面的很多设想,我的经验是,最终能够保留一半就很不错了。往往是脑子里想得越充分的东西,写出来越是没有情绪,反而是没有预知的东西,越写越让人兴奋。

海明威说他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是写短篇写得收不住尾写成的,我写《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当时想写一个短篇,后来收不住了,就写成了一个长篇。这样的小说写得好,写的过程情绪也很高涨。

我特别愿意写长篇的一个原因就是,写作过程像是一种生活,后面是一个谜,你不知道结果将是什么样。在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你的生活情感在发生变化,小说也会跟着你出现变化。

新京报:你预计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恢复状态,完成这两部小说?

余华:小长篇我是希望今年能写完,但我的希望往往是落空的。大长篇我就不知道了,我想可能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估计以前写的都要重写。什么事情确实不能离开太久,离开太久了就会生疏,写作更是这样。

新京报:传言你已经写好了一部小说,但因为自己不满意不敢拿出来发表。

余华:这更是猜测,不过如果我对自己写出的作品不满意的话,我确实是不会拿出来发表的。但我想只要我有能力写完它,一定是能够拿出来发表的。除非我一直写不完,就证明我还没有恢复写小说的能力。因为我以前写小说的速度就很慢,养成了写下一段之前一定修改好上段的习惯。这使得我如果对写出的东西不满意就进行不下去,如果能写完就一定是我自己能够认可的作品。

关于出访:坐飞机绕了地球一周

新京报:你最近的一次出访美国,有七个多月,是受到哪里的邀请?停留这么久主要做了些什么?

余华:去年8月14日到今年的3月15日,我一直在美国。先是接受了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邀请,在那里呆了两个多月,然后,几乎跑遍了美国所有的城市。

这么跑来跑去除了旅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的两本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英文译本去年10月在美国最大的出版社兰登书屋出版。为了配合宣传,我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等31所大学里做了演讲,出版社还安排了一些在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朗诵会。

本来去年12月可以回国,但我小说的英文译者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安吉姆教授,希望我能留下来在他任职的大学进行专题讲座。我就又在那里住了3个多月,开了关于鲁迅的讲座。然后,我去法国参加“法国图书沙龙”,整整绕了地球一周,坐了大概40次飞机。

新京报:据我所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在意大利和韩国等国家很受欢迎,在美国对这两部作品的反响如何?

余华:我在书店、图书馆、博物馆举行的朗诵会上见到的基本上是美国读者,在大学里做演讲来捧场的大多是中国留学生。在哈佛演讲来了100多个学生,但我可以用中文直接和大家交流,不需要翻译。只有个别大学下面出现很多美国面孔,让我突然感觉这里是美国的大学。

我没有感觉到美国读者对我小说的理解和中国读者有什么不同。但在纽约,出版社曾经组织我和30位读过《活着》的公立高中教师交流,和他们的交流让我感觉到美国的黑人读者比白人读者更容易接受我的作品。我想是黑人在美国的苦难历史,让他们更容易理解福贵的苦难。

新京报:你的小说各种文字的译本是不是都有很好的销售?你预计在美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余华:我进入意大利是最顺利的,目前已经出了5本书,每本都销售了七八千册。在韩国《许三观卖血记》卖了4万多册。美国的情况现在还不好预测,但出版社在《纽约时报》做了大幅广告,另外,我感觉作者去配合宣传,会对销售很有帮助。

关于写作:随笔写作让思维更寻根问底

新京报:有人说你这些年的沉寂将会带来一部大作品,也有人说沉寂代表了你的写作正在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两个观点?

余华:我还在写,我感觉我还没有死亡,这是肯定的。能否带来一部大作品,我想也不是马上就能带来。大作品已经停下来了,我正在先写一部小作品。目前,我只是想回到写小说的轨道上来。我现在开始意识到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先写出来再说,没什么其他话可讲。

新京报:在自己小说创作最高峰的时候,你怎么突然想到去写随笔?

余华:一个朋友去《读书》当主编,向我约一篇稿,我就写了《大师和玛格丽特》,结果听到一片好评。人都很脆弱,当周围一片赞扬之声的时候,你就越做越来劲了,结果一干就干了4年。到1999年,我觉得应该停下来,我很喜欢写随笔,也愿意一直写下去。但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写随笔对体力和记忆力的要求都不高。写小说,特别是写长篇小说对这两点要求很高,趁自己还年轻应该多写几部小说,等到了晚年再写随笔。

新京报:在你的随笔中,很多是关于音乐的,音乐是不是也曾经让你的写作受益?

余华:我最热爱的作曲家是巴赫,我从德国扛回来了巴赫全集,他的作品我最喜欢《马太受难曲》,只有两首歌的旋律,用独唱和对唱、合唱几种方式不断转换,居然就组成了一部大作品,这让我觉得非常神奇。我记得当时我跟我太太说,我想尝试着用写短篇小说的方式写写长篇,后来居然真的就写成了《许三观卖血记》。

新京报:你写了很多西方作家小说的评论,非常精彩,但我在想一个作家这么知道好小说该怎么写,他还能写小说吗?

余华:我不是已经造成了障碍了吗?从2000年开始我的小说一直没写出来,我现在写小说的时候,努力让自己忘记小说应该怎样写。但从目前来看,我的随笔写作也可能会给我的小说写作带来一些变化,我的思维变得更愿意寻根问底了,一个小小的东西都要强调它的某种合理性。过去我的小说很多地方点到为止就过了,现在就一定要追问下去了,写得越来越细致。这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叙述上的一个变化,还不知道最终的效果会怎么样。

新京报:今天,在你内心对生活和写作的愿望是什么?

余华:对生活的愿望很低,只希望睡眠能够恢复到年轻时候的状态。前面几年我没有珍惜时间,没有考虑身体问题,总觉得今后的日子还长。后来才发现日子的确很长,但写东西的好日子并不多。我这两年睡眠越来越糟糕,因为睡眠问题,我现在几乎不能连续性写作。偶尔睡得好一点,就抓紧时间多写一点。我对生活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给我一个好睡眠,这样我就能写出我自己满意的作品。

美国作家哈金告诉我说,每个美国作家都有一个强烈的写一部伟大小说的愿望,在中国作家中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如果中国多几个作家有这个愿望,我们就能提高基数,出现伟大小说的概率就高一些。我当然也有这个强烈的愿望,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写出来,我的睡眠成了我最大的敌人。

美作家盛赞《活着》是部永恒的作品

文/兰守亭

最近,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在《明星论坛》上撰文评价了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在这篇评论中,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余华的小说《活着》1993年11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后来在1998年5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曾获意大利文学大奖——格林扎纳·卡佛奖、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后来还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

在《明星论坛》的评论中,艾米丽写道:

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主人福贵对西方的读者来说,既遥远,又让人觉得熟悉。小说自始至终讲述的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就小说表现出来的内容来看,余华的语言给人的感觉是新鲜的,使人入迷的。这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可以看得出来。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余华早年从事先锋派短篇小说的创作,而在《活着》和《一个商贩卖血的传说》(《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小说中,作者回到了传统的叙述模式里面。而后一部小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另外,颇吸引人的《活着》这部小说似乎又像一出肥皂剧,那位傲慢的年轻人福贵,一开始就赌掉了家里的所有财产,把他的家庭逼到了贫穷的地步。他后来被拉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

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每一次都给他带来新的冲击。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

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然而小说的结局并不显得突兀,而是蕴涵着生存的神话。“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小说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谁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谁知道呢?”生活似乎是脆弱的,经常要遭受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外在力量的干预。小说中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思想。小说的感人力量还来自人物之间的各种瓜葛。当福贵试图把女儿死亡的消息不告诉妻子的时候,读者被感动得掉泪,为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感叹不已。

余华小说中简朴、生动的风格很能触动人心。在令人难以忘怀的结尾,福贵,一位老人,家庭中唯一活下来的人,呼喊着他的那头老牛。他给那头牛起名也叫福贵。故事的讲述者看着他们两个渐渐远去、消失了,留下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艾米丽·卡特是美国的一位短篇小说作家,居住在明尼阿波利斯市。)

发表评论: 用户名

余华:中国作家第一人

月亮公主:

一直以来,我以为余华是当代少壮作家中最出色的一个。写作与感性的天分密切相关,而余华啼声初试时的《活着》就表现出了水银泻地一样的灵动和剔透,他那么善于穿越时间的迷雾、政治的块垒、和生活的琐碎,轻而易举地复原了生的本质。那本薄薄的小册子,被反复地看了无数遍,即使在今天,仍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他如庖丁解牛一般轻松地解构了悲剧之后的宿命,而宿命里的人们对待宿命的态度,恰恰是最打动人心的所在,那是我们这个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忍耐顺从,乐天知命。

福贵在水草丰美的池塘边,微笑着看自己的一生如白鸽扑棱棱飞去,幸福如水一样在大地上被干涸的生活吸取殆尽,他依然微笑。而在他那褶皱松垂的笑容面前,阅读的我们情不自禁地大呦了。如果从文学审美意义上讲,《活着》是完美无缺的一次高潮。甚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标准小说白话版本。如果读者是个外国人,那么这部小说能教给他的中国农民生存心态,要超过1000本枯燥的调查报告。

但是我始终还是有意尤未尽之感觉,是的,是的,余华已经完成了全部手术,但是为什么们我总觉得,还有一些致命的地方在捆扰着我呢?

也就是说,我要知道,福贵怎么样从他的温和地承受着的命运之轮的碾压下被解救出来。

也许余华的心态也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即:忠实记录,或者在守望的位置上发出呐喊。

轻盈的写作技巧来源于天赋的感性,透出这感性里的有作家自己本身的性格,从他如此冲淡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到他性情里的犹豫、游离、和软弱的超脱。一方面他希望只完成解剖、记录病象的工作,(在很多时候,这是最好的文学方式)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睿智的写者不可能抑制地要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和迫切要告诉世人的声音。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挣扎。挣扎在《许三观买血记》中出现了,因为这次的写作,余华选择了关注现实。他不能在象《活着》这个寓言中躲藏自己了。但是他和许三观不协调。有时这个玩偶从他的笔触中蹦达开去,有时则成为了他梦呓时说出的真话。许三观,余华,或者是两者的同体,余华失去了《活着》中的精妙制衡,从某种意义上说,《许三观》的思想的力量,甚至比不上后起之秀如毕飞语《棉花》的震撼。毕竟,后者锐气毕现,锋芒与生具来,更有新生代高手关注民生的激越,呵呵,我似乎能听到他文字底下,热血流动的声音。余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许三观身上,弥足珍贵但稀少的几乎不可捉摸。一旦闪现,足以让这篇小说露出功力未臻“三花聚顶”的铁证。

在网络间看评论作家的帖子多矣,但是评论如此切中准确、眼光中肯的,叶开先生此贴为我所见第一。并忍不住也草草发表了几句妄言。余华,那样轻盈的文字是我以为的中国当代作家第一人,但是正如叶开先生所说:“作家已经长出了漂亮的羽毛,轻巧地挥动两下翅膀,看也不看我们一眼,调转屁股,唱着轻快的民谣,飞走了。”他如此地轻盈,大地的苦难对他失去了重力。

编辑推荐《余华作品》(1~~12卷)(精装典藏版)作者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目录

中文版自序

韩文版自序

德文版自序

意大利文版自序

英文版自序

许三观卖血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活着》书摘

这位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我,躺在树叶和草丛中间,睡了有两个小时。其间有几只蚂蚁爬到了我的腿上,我沉睡中的手指依然准确地将它们弹走。后来仿佛是来到了水边,一位老人撑着竹筏在远处响亮地吆喝。我从睡梦里挣脱而出,吆喝声在现实里清晰地传来,我起身后,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正在开导一头老牛。

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的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依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

路远迢迢我不去。

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

“这牛有多少名字?”

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

“你是城里人吧?”

“是的。”我点点头。

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噢一——”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

“你别偷听,把头低下。”

《许三观卖血记》书摘

然后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地走了过去,两个女人的屁股都很大,许三观从上面看下去,觉得她们的屁股和大腿区分起来不清楚。她们走过去以后,许三观看着还在瓜田里浇粪的四叔,这时候天色暗下来,他四叔的身体也在暗下来,他问:

"四叔,你还要干多久?"

四叔说:"快啦。"

许三观说:"四叔,有一件事我不明白,我想问问你。"

四叔说:"说吧。"

"是不是没有卖过血的男人身子骨都不结实?"

"是啊,"四叔说:"你听到刚才桂花她妈说的话了吗?在这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

"

……[看更多书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