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发现
分類: 图书,地图,综合,
品牌: 杨浪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108024306
·条形码:9787108024305
·包装版本:2006年9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杨浪的《地图的发现》在三联书店出版,上市后深受读者喜爱,有人评价:“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看地图,收地图,写地图的;我知道写这本书的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我也相信读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开卷有益的”, 作者“在轻松流畅的随笔式的文字里,经纬文史,缩放物事,把枯燥的地图写活了”。杨浪多年来从事媒体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杂志、《财经时报》、《财经》杂志等媒体任高级职务,闲时以收藏地图为乐,并将此爱好发展得与众不同深入透彻:有专门系统之理论,有切磋交流之博客,有“窥一图见天下”之抱负。杨浪常引:“地图之为用决不仅识地名望山水而已,实尚有其他重要知识可以披册而得”,地图之符号煌煌涵盖空间,文字烁烁触及古今。所以读懂一张地图,历史、文化、科技三本书缺一不可。读图需要读书,需要去寻找隐藏在“图”之后的浩浩荡荡,而且,寻找的途中不仅要思考历史在时间轴线上的演进方式,还要注意它们在空间上的存在方式。在这场讲座中,杨浪如何从几百张大大小小的地图中洞穿古今、窥见天下,我们将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杨浪 职业媒体人,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杂志以及几家财经媒体任职,几十年来有大量新闻作品问世,并成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 地图收藏是业余爱好,从军营到传媒几十年不辍,已经收藏了几千张(册)各类地图,而且以各年代的军用地图为主。近年来,他以“14军”的网名在网上出没,并且经营自己的个人地图收藏博客,深得读者好评。本书收集了作者关于地图研究和收藏的部分随笔。读者如果读了本书还不满足,可以上他的博客看看——http://ditudefaxian.blogchina.com
媒体推荐书评
这本书挺奇特,
它以作者个人收藏的地图
作为写作和研究的对象,
在轻松流畅的随笔式的文字里,
经纬文史,缩放物事,
把枯燥的地图写活了。
说实话,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
看地图、收地图、写地图的;
我知道写这本书的人是一个
有思想有情趣的人;
我也相信读这本书的人
一定会开卷有益的。
--吴思
我始终认为
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
应该是一个历史的记录者。
本书作者给我提供了
另一种范例。
对地理的关注是一种大尺度的
对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的关注,
作地图的人是
从“天上”看人间的,
能读懂地图的人站在地上,
胸怀却必须在“天上”。
--凌志军
编辑推荐《地图的发现》通过地图来写历史,写军事,写人,写事,写情。笑谈中有考据,风趣中见严谨。文中展示了“老北京的胡同地图”,分析了北京城内为什么没有河,考证了中印边界问题,荆轲刺秦时手持的地图,日军侵华的军用地图、苏德战争的地图、粟裕指挥孟良崮战役时用的地图……既长知识,又有趣味。因为配以若干珍贵的地图图片,本书亦有收藏价值。
目录
自序
图说
不期而遇的美丽
大地图,小地图
爱屋及乌
论“唐朝的柴草”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决定自己写这篇序言,因为好玩! 其实我在收藏中始终是有一种游戏心理的:平时的工作很忙,要想不被业务泡成一个枯燥乏味的人,一定得有一点业余爱好。骨子里又有些争强好胜,想把业余爱好也搞得不同凡响,于是就钻进了这个“冷门”。这一猛子扎进去,至少有20年了吧!这趟水里,人不多,而且越游越觉着水深,好处是你可以可着性子地逛,问题是深处不胜寒,总是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游。好在是职业码字儿的,心慌起来就想着码点儿文字好找一个池子里的人问路,问来问去的就码出了几十万字。不是诓你,有一阵子几乎每天一篇,而且乐此不疲。
后来自己越来越码出了味道,地图这个东东是收不尽也写不尽的。尽管今天地图出版事业繁荣兴旺,恨不能每年出一万张,但是老图,特别是建国以前的老图毕竟收一张少一张。前些年在收藏市场上还能时或见到清代的地图,现在,同(治)光(绪)以前的图几乎不见,偶尔有也让你不敢问津,几年里拍卖会上的地图价格也已经翻了几番。这倒使你在搜求老图的同时愈发珍视老图,努力去穷尽有限空间里无限的知识和信息。收不尽你就写;万一收尽了更得写了,要不收它们作甚? 中国语言里管书籍叫“图书”,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字眼现在基本仅限于表示有字的书本,但在几千年前,由于信息都是写(刻)在简牍上的,那玩意太重,一般人看不动长篇大论,所以那时的文字都很简约,叫做要言不烦。司马迁一部《史记》说了上千年的事,不过十几万字。自古以来,凡是文字说不明白的事,就得是图了。尽管中国字是从画画开始的,但是有了文字以后,绘图是比写字更高级的技巧。我估计司马迁就会码字不会画图,理由是他写苏秦说合纵连横那一段溜溜说了几千字,像他那样惜墨如金的人要是会画图,用一张地图就解决问题了。“图”和“书”关系密切、互为补充的道理,今天的报刊编辑们都懂了,他们搞懂了的事就能编出嗑儿来,叫做 “读图时代”,其实祖宗们早进了“读图时代”,只是能留下的“图”比“ 书”少而已。
这是因为印刷术还没发明出来以前,地图得画在缣帛、木板、石头甚至铜版上,所以很老的老图不容易留下来。有了印刷术以后,要在木板上镌刻也比木活字复杂一些,所以我们能见到的老图还是少。老地图能不能被我们碰到,说到底是个运气的事,因为时光里藏着那么多的水火兵难。现在要想收集一点民国和抗战的图都不容易了,何况同光以前的。不过少不等于没有,只说明了珍贵。人们只有在话说不清楚了的时候才画图,所以地图里的东西比书里的要丰富得多!这道理谭其骧先生早就说过了,我忍住了,坚决不抄书,其实他的那篇《中国的古地图及其流传》我几乎背下来了。
说了半天还是说我觉得收藏和研究地图是个挺有意义的事。
好多道理说透了就是大白话,就像我刚才说的。从我的体会来说,你要想读懂一张地图,至少要懂三本书:一本叫历史,一本叫文化,一本叫科技。地图上的那些线条和结点是怎么出来的,它要表达的是什么?这里除了三角几何数学还有天文学。地图上的地理信息与特定时代的经济社会人文信息密切相关,它提供了一个使你在此地时空里观察彼地时空关系的特定机会,所以人们时常把历史和地理联系起来,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张地图是什么人制作的,又使用于什么目的?当时的使用者是如何利用它的?它又是如何保存下来的?这里面的故事恐怕又说不尽了。说到底,收藏地图就是逼着你读书,而且使你在读书时建立起一种思维方式,不但思考历史在时间轴线上的演进方式,还要注意它们在空间上的存在方式。真的,有时候我看书不单会因为看懂了它的道理和故事而兴奋,还会因为看到了它们是在哪个(甚至只能是在那个)山岭和道路上发生而兴致盎然。
我估计这本书里的好多事情读者都听说过,不过我相信你在这本书里对着地图再看那些事,会有新的感觉。比如荆轲献给秦始皇的那张地图上面究竟画了些什么?黄继光究竟牺牲在上甘岭的哪个阵地上?那支叫做《绿岛小夜曲》的好听的歌与“绿岛”有什么关系?我军“王牌师”和美军“王牌师” 怎样交手?还有粟裕大将指挥孟良崮战役使用的是什么地图?很多男孩子小时候都喜欢地图,我郑重推荐家长们把这本书给初中以上喜欢历史地理的孩子们看看。当然我希望这本书能多卖几本,不过我坚信你读了它不会认为我是在推销伪劣货色。
因为希望这本书在装帧上能够做得好看一些,特别是多采用一些有意思的地图,使它不但具有阅读快感,还有一定的收藏意义,我在近年来写下的近三百篇地图文章中选了四十来篇。万一您开始觉得这本书的价格有点贵了,希望您读了以后认为它是物超所值的! 还应当感谢三联书店的潘振平、宁成春先生,是他们鼓励并且帮助我把这本“图书”呈现给您。
好了,下面该感谢您的阅读了。
杨 浪 2005年1O月8日
文摘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