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功来自妈妈1%的改变

分類: 图书,特价书,家庭与育儿,
品牌: 张炳惠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页码:20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36683419
·条形码:9787536683419
·包装版本:2007年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好孩子的成功来自妈妈1%的改变》中张炳惠博士说,能够带领孩子迈向成功彼岸的,是九种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的基本能力。一旦拥有这九大基本能力,孩子的学业成绩没问题,人际关系没问题,情绪管理没问题,自我管理没问题……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到了社会上,更能成为孩子迈向成功的绝佳武器。
而这九大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妈妈身上,因此,张炳惠博士进一步地提醒为人父母者,应暂时将焦点从关注孩子成绩或名次问题上,回归到自己本身,好好思考身为父母的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另外,张炳惠博士还归纳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七种智慧,就妈妈们最头疼也是最重要的三十种常见问题进行解答。让妈妈们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又能找到实际可行的方法。
只要妈妈有1%的改变,孩子的成长将突飞猛进!
当我们的妈妈们仍在斤斤计较着孩子一两分的成绩,为没有获得第一名而责备孩子时,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惠博士却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或名次并不代表一切。
作者简介张炳惠博士出生于1932年,是已故韩国李承晚政府前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
高中时,因为英文优秀受到肯定,19岁时,便前往美国留学。她身为名门之后,却拒绝接受家里的支持。留学期间,她在餐厅洗碗,在工厂当作业员,或做做家庭手工等,靠自己解决生活费,而她的学费则全部来自于刻苦学习所获得的奖学金。
1958年,张炳惠获得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得乔治敦坎欢舷蛏吓噬?
漫友文化联合海内外多家权威动漫机构及主流媒体,打造了面向全球华语原创动漫的“金龙奖”,该活动2006年已进入第三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被媒体誉为“中国动漫第一?以青少年移民为对象,创建了双语教育系统。
张炳惠博士在亚洲双语课程发展中心以英语和韩语编纂完成了一套教学用书。现在,美国数万个小学、初高中学校里的韩国移民子女都在使用这套教材。
编辑推荐《好孩子的成功来自妈妈1%的改变》是“韩国第一妈妈”将三个华裔继子送进哈佛、耶鲁的亲身体验。在美国和日本有着四十多年教授生涯的张炳惠博士教育子女的成功秘诀。《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的姊妹篇,“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惠博士又一力作一上市即稳居韩国畅销书排行榜冠军。
如何说我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我有一位天使般的母亲。——美国第16任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
目录
前言 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
第一章 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力量
一、具备基本能力的孩子会成功
二、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三、给高分至上的妈妈们
四、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所需要具备的能力——韩国式的家族主义会培育出领导人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
几个月前的一场演讲会上,我遇到了一位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非常忧心的妈妈。
这位为了孩子甚至不惜抛弃工作的母亲问我:“请问现在我应该要怎么做,才真正是为孩子好呢?”
这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妈妈,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种教育讲座,或通过网络及书籍等搜集各种育儿信息,不仅如此,自孩子三岁起,就开始正式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了。
因为她认为,若不能赶上学龄前教育的步伐,孩子进入学校后,根本无法跟上进度,因此现在就应该开始让孩子接受韩文和英语等基本教育。
她甚至想,为了让孩子具有多种才艺,如果时间允许,计划让孩子接受多种的艺能教育。
当我问她,这样做孩子会不会感到辛苦时,那位母亲叹一口气后回答说:“老师,其实我的要求不高,当今社会,其他妈妈为了孩子的将来,在入学之前,都已经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早期留学教育。而我认为,至少应该让孩子长大后具备相当的技能,除非二十年之后我想听孩子的埋怨!”
我反问那位母亲:“可是这位太太,如果孩子如您所说,二十年后缺少生存技能,日子过得艰难,难道真是因为孩子当初没有接受韩文或英文教育引起的吗?那您认为对于二十年后的孩子,或者说是对这孩子的一辈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因为时间来不及,我没能和这位妈妈深谈,现在我想通过这本书请教各位母亲同样的问题——
父母为孩子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是为孩子未来着想,既然如此,请问,要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不要认为学校教育能带来终生受益的能力
不仅是这位母亲,其实大部分的妈妈们,在孩子开始会走路、会讲话之后,就开始对要学习什么费尽心思,而且有着一种“只要学得早,从小多学点,将来孩子自然就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这种想法。
因此,其他都不重要,只强调学习成绩的这种强制观念,也是由这种原因所造成的。并且为孩子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不过,父母们所信赖的学业能力,难道真的可以保障孩子们的未来吗?
最近我见过一位中小企业的CEO,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谈到了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青年失业的问题,他的理解是——
“所有人都认为人力资源过剩,但像我们这种企业,却因为人才不足而感到无奈,我很疑惑这些年轻人在踏入社会之前,经过了至少十年的学习后,为什么连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备?”
虽然很遗憾,但我只能认同这句话。
因为孩子们按照妈妈的要求,每天只顾读书,想方设法提高成绩,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
就算孩子有想要做的事,父母亲总是以责备的口吻说:“那种东西长大后自然都有机会做,现在你只要努力读书就好了。”
总之,凡是妨碍到读书的事,都由父母去处理,使得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导致孩子大学毕业后,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而媒体将这种现状,归咎于是经济恶化所造成的结果。
不过,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先了解教育这些青年失业者的父母们的基本的想法与观念。
问题是,目前的现状是,养育孩子的父母们的想法和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韩国父母们依然认为单纯的学校教育能带来终生受益的能力,并继续带领着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学院巡礼(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
人们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无法预测十年后会怎样,那么当现在的小孩成长为大人的二十年后,甚至三十年以后,这个社会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抑或会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那更是个未知数。那么,单纯的学校教育决不可能给孩子带来终生受益的能力!
二、三十年以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会延长至一百岁,现在如果真的想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么就着手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百年基础——基本能力
由于未来是无法预测的,而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迫切需要的那种力量是什么呢?笔者定义为——“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就像深深扎根于土壤,能够摄取到养分并传达生命的树根一样。可以活三千年的杏树与朱木,历经无数灾难,依然屹立不倒,就是深藏在地里那坚固扎实的根的力量。只要根基的存在,任何生命的奇迹都会出现。
我们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只在乎眼前成果的小草,还是要培养成为茁壮的大树,选择与判断完全掌控在父母亲的手中!
读者们肯定会问,什么是让孩子成长为大树的力量?——基本能力。
我所说的基本能力,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理论,作为父母多少都有一定的感悟。
几年前,针对日本在短期内成长为经济强国,而做的一项有关其成功要素的分析研究中显示出,相当数量的日本人占据了世界著名大企业的中高层的原因——注重儒教价值观的家庭教育。
用儒教价值观进行教育,并确实地落实于实践当中,他们的这种做法,使之成为亚洲强国,进而出现了大批有领导能力的精英。
所谓的儒教价值观,并不是什么全新的理念,我们比日本人更了解、更熟悉。
但我们接受了西方文明之后,就逐渐忽视了我们既有的传统。在我们看来没有必要实行的儒教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确成为争相推崇的理念。并以日本为榜样,积极进行基准评价(Benchmarking)。
父母要具备基本能力,孩子才能掌握基本能力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张炳惠的前一本书)一书中提及,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罗盘,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指引着孩子们前进的方向。
换言之,一个身为父母的人,都未能具备基本能力时,孩子们理所当然学习不到基本能力。试想看不到罗盘正确的方向,又怎能朝着正确的目标迈进呢?
我要强调的是,在担忧如何才能把孩子养好之前,应该先检视自身的基本能力。
自身生活的否坦然,可以让孩子学会坦然地面对人生,坦然的经历人生。
同时还要检视自己,在面对孩子时,是否沉醉在补偿心理或替代满足的心理之中,否则为孩子所做的一切,绝对不可能带来理想的结果。
为了培养孩子的基本力,一定要对所制定的原则抱持信心,若本身都无法信任制定的原则,孩子将如何信任你、跟随你?
父母的权威和力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信任为基础,慢慢积累而成的。
此外,在表现自己的权威之前,应该先考虑孩子的权益,也就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若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时,就无法期待孩子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以我过去五十多年来的经验为基础,和读者们一起探讨什么是人生的基本能力、它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父母又该如何去培养基本能力等。
在我亲眼目睹的众多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只要是一个具有基本能力的孩子,他的发展将会是无限的。
相反的,因为父母的失误或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培养基本能力的时机,是极度让人痛心的。
对于孩子而言,即便具备了基本能力,也不会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如果父母带着急迫的心情希望看到孩子即刻产生变化,将会影响孩子学习基本能力的过程。
不要焦急,更不要忘记孩子正式的人生,至少是从现在开始二十年之后才会展开的事实。
如果父母能够以放眼未来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基本能力的种子一定会逐渐萌发,为孩子们开启光明的未来。
培养孩子们人生的基本能力,是一种不需要花钱,更不需要什么长篇大论的育儿理论。
期盼这本书可以为天下的妈妈们消除教育孩子所带来的困惑和烦恼。
我爱着的孩子们爱丽斯、彼得以及南希,带给你们小小的安慰和方向。
张炳惠
二00五年等待秋天来临之际
文摘第6节:有梦想的孩子会幸福(1)
此外,心中有梦想之时,就算面临障碍,也不会有挫折感,而且会有克服的勇气,梦想并不只停止于幸福而已,同时也可以尝到战胜困境后的成就感。
梦想期间所感受到的那小小的幸福,唯有能感受到的人,才能获得开启更大幸福的钥匙。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经常跟他们讲有关梦想的事情,不见得一定要讲未来很了不起的事,可以讲即将来临的放假日想要做的事、旅游计划、周末旅游行程、就学问题等,可以常常问孩子有关不久的将来的事,并与孩子们一起展开幸福的梦想翅膀。
梦想愈是接近、愈具体,孩子们感到幸福的程度愈大。有梦想的期间孩子们会感到幸福,而那样的幸福感会带给日常生活一股活力,并成为克服障碍的力量。
梦想着周末家族外出或放假期间的旅游,孩子们会忍受疲累的学校生活。此外,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具体的梦想之后,再也不会认为现在的努力是一种痛苦,而认为是为了更大的幸福所需要的一点辛苦而已。
老么南希把比她先进入大学法律系就读的姊姊为榜样,具体的规画自己也要成为辩护律师,并在十六岁高中毕业之后,以最幼小的年龄进入耶鲁大学的那番实力,主要就是来自于脑海里有着具体的梦想。
在告诉孩子"你一定要这样做"、"为了未来你现在要忍耐"等话之前,首先可以先问孩子:"你想做什么?那样做之后,你觉得你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