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行草精选:行书东方朔答客难卷(董其昌)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书法教程,综合,
品牌: 江吟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页码:2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SN:80735232
·包装版本:2006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玄宰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擅长山水,师法董巨二米,讲求先声墨雅韵,倡导”文人画”。书法以行草书见长。
董其昌的学书经历是一个由唐人晋的壶程。其自述云:“初师颜平原,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其实,吃了第三个馍,肚子饱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结论说前两个馍就不好,就不该吃。今天我们看董其昌的字,不说他为右军传人,而评其为“习古之集大成者”,集乃成“董体”,就是因为有颜,虞这两个“馍“。他的书法用笔清润精劲,含筋裹骨;章法上多将字距行距开阔,求空录畅朗。墨法喜淡,“表里莹润,疏淡耐看,神韵溢出,风格独具而无一点尘俗之气”。古今方家多数对其评价极高,清康对董书更是清有是钟,又是因此对清初书法产生很大影响。
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所以像董其昌这样既精实践又通理论的书家,在书法史上便成凤毛麟角。他的书论,多见于《画禅室随笔》。他强调书家须文闻博识,字中要有精神注入。对书法的审美,他一是求“生”二是求“淡”。他自负甚高,看不起文微明、祝明、祝枝山,“写赵文敏较,各有短长……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欲以“生”来克制和超越赵的圆熟。于淡,则说:“诗文书画,少而士,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谈,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编辑推荐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玄宰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擅长山水,师法董巨二米,讲求先声墨雅韵,倡导”文人画”。书法以行草书见长。
董其昌的学书经历是一个由唐人晋的壶程。其自述云:“初师颜平原,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其实,吃了第三个馍,肚子饱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结论说前两个馍就不好,就不该吃。今天我们看董其昌的字,不说他为右军传人,而评其为“习古之集大成者”,集乃成“董体”,就是因为有颜,虞这两个“馍“。他的书法用笔清润精劲,含筋裹骨;章法上多将字距行距开阔,求空录畅朗。墨法喜淡,“表里莹润,疏淡耐看,神韵溢出,风格独具而无一点尘俗之气”。古今方家多数对其评价极高,清康对董书更是清有是钟,又是因此对清初书法产生很大影响。
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所以像董其昌这样既精实践又通理论的书家,在书法史上便成凤毛麟角。他的书论,多见于《画禅室随笔》。他强调书家须文闻博识,字中要有精神注入。对书法的审美,他一是求“生”二是求“淡”。他自负甚高,看不起文微明、祝明、祝枝山,“写赵文敏较,各有短长……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欲以“生”来克制和超越赵的圆熟。于淡,则说:“诗文书画,少而士,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谈,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文摘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