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抗日战争,
品牌: 张纯如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06029001
·条形码:9787506029001
·包装版本:2007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南京浩劫:遗忘的大屠杀》的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书中讲述屠杀发生时“中国人个体的故事:失败、绝望、背叛和幸存的经历”以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国平民的西方人士的故事。并在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某些势力意图将南京大屠杀从公共意识中抹去的行为。
作者简介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出生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1989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新闻学士学位,曾任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后于约翰·霍普金大学获得写作硕士学位。著有《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Thread of the Silkworm)《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ltolocaust of World War II)《美国华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等。 张纯如曾荣膺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美国华美妇女协会“年度女性”奖、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名誉博士、加州大学东湾分校名誉博士。并且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及哈利-杜鲁门图书馆项目基金。她的作品也刊登在多家出版物,包括《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和《洛杉矶时报》。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州自己的轿车内自杀身亡。
媒体推荐书评
张纯如本是华裔,自幼在美国长大。从小就听祖父讲述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史实(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事件在美国的历史书上是一片空白,没有点滴相关记载),后来,她在史丹福大学亲眼目睹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展览,对西方世界长期漠视这一惨痛历史深感震惊,便下定了重新书写这段历史的决心。为此,她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档案,亲自赴中国、日本、欧洲,实地采访了大屠杀幸存者。历时三年、删改数遍。以其追求历史真相的大无畏勇气和才华,让欧美世界真实的认识了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中国的那段悲惨历史。
《南京大屠杀》发表以后,在英语世界引起强烈反响,高居纽约时报最畅销排行榜达3个月。正是这本几十万字的历史著作,让20世纪的那一人间惨祸,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她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赢得美国华裔妇女协会颁发的“年度优秀妇女奖”。
张纯如当得起女侠的称号。著作完成后,张纯如献身于维护正义的活动中,她的行程安排中几乎满满的都是跟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演讲、宣传的等社会事务。她说:“我相信最终真相将大白于天下。真相是不可毁灭的,真相是没有国界的,真相是没有政治倾向的。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使《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永不再发生。”
编辑推荐作者希望读者在阅读《南京浩劫:遗忘的大屠杀》中关于大屠杀历史部分时,“将所有的回忆拼凑在一起,鉴别每一个人描述的真伪,通过这一进程,在主观和自私的认知迷雾中,去伪存真,对所发生之事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本书并非单纯地对屠杀暴行进行罗列,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对人性进行探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旨在“了解该事件的真相,以便汲取教训,警示后人。”
目录
前言
中文版序
序
导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通向南京之路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07年是日本侵略军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为纪念70年前在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本社特重译出版已故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10年前撰写的著名力作《南京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文版简作)《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首先,我们特别感谢张纯如女士的母亲张盈盈教授,她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中文版撰写序言,讲述了其爱女成书过程及与双亲进行交流的往事,并寄语读者:“不忘历史,以史为鉴”。
本版译者杨夏鸣教授是我国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知名学者。当年张纯如女士从美国来到南京进行实地采访和资料收集时,杨教授曾陪同张女士作口头和文字翻译工作。他在翻译本书时,文风严谨,斟字酌句,对原书中提到的某些史实作了多方查证,并多次与远在美国的张盈盈教授电讯联系,他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译文质量深得张教授的赞许。本书正文中配发的全部照片也都由杨夏鸣教授提供。对杨教授为本书问世所做的一切,我们深表感谢。
张纯如女士的这本遗著,以她所掌握的大量材料和独到的视野,对南京大屠杀这一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作了公正、客观、详尽的论述,为世人瞩目和震撼,读后令人深思,难以忘怀。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70周年之际重译出版此书,正是本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愿望,切盼同受当年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共创世代友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东方出版社 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