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文集--康熙大帝(全四册)
分類: 图书,小说,历史,
作者: 二月河 著
出 版 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2-1字数: 1448000版次: 1页数: 4册印刷时间: 2002/10/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542101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全书共分四卷,《夺宫初政》写康熙八岁登基同熬拜阴谋篡权的斗争;《惊风密雨》写康熙亲政后同“三藩”割据势力的斗争;《玉宇呈祥》写康熙治黄疏运收复台湾、熙朝出现的兴盛局面;《乱起萧墙》写晚年康熙择储同诸皇子的斗争。本书既具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又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更具艺术的撼人的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到:康熙八岁即位,由顺治遗命,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臣。其中鳌拜居功自傲,专横跋扈,待老臣索尼病死后,他拉拢遏必隆,处死了不与他合作的苏克萨哈,更是朝政独揽,经常咆哮金殿,强制康熙屈从他的意愿。康熙十四岁亲政,但鳌拜不仅不还政于皇帝,反而结党营私,拉拢死党,图谋弑君自立。康熙自幼聪慧早熟。他一方面秘密拜落第举人、江南才子伍次友为师,勤奋学习历朝皇帝的治国经验;另一方面又以贴身侍卫魏东亭为核心,以习功练武为名,精心挑选、训练了十几名年青力士,以待时机清除身边的最大隐患。
作者简介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族,1945年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高中毕业后入伍,由战士而及副指导员,1978年转业南阳市委,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40岁开始文学创作,致力于营建“帝王系列”,目前已出版长篇系列小说卷,计500余万字。
《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出版后曾分别获得河南省政府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湖北省出版佳作奖,并获得美国“最受欢迎的海外华人作家作品奖”。其中《雍正皇帝》曾获“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一。香港明窗出版社、台湾巴比伦出版社相继出版中文繁体字体,韩国车老师语文社等即将出版韩文本。
目录
守宫初政
楔子
第一回 敝屣江山撒手去 孽海情天路无涯
第二回 皇寺登极内监喝驾 鳌拜圈地辅臣瞒君
第三回 魏东亭风尘会侠女 伍次友煮酒论功名
第四回 康熙帝夜造悦朋店 吴良辅擅擒侍卫臣
第五回 倭赫父子双受戮 阉宫内侍单遭诛
第六回 兴冲冲康熙读策论 昏沉沉索尼献遗折
第七回 三臣联折遭杀戮 鳌拜逞蛮闹金殿
第八回 鳌公府初议劫宫闱 苏中堂请守先帝陵
第九回 议政王杯酒倒旗帜 伍先生无心成帝师
第十回 苏中堂喋血西菜市 伍次友危言动天听
第十一回 悦朋店史龙彪仗义 文华殿魏东亭受命
第十二回 谋臣计议保皇策 逆种各起屠龙心
第十三回 孝庄后帷幄运筹 魏虎臣途中遇旧
第十四回 史龙彪翻悔皈清室 班学士解疑鳌公府
第十五回 魏东亭登门会提台 苏曼姑婉言劝书生
第十六回 御花园鳌拜演武 养心殿康熙下旨
第十七回 众侍卫伴君玩耍 史大侠收徒习武
第十八回 胡太医诊病养心殿 班伯温赠毒鹤寿堂
第十九回 君臣同游白云观 主仆行令破凉亭
第二十回 白云观同心续春秋 鼓楼居异志明拆字
第二十一回 廷柱书铭意未尽 夜半报警情肠结
第二十二回 搜索府只见一池清水 游荒辅偶得数首故诗
……
玉宇呈祥
惊风密雨
乱起萧墙
媒体评论
二月河告诉你:我的读书生活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实:尽管一个人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仍然可以成为一名在某一方面有着很深造诣的学问家。
谈起历史小说4卷本《康熙大帝》、3卷本《雍正皇帝》、5卷本《乾隆皇帝》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就想起了二月河这个颇有味道的名字。仿佛就在瞬间,这些长篇突突突冒在我们眼前,散落在历史中的雪泥鸿爪怎么会演绎出这般奇谲之
色?
了解二月河生活经历的人则会告诉你,这只不过从侧面旁证了一个道理:好的书籍胜过好的大学。
今天,已渐学渐有所得的二月河,依然偏恋南阳一隅,或在家看书,或闭门造车。“很多人以为我有什么秘密的东西,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在不经意间他道出一个缘由,“如果拿我去和历史学家比赛历史知识,那我肯定不行;纯粹和文学家比赛文学,不算是最强。之所以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那就很可能跟我读书有关系。”
1966年高中毕业的二月河正赶上“文革”,上大学自然无从谈起,两年后他参了军。部队在大山沟里,抬头一线天,脚底下三步踩不着石头。在别人看来,那是一段百无聊赖的日子。二月河做通讯工作,也写点消息报道什么的,但文学作品却是没发表过。除了工作,就是看书。“那时感觉是空前的荒凉寂寞,空前的精神饥饿。为了解决这种精神饥饿,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唐书》、《续唐书》,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论文,还有外国名著都是他爱搜寻的;《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双城记》、《镀金时代》、《茶花女》、《基督山伯爵》能捞到的就捞;中国的四大名著,重点读的就是《红楼梦》。
“读书这种东西,不要根据需要选择,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常常是这样,你喜欢的正是你需要的。喜欢读了,就品味品味;不喜欢读,就是跟你没有缘分。”一份书缘,使二月河在高中就和《红楼梦》结识了。“我为它沉迷,憧憬着这种伟大,这种瑰丽。对其中一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研究、分析,包括以后发表的史湘云、王熙凤的论文,也都表达了我高中时期一些影影绰绰的想法,想法还没形成一种观点,只是感觉而已。”
书读得多了,有了自己的心得。这时的二月河突然有了一种表现欲:应该找个突破口,发表一些东西。考虑来考虑去,他选中了《红楼梦学刊》。“我给当时《红楼梦学刊》常务副主编冯其庸(我也不认识他,姓氏笔划上他排在第一,前面还带了个米字号,下面注着常务编委,他又是红楼梦学会的副会长)写了一封信,而且附了一篇稿子。信发出7天之后,我就收到了冯先生给我的来信,他说,稿子写得很好,我已经把它推荐给《红楼梦学刊》。”
1982年,在上海召开了红楼梦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二月河第一次见到了冯其庸。冯先生称他写的红学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的笔法。”是啊,不妨试试搞些文学创作。“在这次会议上,我听到有人说起康熙这个人: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智擒鳌拜,28岁平定三藩之乱,30岁收复台湾,修明政治,减轻负担,使我们中华民族版图达到空前辉煌。这样杰出的人物,还没有一部像样的文学作品写他。当时,我脑子一热,我来写!会上有出版社、新闻界的朋友,有老专家,也有新秀,大家都没有怎么认真地看待我这句话,但我是不说就不说,要说那是守信用的!”
写书是一个繁杂的过程,首先就要搜集清史资料。《清人笔记小说大观》、《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连清人当初的日记统统都搜集,包括宫廷礼仪、皇帝衣貌档案、食膳档案、起居住。“这东西,没有什么巧办法,凭自己的感知、悟性,还有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掌握、理解。那时,一斤豆腐多少钱,我都知道,还有纯度10%的银子到99%的银子怎么识别,皇帝一年360天,什么时辰穿什么衣服,这都需要从查资料开始。”
“我不喜欢做笔记,就是做卡片。哪一本书,哪一页,分类整理,像衣貌档、食膳档。有些书不在图书馆,是我在破烂摊、废品收购站买来的。包括琴棋书画、一般人家的住宅、官宦人家的住宅、住宅怎么布局、进去以后,怎么确定它的方位。……我这样写出之后,没有专家敢挑我,因为我拿的是第一手资料。大作家姚老考证过我的功夫,我列举这些书名,他也就知道我的功底了。这些东西需要下很苦、很细、很琐碎的功夫。但是你又不能丢掉宏观,又要全方位了解清代政治、军事、文化、风情民俗、宫廷礼仪,上至帝王之尊,下到引浆卖车之流,你都应该把他学活,需要下一番别人不肯下的功夫。”
没想着当作家的二月河因读书而起,很自然、也很模糊就走进了文坛,甚至还写出书来。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读书之路,他深有体会,“读书,是一个骄傲——谦虚——再骄傲——再谦虚的演变过程。读了几本书,就感觉骄傲得不得了。这么好的书,我读到了,你们没读到。再读书,就感觉自己太浅,太陋。再读,就感觉又有点雄心壮志,再读一段又感觉自卑了。就在那儿反复,我不知道反复了多少回,这会儿回归到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种自然状态,不是专门去研究什么问题。我感觉这是一种境界,能拿得起,放得下,能读进去,也能跳出来。”(摘自《光明日报》)
手戴镣铐的妙曼之舞
“你着永恒而难以把握的唯一
艰沉的步履
就埋在萋萋芳草里”——二月河
90年代前后曾经出现过至今不衰的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热,在这股热潮里曾经涌现过不少风行一时的影视作品、历史小说,比如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一时间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榜的是这类作品,电视屏幕上也是皇帝格格满天飞,不亦乐乎。评论界和广大观众对于这类作品,褒贬不一。但是能够做到叫好又叫座的,河南作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可算是其中佼佼者。
本名凌解放的河南作家二月河,自1988年开始苦心经营他的“帝王”系列,以描述清朝开创“康乾盛世”的前后相继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艰难创业守业的遗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说行内人开玩笑说,印他的书就好比印钞票一样。商业成功之外,他的作品以其恢弘大气、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通过清朝盛世的治乱兴衰勾勒最后一个封建时代的全貌,因此非常受读者欢迎,坊间流传甚至连中央领导人也十分喜爱甚至作为如今政治之鉴。
我读二月河第一部小说是《雍正皇帝》,一气读完,真是不忍释卷。雍正作为康乾盛世的过渡,他一方面接过康熙朝的接力棒,运用他的强有力的统治政策,改正了熙朝弊政,为后来他儿子乾隆统治打好了基础,不愧一代颇有英名的令主;但是同时,因为他手段毒辣,对人民采取恐怖政策,大搞文字狱,让天下文人心寒,甚至为巩固统治连亲生兄弟也不放过,又在史书上留下了污点。二月河这三卷文字里,从康熙末年“九王夺嫡”政治斗争写起,一直到他稳定政治、顺利交接皇权为止,书里场面可以用影视广告的台词说是“大场面大制作”。雍正如何在政治斗争里斗智斗力,然后采取强硬措施实现统治,这里面细节千丝万缕,人物众多,但是二月河笔下游刃有余,官场斗智惊险刺激,却有条不紊;时而却又能信笔闲章,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上百个人物也是栩栩如生如见其人,这就相当不简单:既见史学功底,又见文学造诣。至于小说笔法借鉴古典作品,我早怀疑二月河是《红楼梦》的研究专家,后来见他介绍,果然如此。
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要的是深厚的历史学问:对于历史上的某人某事,他的事迹评价往往分散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要一一清理出来已是相当不易,对于整理出来的真伪辨别更是大考功夫;再次是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否则干巴巴贴上标签的人物,平铺直叙,平淡无味,如同嚼蜡。所以写历史小说就好比是戴着镣铐跳舞。而二月河的作品无疑是一支妙曼之舞,跳得洒脱自然。
二月河自小喜好读书,洋洋几千卷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读的了,史料严谨,更难得他熟知各地风俗人情,诗词歌赋烂记于胸,所以笔下潇洒,他往往喜欢将一些野史趣闻穿插在内,增色不小,至于一些文人的文字游戏、风趣笑话,更是让人不觉得史书乏味,这也是其作品赢得一般读者喜好的重要原因了。
我想起当年我读金庸《鹿鼎记》的情景,废寝忘食,掩卷兴奋莫名,想不到如今读《康熙大帝》,也让我进入了这种状态。我无意将两者比较,因为毕竟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作家(虽说金庸的《鹿鼎记》也被看作是历史小说),但是这两部作品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两部作品都是写康熙朝的治乱兴衰,均结构恢弘、故事起伏跌宕。相信金迷们看《康熙大帝》一定不会失望,这是更加真实、动人的历史遗事,从中可以得到更大的启发。
二月河在《康熙大帝》卷首题云:“你着永恒而难以把握的唯一,艰沉的步履,就埋在萋萋芳草里”,由此可知他创作的目的和宗旨:以史为鉴,在历史的萋萋芳草里追寻永恒的唯一的足印。现在的这个时代,正是风云幻变极不稳定的一个时代,种种现象、万般变化,出路在哪里?也许答案就埋在历史的芳草里。二月河作品最大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2001年3月1日午
书摘插图
康熙默默地离开老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泛上心头,他已不再像方才那样愉悦欢喜。张廷玉深知他的心思,却不敢说破,只道:“爷,进镇子了,人多,留点神,车挤马碰的。”康熙会意地点点头,街上景致,与二十五前并无多大变化。不过房子多了些。人头攒动,摩肩擦背,嘈杂的叫卖声此伏彼起,热闹异常。过了一会儿,听见镇北咚咚咚三声炮响,接着隐隐传来乐声。人流唿地向北涌去,挤得大人叫孩子哭,回头对刘铁成道:“那边茶馆里还略清净些,过去坐坐吧。”
“三位老客!里头坐——”因人们都去看御舟,茶馆里剩下没几个人,只南边桌上一个中年汉子,衣着齐整,喝着茶,漫不经心地吃着芝麻饼子;临河西窗下还有三个老头摆龙门阵,说得十分热闹。伙计笑嘻嘻地迎他们进来,拖着长声说道:“这三位——靠河那边景致好——老客放心,皇上龙舟早晚得从这里过,少不了您瞧的!要点什么茶?雨前?龙井?毛尖,普洱都有!点心来点?”
康熙心不在焉地说道:“随便来点吧,什么都成——我坐这里,廷玉你这边坐。”刘铁成站在一旁侍候着。康熙起先只看景致,后来听隔座一个老者说得有趣,竟听得入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