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溥仪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回忆录/口述,
品牌: 新凤霞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0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802114883
·条形码:9787802114883
·包装版本:2007年9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浮缘如梦 泥辗作尘
一个特殊年代的相同经
两个不同人物的共同遭遇
溥仪是个悲剧人物,也是个喜剧人物,因为新凤霞和全国政协的劳改队有过一段一起劳改的生活,虽然时间不长,但溥仪、沈醉、杜聿明等给新凤霞的印象都很不错,她认为应该把这段共同的经历记录下来。最终在沈醉的鼓励下新凤霞将他们在“文革”中一起劳动值得回味的故事写了出来。同时这些故事也作为溥仪传记的一些补充史料被记录了下来。
作者简介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江苏苏州人。七岁学京剧,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任主演。建国后,历任北京成京凤鸣评剧团团长,首都实验评剧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剧团团长,中国评剧团和中国评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青联常委。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媒体推荐序言
写作此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17位已逝的文化名人来到我的面前,与我作隔世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此书或许会因为他们的介入而变得厚重一些。
在讲述他们思想的时候,我尽量让他们自己的作品说话。这样,亲爱的读者,您可以看到不少精彩的文字片断,那是这些文化名人内心的独白,是他们对人世的思考。
在描述他们言行的时候,我尽量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反复对比,以了解尽可能准确的史实。所以,我参考了不少纪念文章,那多是熟悉他们的人所写的回忆录,称得上第一手资料了。我也拜访过他们的一些后人,先后向梁培宽(梁漱溟之子)、张钰(张友鸾之女)、王氵是华(王伯祥之子)、陈开第(陈翔鹤之子)、李岫(李广田之女)、邵绡红(邵洵美之女)等老师请教,并就一些细节问题请他(她们为我把关),以使文章内容不失真。他(她)们都非常认真,并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我非常感谢。我也因此拜访了一些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已在八十岁以上,且与我写的人物颇有渊源。例如:阎秉华已经九十多岁,与梁漱溟交往多年;李曦沐、李凌都是闻一多的学生;赵洛则是张友鸾的表弟……他们都成为我的忘年交,在他们的叙述中,我的思绪返回到那些已流走的时光,在倾听中,我觉得自己渐渐进入了角色,似乎还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我未曾生活过的时代,感受与主人公同样的感受。于是,我可以理解他们!
我本打算以完全客观的资料来展示事实,让读者自己去解读。但是,写着写着,我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是的,这些人——王国维、弘一法师、朱生豪、闻一多、于右任、傅雷、邵洵美、李广田、翦伯赞、陈翔鹤、陈寅恪、焦菊隐、王伯祥、王芸生、赵丹、梁漱溟、张友鸾——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因为时代、个人处境以及思想境界的不同,他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然而,他们都用生命谱写的歌曲,给后世留下了悬念、智慧、愤怒、宽容、痛苦、觉悟……促使后来者不断地解读,并在解读中引起共鸣。
当然,本书也试图与主人公一起,解读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喜欢此书,能有所收益。
编辑推荐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字浩然,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英文名亨利,满族。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沣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总理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目录
前言
皇帝谈婚姻
皇帝放火
皇帝拉架
皇帝看自行车
皇帝听忆苦思甜报告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