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结束的地方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外国小说,美洲,美国,
品牌: 保罗·奥斯特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17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3925556/9787533925550
·条形码:978753392555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地图结束的地方》讲的是一只小狗,一个落魄诗人,一次世界尽头之旅。着泳装的漂亮小妞、冰淇淋的包装纸、一管管的防晒乳液、红色的飞盘在空中咻来咻去。这是梦里他睁开眼睛看到的景象,他闻得到它的奇和美,彷佛他的一部分已经知道自己超越了现实界限之外。一开始静默无声,是无语的静默,只有拍岸的浪和扑打着旗帜与遮阳伞的风。哪里的收音机放送起流行歌曲,一个女声在唱:“做我的宝贝,做我的宝贝,做我的宝贝吧!”游走在生命边缘的潦倒诗人威利,身边只剩一只忠心耿耿的狗先生。虽然他只能靠四条腿走路,不会说话,但他可以思想。这一对人与狗就像唐吉诃德和桑丘•潘萨一般,在生命快走到尽头时,经历了一场最后的大冒险,一起走向地图的那一方,迎接最终时刻的来临,并且期待在那个被称为“汀泊渡”的另一个世界相会。
作者简介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系,并获同校硕士学位。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曾参加舞团的排练,只为了“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创作一直深受一些法国诗人及剧作家的影响,而《纽约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则是他重新回美国文学传统的转折点。1990年他获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所颁发“莫顿‧道文‧萨伯奖”;1991年以《机缘乐章》获国际笔会福克纳文学奖提名;1993年以《巨兽》获法国麦迪西文学大奖。他的诗作与散文并均获得“艺术基金”的奖助。作品除《瓦提哥先生》、《月宫》、《没落之乡》等小说外,还包括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评论集《饥渴的艺术》及诗集《烟灭》。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国语文。
90年代起,奥斯特并积极参与电影工作,除为华裔名导演王颖编写『烟』的剧本(《烟》于一九九五年的柏林影展中赢得银熊奖特别评审团大奖、国际影评人奖及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并与王颖合导了《面有忧色》(Blue In The Face)。1998年他更独立执导《桥上的露露》,他受蜜拉索维诺等演员的称许。他并且获选为97年戛纳影展的评审委员。目前与妻儿定居于纽约布鲁克林区。
2004年,《神谕之夜》(Oracle Night)在美国出版。
2006年10月20日,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奥维多获颁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
编辑推荐这本小说让我们在自己悠然的世界中猛然觉醒,感获另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保罗•奥斯特小说的魔力,在他的小说世界中,水远存在着一个纯净而清明的角落供我们停歇。保罗•奥斯特的确是美国当代少见而且最具创作力的作家。
——《波士顿环球报》
除了吸引人的故事之外,保罗•奥斯特在这部小说中,对于文字的掌控技巧,实在完美得令人惊叹!
——《美国国家评论杂志》
《在地图结束的地方》是村上春树最推崇的美国小说家,也是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的保罗•奥斯特的首部畅销小说。
文摘1 骨头先生知道威利活不长了。咳嗽在他体内潜伏了六个多月,现在已经完全没有摆脱的机会了。缓慢,残酷,从来没有一次好转的迹象。从二月三日开始的肺部有气无力、充满黏液的咔哒声响,一直到盛夏时伴随着粗喘的痰液之舞和不规律的剧烈抽搐,这东西为自己构造了一个生命。这一切已经够糟糕了,但在过去的两周中,一种新的曲调慢慢出现在这首支气管乐曲当中——紧绷的、僵硬的、振动的——并且发作得越来越频繁,几乎持续不断。每次发作,骨头先生都觉得有一些火箭从威利的肋骨里冲出来,他的身体要爆炸了。他猜下一步就是流血。在那个星期六的下午,当最后关头终于到来时,好像天堂里所有的天使都张开了嘴巴开始放声歌唱。骨头先生亲眼看到了。他站在那条连接华盛顿和巴尔的摩的马路边,看到威利在手帕上咳出一些可悲的血块。就在那时那刻那个地方,他立刻意识到,连一丁点希望都没了。死亡的气息已经降临到威利·基·圣诞身上。就像太阳是云中的一盏灯,每天都必然会熄灭再燃起那样,大限将至了。 一条可怜的狗又能做什么呢?从他还是一条小狗时起,骨头先生就和威利在一起。现在,他几乎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主人的世界。威利的存在渗透在每一个思绪、每一个回忆、这地球上和空气里的每一个微粒里。习惯很难改变。毫无疑问,那个“狗改不了吃屎”的谚语确实有些道理。但让骨头先生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深感恐惧的并不只是出于爱或者迷恋。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恐惧。把威利从这个世界上抹去,可能这个世界也会随之消失。 这就是骨头先生在那个八月的早上所面临的窘境。当时他正跟着病恹恹的主人在巴尔的摩的大街上闲逛。一条孤单的狗不比一条死狗好到哪里去。一旦威利呼出最后一口气,骨头先生除了死,也没有别的期望了。威利已经就这个问题教育了他好多天,骨头先生对整个操练过程谙熟于心:怎么躲开捕狗人和治安官,警车和没标记的车,还有那些所谓的人道主义社会来的伪君子。不管他们对你说什么甜言蜜语,“收容所”这个词都代表着麻烦。一开始是网和麻醉枪,接下来就是笼子和荧光灯构成的噩梦,最后用毒针或者毒气结束这一切。如果骨头先生是什么名贵品种也就罢了,也许还能参加选美比赛,最后被另一个主人买走。但是威利的这个老伙计却是好多品种生出的杂种狗——牧羊犬、拉布拉多犬、西班牙猎狗,还有些不知道是什么品种——更糟糕的是,他那身脏兮兮的破毛皮上突起许多带刺的毛球,嘴里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眼睛里永远布满忧伤和绝望的血丝。不会有人想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