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分類: 图书,教育,学习方法与自学,
品牌: 阿黛尔·法伯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3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11635X/9787802116351
·条形码:978780211635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独创性的采用小说形式,主人公是一位经常遇到问题的年轻教师,她与同事以及父母志愿者一起,通过不断的探寻和讨论,努力寻找到一种与学生沟通的更有效的方法。独一无二的沟通技巧、实用的对话场景和令人一目了然的卡通漫画,让老师和家长很快便能领会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比如,第一章讨论了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作者认为,我们想要让孩子行为正确,首先必须接受他们的感受。卡通漫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许多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方式,同时也给出了会让孩子有令人满意回应的新方法。那些错误的说话方式竟然是我们大多数家长与老师经常都在使用的,而推荐的新方法往往都既实用又灵验,让家长和老师忍不住立刻仿效。《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的突破和创新之处在于,在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热爱学习方面,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乐于接受家长和老师对他们施加的影响。
作者简介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作者。
阿黛尔•法伯,本科毕业于美国皇后学院的戏剧专业,获学士学位,又在纽约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她曾在纽约市的高中任教8年。
伊莱恩•玛兹丽施,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获舞台美术的学士学位,毕业后创建并指导了格罗斯维诺尔和雷诺克斯•希尔社区活动中心的儿童节目。她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画家和作曲家。
她们是纽约市社会研究新校和长岛大学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创建者。本书是她们在创办的学校和研究所长期与父母们一起进行实验的研究总结。如今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她们除了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频繁演讲外,还经常出现在《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和《欧普拉》(Oprah)等热门电视节目里。
法伯与玛兹丽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亲,她们已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
媒体推荐如果你是一个老师或父母,没读过这本书,你将一筹莫展。
——《华盛顿邮报》
五年一度的家庭教育最佳图书奖颁给《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美国《儿童》杂志
这是法伯和玛兹丽施又一本令人惊叹的送给父母和老师的实用性图书,作者用机智幽默的笔调,为我们提供了激励在校儿童发挥最佳水平的绝好方法。
——劳伦斯 波尔特博士(心理学家 《谁在控制》的作者)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此书给出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作为父母必须知道。
——《出版人周刊》
编辑推荐《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荣获美国《儿童》杂志年度最佳图书,亚马逊儿童教育超级畅销书,揭示让孩子乐于学习的秘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已经成为无数中国家长的育儿圣经,法伯和玛兹丽施在书里发现的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被证明是十分实用的,通过全球20多万个亲子团队的使用,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而这些方法在中国也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在《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中她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家长和老师解决当今一大棘手问题——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娱乐和享受而又自由反叛的年代,如何激励孩子在学习上拥有最大积极性。《华盛顿邮报》评价说:“如果你是一个老师或父母,没读过这本书,你将一筹莫展。”
目录
第1章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1
⊙关注学生们的情绪,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面对学生情绪的错误和正确反应分别有哪些表现方式。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孩子们的感情都需要被接纳。(随时提醒自己)
1.认同孩子的感受。
2.用语气或语言接纳孩子的感情。
3.给予孩子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幻想。
4.即便你想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也要接纳他们的情绪。
第2章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39
⊙孩子们并不懂得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不会把学校教育和他们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在指出孩子问题时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在家里和在学校鼓励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随时提醒自己):
1. 描述问题。
2. 提示。
3. 提供选择。
4. 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来表达。
5. 描述你的感受。
6. 写字条。
7. 游戏方式(用另一种声音或者腔调)。
第3章惩罚的隐患与替代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 75
⊙惩罚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惩罚能控制不良行为,但是不能教给孩子正确行为,甚至不能减少他们做坏事的念头。
⊙在家里和在学校替代惩罚的一些办法。(随时提醒自己)
1.提出有帮助性的办法。
2.表达你强烈的不满(不做人身攻击)。
3.说出你的期望。
4.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5.提供选择。
6.让孩子去体验行为的后果。
第4章共同解决问题: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诚信精神的六个步骤/ 105
⊙如果和孩子们共同讨论问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孩子们就更愿意去实施这些解决方案。
⊙老师解决问题的重要经验:在你匆忙或愤怒时不要试图解决问题;倾听孩子们述说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表达你的感受时要简洁;控制住评价同学观点的冲动。
⊙家庭作业之战。
⊙在家里和在学校的问题解决方式。(随时提醒自己)
1.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2.归纳孩子的观点。
3.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
4.邀请孩子和你共同想办法。
5.写下所有想法,不做评价。
6.共同决定这些意见是去掉还是保留,并商定如何让计划付诸行动。
第5章表扬,不要贬损;批评,不要伤害/ 141
⊙注意表扬的方式,不要用评价式表扬,要用描述式表扬。
⊙既表达自己的不满,又不使孩子丧失信心的方法。
⊙在家里和在学校行之有效的表扬。(随时提醒自己)
1.描述你所看到和听到的事。
2.描述你的感受。
3.指出还需要做的事。
第6章如何使孩子从角色定型中解脱出来/ 169
⊙期望对于学生的表现有着显著的影响。
⊙不要给学生贴上个性的标签,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看作是个多面性的存在。
⊙在家和在学校,将孩子从角色定型中解脱出来的方法。(随时提醒自己)
1.找机会让孩子展示他新的一面。
2.将孩子置身于使他能看到自己与众不同的情景中。
3.让孩子听到你的言谈话语中对她的肯定。
4.示范你希望看到的行为。
5.提示孩子曾取得的成绩。
6.说出你的感受和期望。
第7章家长与老师理想的合作关系/ 203
⊙家长与老师都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老师和父母平时都应该多交流,不要孩子问题变得非常严重才联系。
⊙理想的家长会。(随时提醒自己)
1.从描述正确的事情开始。
2.讲述孩子需要做的事。
3.尽量交流相关信息。
4.讲述在家或在学校已经做的事。
5.共同制定计划。
6.以能够向孩子复述的对他的积极评论结束家长会。
7.执行计划。
第8章梦的守护者/ 233
……[看更多目录]
序言感谢那些一直以来对本书都无比信赖的人们,是他们使它成为现实;感谢家人和朋友们一如继往地支持和鼓励我们:感谢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父母、老师和心理健康专家,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怎样在家中和工作中实施沟通技巧的实例;感谢乔安娜.法伯,她告诉我们很多她在市中心学校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生动例子;感谢布莱德利大学和布莱顿小学提供他们的设备和支持;感谢肯伯利·安·蔻,我们的插画家,她再次为我们带来了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生动温暖;感谢鲍勃·马克尔,我们的版权代理商,总是在最准确的时间给我们最正确的建议。感谢埃莉诺·劳森,我们的出版商,她娴熟而和善地指导我们该往哪个方向下笔。
最后,我们还想感谢托马斯·高登先生在“成人与孩子的关系”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当然,还有我们的导师,海姆.吉诺特博士,因为他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每个老师首先是人生的老师,然后才是学科的老师”。
文摘插图:
第1章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正是对于老师的记忆——包括我喜爱和我厌恶的老师,使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我脑子里曾有一页长长的列表,那上面是我永远不会对学生说的刻薄话语,以及绝不会对学生做的恶毒事情。我想象自己是极富耐心且善解人意的老师。上大学时,我一直坚信我能够用孩子们想学的方式去教他们。
“真正的”教师生涯开始的第一天我就完全蒙了。尽管我做了周全的计划和准备,可当面对32名六年级学生时,我就像完全没准备一样。32名孩子嗓音宏亮,精力旺盛,求知欲异常强烈。课上到一半时,第一声嘀咕开始了:“谁偷了我的铅笔?!”……“别挡着我了!”……“闭嘴,我要听课!”
我假装没有听见,继续上课,但是喧闹不断:“为什么我要跟他坐一起?”……“我不明白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他打我!”……“她先动手的!”
我的头开始痛了,教室里的喧哗继续升级。诸如“要耐心、要相互理解”之类的话已无济于事,这个教室需要一位有控制力的老师。于是我说:
“别吵了,没有人偷你的铅笔。”
“你得跟他坐在一起,因为是我说的。”
“我不关心谁先动的手,我想该结束了,就现在!”
“你不懂是什么意思?我刚刚已经解释过了。”
“我简直不能相信!你们的表现像是一年级。你能否坐好!”
一个男孩对我的话毫不理会,离开座位,径直走到削笔器前,站在那里,直到把自己的铅笔削得只剩下一个笔头。我坚决地命令道:“够了,回你的座位去!”
“你不能什么事都不让我做。”他说。
“我们放学后再谈这个问题。”
“不行,我要乘校车回家。”
“那好,我给你父母去电话,请他们来处理。”
“你找不到他们的,我们家没有电话。”
到下午三点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孩子们一窝蜂冲出教室,向街道跑去。他们可真是精力超强呀!现在该由他们的父母来管,我下班了。
我跌坐在椅子上,看着空荡荡的课桌。我怎么了?为什么他们不听我的?我怎样做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呢?
最初的几个月,天天如此。早上我满怀着希望去,下午拖着疲惫之身离开,我不得不将那些乏味又枯燥的课程拖到最后。但是更糟糕的是,我正在变成我永不想做的那种老师——易怒,专横,看不起人。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