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精要(国学中医研习)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
品牌: 王义祁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9118351
·条形码:978750911835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学中医研习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药方剂精要》讲述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中的精粹。国学有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如中国的饮食、中药、茶、酒、瓷器、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可见,中医是国学与传统文化的诸多层面中的一个,而且还是重要的一个,因为它更多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称其为“国粹”,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它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蕴藏着大量的瑰宝,激发着无数中外学子的发掘激情,许多有识之士都迫切希望认识中医、学习中医,以期继承和发展而造福于人类。研习中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良好的悟性,修养和坚持不懈的知识与实践的积累。
编辑推荐《中药方剂精要》: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国学中的精粹,研习中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良好的悟性,修养和坚持不懈的知识与实践的积累,愿志于此道的读者们在中医研习之路上走得更远……谨以此书献给喜欢中医,从事中医以及想要了解中医的人。
目录
第一章中药方剂入门之道/1
中药学初识/1
中药与“本草”释义/1
中医眼中的“地道药材”/2
病有阴阳,药分温凉/3
巧辨五味,各寻所归/4
用药有禁忌,三思再下笔/4
生病用药时,饮食重忌口/6
煎药器皿哪种最好/6
煎药用水与煎药“火候”/7
区别药材质地,掌握不同煎法/7
用药剂量——中医治病的“不传之秘”/9
服药方法——中医疗效的“决胜之机”/10
如何学好中药学/11
中药记忆妙法多/12
方剂学初识/19
制方如治国——处方也有君臣序/19
变不离宗——浅议方剂的变化/20
法“制”方剂——谈治法与方剂的关系/21
选贵的不如选对的——选对剂型能增效/22
方药界的“向导”——谈谈“药引”的作用/24
学习方剂学的四个要素/25
方剂记忆有诀窍/26
第二章常用中药选议/31
解表药/31
麻黄——外感第一药/34
趣说紫苏的由来/35
白芷止痛又美容/36
幸得辛夷鼻病瘥/38
清热药/39
石膏与清代名医张锡纯/45
滋阴润燥“知母”情/47
巧得黄连救父命/49
黄芩——良药苦口救时珍/51
清凉解毒金银花/52
肺痈要药鱼腥草/54
蒲公英——内服外用治痈灵/55
泻下药/57
大黄——推陈致新猛将军/59
芒硝与玄明粉/60
祛风湿药/61
威灵仙——灵验赛神仙/64
桑寄生——擅治风湿瘫/66
芳香化湿药/67
苍术——祛湿明目消毒灵/68
砂仁——化湿行气安胎良药/70
利水渗湿药/71
茯苓——苏辙疗疾重茯苓/73
金钱草——利胆排石是良药/74
利尿通淋话车前/75
茵陈——三月茵陈治病神/77
温里药/78
附子——药虽有毒疗效好/79
吴茱萸——令楚王垂青的中药/80
理气药/82
陈皮——化痰理气功效良/84
佛手——理气良药仙女赐/84
消食药/86
山楂消积又降脂/87
神曲治愈光绪宿疾/88
止血药/90
三七止血效如神/93
血证良药仙鹤草/94
端午时节艾飘香/96
活血化瘀药/97
川芎——化瘀祛风善止痛/100
丹参——心血管病人的守护神/102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奇/103
妇科良药益母草/105
神农奇遇骨碎补/106
化痰止咳平喘药/107
化痰止呕半夏良/111
亦药亦食话桔梗/112
贝母家族成员多/113
杏仁——止咳平喘更美容/115
安神药/116
远志成就功名,妙得枣仁安神/116
安神良药柏子仁/120
平肝息风药/121
天麻——天赐圣物药神奇/122
治“龙体”之疾的地龙/125
补虚药/126
从“人参状元”,翁同龢谈人参功用/134
山药——转败为胜输者遇/136
常服刺五加,强壮有寿加/137
甘草——本草王国中之“国老”/138
杜仲原来是人名/140
淫羊藿——中药中的“伟哥”/141
当归——妇人调血为要药/142
熟地黄——难民获救遇名医/143
何首乌——乌发养颜益精血/144
益肾延年话枸杞/145
收涩药/146
桑螵蛸与海螵蛸/149
五味子与五倍子/151
第三章代表方剂节说/153
解表剂/153
麻黄汤——天然绝配之“经方”/154
“和方之祖”的桂枝汤/156
温散肺饮小青龙/158
“辛凉平剂”银翘散/160
益气解表败毒散/162
附:解表剂类方/163
泻下剂/164
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165
麻子仁丸以润求通/167
温阳通下的温脾汤/168
逐水峻剂十枣汤/170
附:泻下剂类方/171
和解剂/172
和谐表里保平安——小柴胡汤/173
肝气舒畅心也开——逍遥散/174
调和肠胃的半夏泻心汤/176
附:和解剂类方/177
清热剂/177
清气分热剂——白虎汤/178
清营凉血剂——清营汤/179
清热解毒剂——黄连解毒汤/181
外科痈肿良方——五味消毒饮/182
热毒血痢要方——白头翁汤/183
清肝火湿热剂——龙胆泻肝汤/184
清虚热代表方——青蒿鳖甲汤/186
附:清热剂类方/187
温里剂/189
理中汤——疗中焦脾胃虚寒/189
小建中汤——“治腹痛如神”/191
四逆汤力专救逆扶危/192
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194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虚风痹用之良/196
附:温里剂类方/197
补益剂/198
益气升提除大热——补中益气汤/199
补益心脾治血虚——归脾汤/201
补阴基础方——六味地黄丸/202
补肾之祖方——肾气丸/204
附:补益剂类方/205
固涩剂/207
涩肠固脱治久痢——真人养脏汤/207
补肾涩精用金锁——金锁固精丸/208
附:固涩剂类方/209
安神剂/211
天王补心丹何以冠“天王”/211
治脏躁良方——甘麦大枣汤/213
附:安神剂类方/215
开窍剂/216
“凉开三宝”之一的安宫牛黄丸/217
苏合香丸——温开代表方/218
附:开窍剂类方/219
理气剂/220
半夏厚朴汤,专治“梅核气”/220
苏子降气汤——上实下虚喘咳方/222
旋复代赭汤治胃虚痰阻/222
附:理气剂类方/224
理血剂/225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治偏瘫/226
生化汤宜产后尝,恶露腹痛服之良/227
小蓟饮子治尿血/228
附:理血剂类方/230
治风剂/231
川芎茶调散——风邪头痛服之良/232
消风散——风湿痒疹用之康/233
镇肝熄风汤,功专制亢阳/234
附:治风剂类方/236
治燥剂/237
杏苏散——轻宣凉燥方/237
百合固金汤——肺燥咳血保安康/239
附:治燥剂类方/240
祛湿剂/241
燥湿健脾的平胃散/242
治黄疸良方——茵陈蒿汤/243
独活寄生汤,久痹服之康/244
附:祛湿剂类方/246
祛痰剂/248
二陈汤——治痰通用之方/249
仲龄止嗽散,救其一条命/250
附:祛痰剂类方/252
消导剂/253
保和丸——保“胃”和平/254
附:消食剂类方/255
驱虫剂/256
乌梅丸治胆道蛔虫症/257
附:驱虫剂类方/259
附表1常用中药性味组合与功用
附表2中医临床新方选录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中药方剂入门之道
一、中药学初识
(一)中药与“本草”释义
从中药房抓的、需要熬的药是不是就叫中药呢?或者中国从古到今都在用的药就叫中药?这都还不够准确。我们也无需多加深究,只讲中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性——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比如,植物药五味子,中药理论认为它味酸,具收敛之性,可以止咳,各种寒、热、虚、实咳嗽都可以用。如果一个医生用它治肺气虚的咳喘无力,它就是中药,因为它是在中医、中药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如果另一个医生用它来治肝炎,目的是降低一种肝脏中转氨酶的释放量,那是在西医病理、药理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它便不是作为中药来使用了。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是因为中药中草类植物最多,也因为这个缘故,《说文解字》把“药”解释为“治病草”。自从西药传人我国以后,人们为了表示区别,便将我国传统应用的药物称之为“中药”。
中药一般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其中植物类中药又可分为草类、木类、果类、菜类、谷类等多种类别。动物类中药也有虫类、鱼类、贝类、鸟类、禽类、兽类等之分。矿物类中药则包括可供药用的天然矿物、矿物原料的加工品及动物化石等。
如果按照药材的生产来源区分,中药又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之别。还有一些中药属天然药物的加工品,如神曲、阿胶、枯矾就是分别用植物、动物、矿物原料加工制成的药物。
我国传统药物除了有“中药”、“本草”的名称之外,近二三十年来,“草药”或“中草药”的名称也流行一时。但实际上,草药也是中药的一部分,它一般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而医者应用较少,文献资料比较简略,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天然药。应该说,现在的中药也是来源于以前的草药。还有民族药,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是与中药完全对等的,甚至药材都有部分重叠,只不过指导理论不同,各有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