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增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现代小说,综合,
品牌: 白烨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02007068X/9787020070688
·条形码:978702007068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增订版):如果把20世纪中国文学比作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长河,那么,短篇小说便是其中最绚丽多姿的浪花。一个需要澄清的事实是:与长期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鸿篇巨制相比,篇由上的局限并不必然意味着短篇小说艺术品位或思想深度的匮乏;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规模、篇幅上的限制恰恰为其注入了充沛的活力。作为文学家族中的“轻骑兵”,短篇小说始终处在文学观念与文学创造的前沿,是最活跃、最富探索性的文学样式之一。
编辑推荐《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增订版),是以"经典"为标准的短篇小说选本。由于选本篇由的篇幅上的制约,也由于编者与读者在审美情趣上的见仁见智,"遗漏"的情形自然无法避免;但公允地说,选本中的篇什,大多从不同侧面代表着20世纪不同时期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在卷帙浩繁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库藏中,这些作品可以粗略地勾勒出百年中国文学(小说)的精神脉络。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伤逝
春风沉醉的晚上
断魂枪
林家铺子
春阳
华威先生
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其香居茶馆里
小城三月
山峡中
萧萧
山地回忆
套不住的手
爱戒
哦,香雪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喜马拉雅古歌
归去来
合坟
十八岁出门远行
鞋
轮渡上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对原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较大的改动,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广大中小学生阅读。为此,我们于2003年5月编辑出版了一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50种,丛书的书目均为“新课标”所推荐。
2006年,在广泛听取教育界专家和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我们又推出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修订版)”60种,书目上增加了若干中国当代文学的佳作和中外文学优质选本,内容上增加了介绍文学常识、提示学习思考的“知识链接”。两年后的信息反馈显示,这次修订受到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肯定和欢迎,但对人选书目仍有不足之憾。为此,我们慎重地继续扩充了丛书选目,再推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增订版)”70种。增订版除继续增加部分中外文学名著外,同时还新组织编写了“新课标”中推荐阅读的中外民间故事、中外童话故事、
文摘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鲁迅的笔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另有十八卷本《鲁迅全集》印行。
伤逝 ——涓生的手记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不但如此。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面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壁上就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