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类编增订本(套装上下册))(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字,古文字,
品牌: 高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156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2550125/9787532550128
·条形码:978753255012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古文字类编增订本》分一、二、三编,分别为古文字、合体文字与未识徽号文字。第一编通分四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商周时代的金文;商周时代的陶器、石刻、竹简、帛书、盟书、玺印、泉货文字以及少量的秦文字;最后一栏为《说文》所录篆书、古籀文等。每栏所收文字都按时代先后为序,以便考察每字的形体演变。为便于识读,眉端标注通用繁体楷书;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字出现于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与战国时代的其它文书,延至秦篆即基本被淘汰,故此编分三栏;第三编为未识徽号文字,字形均较古老,一般是由一至数字组成的族徽或名号,此种文字仅见于商周时代的甲骨和金文,故只分二栏。
作者简介高 明 1926年生,祖籍天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6年留校任教,协助唐兰先生的教学工作,并师从唐兰先生学习古文字。研
究方向为古文字学、考占学、古文献学。着有《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帛书老子校注》等书,并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涂白奎 1954年生,河南潢川县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系副教授。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占系商周考占专业古文字方向,师从高明先生学习古文字。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占文献学。在《中国史研究》、《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编辑推荐《古文字类编增订本》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序
凡例
第一编 古文字
第二编 合文
第三编 未识徽号文字
引书目录
引器目录
检字表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古文字类编》原是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讲授古文字学时编写的《古文字学讲义》中的第二章--《古文字表》。当时考虑:本门课程的讲授,除使学生在理论上有所了解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单字和一些不同时代的形体。于是根据教学规定的时数和要求,编制了一份包括商代甲骨文、两周金文和秦朝小篆等几个不同时代字体的三栏字表。以单字计,不足一千,但每一字最少附有五六种形体。《古文字学讲义》于1974年由北京大学影印。经过几年的试用,认为这种分栏式的字表对学生学习很有帮助。不足之处是字数太少,并且缺少战国部分。从汉字整个发展过程看,中间断了环节。因此不少同志建议,应适当补足这两点欠缺把《古文字表》从讲义中分离出来,各自成书。打倒四人帮之后,作者即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经过三个半年头的日夜奋战,终于将《古文字表》改编成现在的《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表》仅收已认识的字,不收待问字。《古文字类编》仍根据这一原则,将《字表》扩展为三编。第一编由原来的三栏改作四栏:第一栏为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第二栏为商周时代的金文;第三栏增添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竹简、帛书、载书、符节、玺印、陶器以及泉货文字等;第四栏为秦篆。增收的文字相当于旧字表的五倍,以单字计为三千零五十六字。有些单字同时和不同时的异体可多达一二十种,最少的也有三四种。连同重文统计,共计一万七千零五种形体。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至秦即被淘汰。故此编仅分三栏,共收三百零四种连同重文共计五百三十六种。第三编为徽号文字,多是由一个或几个单字组合而成,字形皆较古老,仅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故此编仅分二栏,共收五百九十八种,连同重文共计九百四十二种形体。
文摘插图:
后记2000年,出版社有续印《类编》之约。诚之师以是书出版已二十年,其间新出资料及新的研究成果繁伙,旧本已嫌不足,遂决意增订。由于增订工作量太大,师叉以我在河南大学,地处僻远,阵然独学,恐生怠惰以致荒废,乃命佐理此事。
二十一世纪之社会,已进入计算机时代。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得工具书的编纂趋于便捷,为往时所无法想见。再,二十年问,又有多种古文字工具书面世,这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这次增订并不是简单地汇总已有的大宗材料,而是尽可能地穷搜博讨以反映古文字的丰富面貌和学界的成果。增订过程中,师不厌其烦地告诫我,必须坚持审慎的原则,取舍要以学界有无定说为标准。其问,我几度以求全求多为胜,尽可能网罗学界新说,以致失之于滥,有违工具书编纂的标准。当然,这些问题在诚之师的督促下基本上都已经得到纠正。此外,师生间也常因一字的释定或取舍产生分歧,为此鱼雁往返至于再三,经旬月方能定谶。故此,增订工作就不免有些旷曰持久。增订今告蒇事,怱怱已历七年,余两鬓亦斑矣。七年间,友朋或谏余,曷不以岁时未晚有所撰述以立说,而兀兀穷年苦于此哉。当此,余每正色曰,是书为师之名作,师不以我为愚钝,而命预其事,是厚我多矣。为乎此,得
附骥尾,是名在其中;增订有取舍,叉或得陈一管之见,是立说在其中:书成能利于学术发展,是利亦在其中矣。故,虽苦亦乐。
本书的增订,自始至终都得到李伯谦师的帮助:书稿初成,叉呈李零师审阅勘误,才得以有如今的面貌。书成,当然要首先感谢他们。另外,还要提到的是崔乐才君。他长于计算机的操作,从在河南大学求学到毕业参加工作的这五年中一直承担着繁琐的枯燥的劳动。本书版式、字面堪称精美,多赖于他的工作。
本书即将面世,其中谬误在所难免。或有新资料的未备,或有识见的失当及编纂的疏失等等,祈望学界同仁及读者多予批评或惠知新资料,以为将来的进一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