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生活如是禅

分類: 图书,哲学,伦理学,人生观、人生哲学,
品牌: 林谷芳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203060683/9787203060680
·条形码:978720306068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如实生活如是禅》是一部禅者处世心语,与市面上流行的生活禅书不同,该书并非一些禅书观点的集成。而是由与他相识多年,并合作过《十年去来——一个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大陆》的大陆媒体记者孙小宁历时一年采访完成。全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完成,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一问一答,问者无所不问,现实生活工作中的烦恼、困扰以及当下流行的诸多话题(“人际”、“爱情”、“财富”、“友谊”、“孩子”、“艺术”、“修行”、“宗教”等),答者无所不答,不过,答的却非一个既定答案,而是一种思维的打开——是一面镜子,照见你思维僵住的那个点。显示出禅者的应机与如实,也显现出观照一切的禅者智慧。更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书中体味到一种生命的安然,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话所言: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作者简介林谷芳
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有句“有起必有落,又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
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禅门不共,多所拈提,常以“禅为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所作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妆点”之病。
孙小宁
1970年生,文化记者,现供职于北京晚报。从事文化报导十几年,喜欢读书也读人,愿意发现并挖掘社会浮面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1997年介绍林谷芳先生音乐人文著作《谛观有情——中国音乐中的人文世界》在大陆出版,2003年出版林谷芳先生访谈录《十年去来——一个台湾人眼中的大陆》。
媒体推荐我是读《十年去来》认识林谷芳老师的。当时我正扮演弘一,林老师的书晓通佛理禅道,自然帮我不小。
能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外观内相,关系生命的安顿与幸福,林老师这本书直指现代人生活的实处,告诉我们,禅悟便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当下安然。
——著名演员濮存昕
胜教东来,两千余年,魏晋以降,终成大现。尤以禅宗一脉,绵延至今,宗分七叶,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领一方。虽有法难,逾是昌盛。时至今日,释教传扬。禅宗普世,各领风骚。
林谷芳先生,台湾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见“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句,而省。遂人无生法门。八十年代后叶,乃至大陆,证其所学,遍历诸方,终成自家说教。
吾与先生相识,源于“海峡两岸佛教音乐会”,一来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听先生高论,为之动容。见地与众不同。其近作《如实生活如是禅》,实乃禅者生活之如实直抒。因为之荐。
——灵隐寺住持释光泉
编辑推荐《如实生活如是禅》被著名演员濮存昕、灵隐寺住持释光泉、柏林寺禅师明一法师联袂推荐
我是读《十年去来》认识林谷芳老师的。当时我正扮演弘一,林老师的书晓通佛理禅道,自然帮我不小。
能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外观内相,关系生命的安顿与幸福。林老师这本书直指现代人生活的实处,告诉我们,禅悟便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当下安然。
专业书评胜教东来,两千余年,魏晋以降,终成大现。尤以禅宗一脉,绵延至今,宗分七叶,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领一方。虽有法难,逾是昌盛。时至今日,释教传扬。禅宗普世,各领风骚。
林谷芳先生,台湾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见“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句,而省。遂入无生法门。八十年代后叶,乃至大陆,证其所学,遍历诸方,终成自家说教。
吾与先生相识,源于“海峡两岸佛教音乐会”,一来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听先生高论,为之动容。见地与众不同。其近作《如实生活如是禅》,实乃禅者生活之如实直抒。因为之荐。
灵隐寺住持 释光泉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和佛教的经典一样是通过问答方式讲解问题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书里面的内容也很有启发性,是和谐社会的良药。
柏林寺禅师 明一法师
目录
如实的生活,如实的禅/林谷芳
把心放下,随处安然/孙小宁
我 生
人际
一、位子摆对了,人家才看得对
二、朋友之间相知相谅,不溺最好
三、孤独是一种美感
四、整个社会都谈人际,反而没有真实的人际可言
友谊
一、朋友的前提是单纯,你看他对你做错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恶意
二、纯粹的异性友谊,是否是我们的妄想?
三、社会落差中的相处之道——总经理与科长理论
四、别人的成就是说食不饱
财富
一、有应对才有意义,金钱一样有它的价值递减效应
二、盯死了股市,就把生命盯死了
三、有过钱的人才能看淡钱吗?
四、没有理财智慧,不代表你没有生命智慧
五、简单的谈发展,人就容易活在统计数字里
六、感恩与仇富:当代人的一对难题、
命运
一、 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规划
二、人生四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于艺、志于道
三、算命与看星相,谦卑还是亵渎?
四、人的命运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呢?
加减的世界
一、扩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价值
二、禅者如何做减法
三、在最适当的时机做最适当的事
超越惯性
一、吃食物还是被食物吃?
二、票友的心灵,专家的技巧
三、当“健康”变成流行
资讯社会
一、资讯经验不能替代生命经验
二、网络虚拟世界:是想象力释放还是另一种脑空白?
三、因为网络,我们面临另一种失序
四、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宫
五、资讯社会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我爱
爱情
一、没有谁会永远年轻,没有谁感情不受挫
二、真的是年轻时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遗憾?照样有遗憾
三、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真正懂了为何又难投入?
四、夫妻间的事情,没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五、假如爱情是盲目的,禅者如何了了分明?
六、出家众以戒律为重,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孩子
一、孩子有他自己的的生命地图
二、四种老师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种?
三、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样的参照系
四、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应对社会?
五、照见自己残缺,才不会为难孩子
旅行
一、旅行是为照见自己
二、年轻时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时的流浪叫流落街头
三、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四、如果旅游没有跟生命相应,所写的文字就是一种职业书写
艺术
一、做艺术教育,先要想清为什么?
二、艺术和人格为什么不完全统一
三、当代艺术是呈现了生命的困境,之后呢?
四、谢德庆与印度苦行僧:一个东西还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里去
五、艺术如果可以作不同诠释,就意味着没有判准
六、懂与不懂之间,我们要持什么态度?
七、永恒之当机:作为个体生命,我们选择什么?
美与岁月
一、拒绝长大与童心未泯有何区别?
二、不服老与临老入花丛
三、女人如何在岁月里安然
我死
宗教
一、痛苦的人才学佛?
二、我不确定这件事,为什么要信它?
三、我们可以把佛教当科学吗?
四、晓得终点在哪里,才会选择怎么活
五、死若乌有,生又何欢?
六、好死不如赖活着?
修行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一、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
二、大法小法如何检验?
三、修行是否意味着对恶退让?
四、修行与日常生活会矛盾吗?
五、修行的实证缘自生命的另一套观念
六、有人说这是末法时代,我们怎么办?
附录:
且按这台榨汁机/孙小宁
手掌上的修行——关于生命困境的一场对话/ 林谷芳、孙小宁
……[看更多目录]
序言缘于一种好奇、感动与困惑
——我为什么要写《如实生活如是禅》
做书媒记者,我们习惯问创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或者说为什么要参与到这件事上来。具体到《如实生活如是禅》,我的回答是,缘于一种好奇、感动与困惑。好奇是说,对于一个曾经的一个采访对象,我为什么一直在好奇。这好奇从一开始见面,就产生了:哦,这世间还有这样一个人,他通,你说什么他都能感应;他忙,却忙得从来不乱了阵脚;他冬天竟然不怕冷,但夏天竟然不耐热。他一身衣服可以台上台下共用,他应对事情好像从来不需要准备……十年去来,我们的缘份还在继续,这种好奇依旧存在,因为每次,他都能带来新的观点与惊喜……
感动是说,十年累积,我从他身上获益不少。就像一台储备丰盈的思想榨汁机,我可以随时去按;在把自己的困惑与盲点坦呈给他时,也不会觉得会遭晒笑。在我对他的采访录音中,总是我的笑声最多,这证明,这个过程多么让我自在与快乐。感动之余,我还知道了一些词汇,它们叫做“生命情怀”,它们叫做“不可思议”。
但是显然,这些,都敌不过摆在我面前的困惑——至今为止,我依旧不知道怎么向人介绍林老师,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语言环境中。这段时间因为林老师要来,我就在在MSN签名档上做预告,许多朋友跳上线问:林老师是谁。我就把林老师的简介链接过去,其中一个便回答说:哦,一个会写禅的作家!一个人出过书,书又与禅有关,这理解难道不对吗?但我知道,这对熟悉林老师的人来说,是多么南辕北辙。今天来了许多民乐界的朋友,我知道,因为这两天经常接到他们的电话,问我第三极在哪儿。如果你融入林老师和他们的氛围,你就会知道,作家这个词离林老师有多远。另外还包括“学者”“专家”之类的字眼。
台湾记者曾经形容林老师,用了个“无可方物”这个词。现在,我在这里措辞,最接近的表达是:文化人或通人,或者行者。使我欣慰的是,我在网上偶然浏览,发现豆瓣小组竟然建了个林谷芳小组,那上面的评价非常有趣,“只爱穿粗布衣和布鞋凉鞋的林先生。行动着的文人和茶人林先生。东方音乐和诗词的林先生。 演讲台上博古通今的学者林先生。台湾的禅者林先生。真正中国的林先生。 ”从心底的喜爱出发,大家总是能找到更接近他本人特质的语汇,这样的字眼我真的很喜欢,这就是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林老师。
由困惑而产生的写作动力,使我参与了两本关于他的访谈录的写作。一个是《十年去来》,一个是《如实生活如是禅》。这是我的福份,也代表我一个愿望——如果不能很好地描给林老师,不妨记录下那一次次有趣的谈话。让那些直接的言语去影响大家,愿读这本书的读者能把心放下,随处安然。(孙小宁)
文摘孤独是一种美感
孙:很多朋友说,年纪越大,生命越孤独。和你身边朋友多不多没关系。
林:说到孤独和寂寞,好像很凄然,其实不是,相聚相散是自然,怅然也是一种自然,就好像风吹过树林、叶子掉下来一样自然。
孙:许多人想的不是这样,曾经有一首歌很深入人心,很大程度是因为歌名,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林:当代人赋予孤独太多负面意义,孤独可以是很享受的事情。在孤独时才可以澄澈地照见万事万物。人情扰攘、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都会遮蔽一些本质的东西。你甚至可能觉得这个人跟你好,什么事就都好了,不是这样。
孙:我觉得孤独寂寞还是会分好多种。古代闺中怨妇的寂寞是一种,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是另一种。为做心爱的事情甘受的寂寞中绝对有独享的欢娱,而无所事事的自闭就绝对要自我调适。
林:孤独其实是一种样态,外表看来相同,内涵却可以完全不一样,关键还在心理。有些人希望相识满天下,朋友少几个,他就觉得寂寞了,有些人倒觉得在自我澄澈的状态下,才能与万物感通,这时反而坐拥一切。有些人独处高楼,会觉得高处不胜寒,禅者在高处却“独坐大雄峰”。我自己特别喜欢临济义玄那句禅语:“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这种孤朗哪有世俗的寂寞可言!?而即便不到此境,也可以体会寂寞是一种美感。生命的深刻与复杂总会为人带来一定寂寞,但生命也由此有种清冷之美。其实,当你不把寂寞孤独当做负面词汇时,它就不会形成生命的困扰。这样即使冠盖满京华,也还可以看淡一切。有天寂然山居,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萧索。
孙:这需要一种看透世事之后的定力。也就是古人所说,心远地自偏。
林:人本来就是和合体,有内有外。但我们这个时代太强调一种对外的关系,反而迷失其中。
孙:因为外面物质名利诱惑太多,不说人,就是打开电视看广告,都不免被它诱惑。
林:大家跟着电视网络上的名人追逐热闹,你热闹我比你还热闹,争相制造热闹。最终热闹就有了权,但也因此传媒明星的汰涣率才那么高,倏起倏灭,无有穷时嘛。
孙:您说过,最当红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要走下坡路了。看来还是普通人最幸福,心态不容易失衡。
林:所以解决人际关系,还得从自我调适入手。学会自处,学会认定自我角色,才能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际关系重要,却不能如现代社会夸大的那么重要。
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孙:大企业家的金钱是奋斗出来的,许多人不一定羡慕。反倒是身边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