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听的哥讲故事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社会观察,
品牌: 马路虾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6693005
·条形码:978753669300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听的哥讲故事》自2006年末首发天涯杂谈至今,大连的哥马路虾成了唯一一个很红却没有被骂的“天涯头条”作者。他用平实却老辣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从事出租车司机职业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听的哥讲故事》中,开出租车让马路虾接触了各色人等。有一次,一位曾经开过出租车的客人和他说:“人,不是这么个活法!开出租车,日子久了,人也就废了。”马路虾很受这句话的触动,他觉得“废”就是麻木。他说:“在我废了之前,要写完这些。”于在这个帖子到后来这已不仅仅是他职业的记录,马路虾俨然成了全国300万出租车司机的代言人,网友们从他的文字里读到出租车司机生存的艰难、揽活的小窍门,在这里,你能读到最简单却让人为之动容的真挚话语。
作者简介“马路虾”不是龙虾,不是对虾,他是一个人,一个网友眼中的“神人”。
马路虾是一位平凡的出租车司机,但他有着非同寻常的传奇。
他的故事,简约而不简单。
在小学六年级之前,他的履历跟大多数同龄人几乎一模一样。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在本应继续上学的年纪,他却在乡下种玉米。
等到回城那年,他的年龄已经可以当大学老师了。当然他从没当过大学老师,就像他从没读完过小学一样。
他看过好多书,可是,他只是在田间地头看了那些书而不是在教室。所以工厂发给他一副帆布手套,让他到汽车队当装卸工,因为领导说装卸工不需要文化。
六年后,他被培养成了一名司机,每个月领一副线手套。
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差。十八年后,连线手套都发不出来了,他只好下岗了。
开出租车是下岗司机不多的选择之一。这么简单的道理,他用了两年才弄明白。
两年中,他给私人老板打过工,开过拉土石方的十轮卡,也在剧组做过场工,扮演过几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同他个人的经历一样微不足道。
他曾在一部戏里演了三个角色,分别是民工、小混混和出租车司机。当时和他搭戏的是王姬和徐帆,那两人大红大紫了,他却连场工都没得做了,虽然,他觉得自己演得很好。
接下来,开出租车成为了一种顺理成章。
他有一个梦想——像大侠一样仗剑走江湖,路见不平就出手,但这个梦想一直没有实现,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出租车司机,终日在马路上奔波忙碌。
于是他把自己的网名取作“马路虾”,而网络也成全了他的大侠(虾)梦。
不太忙的时候,他把自己开出租车的经历整理出来,贴在了网上,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从此转了一个弯。
他写自己每天开出租车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一个平凡的哥的非凡思考。
从普通的哥生活到充满争议的职业道德,从令人叫绝的察言观色揽活到令人称奇的防抢方法。他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把看似无趣的故事讲到让人捧腹,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挡网友的刁钻提问。
他说:虽然很好笑,可我不是没有笑出来么?
他说:没打表跑了几十里,就为当初他的一句“谢谢”……
他成为了天涯社区建站以来唯一一位获得“天涯头条”的出租车司机。这件事情的意义,甚至大于作品本身。
他是唯一一位没有在帖子里被攻击的“天涯头条”获得者;
他的文字给人笑声、温暖,以及力量,甚至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帖子里,他的的身份不断作着各种变幻:
马师傅、小马哥、马哥、马大哥、虾哥、虾兄、大虾兄、老马、虾先生、马叔叔、虾叔、虾爷……不一而足。
数月来,他的粉丝遍布大江南北,他们自称“虾米”,曾为他的天涯博客创下一日6万的点击率。
他成为了网络名人,在线访谈,报纸、电台采访接踵而来,出版社也主动和他联系出版事宜——这些都是他史料未必的。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很平常的事情,说了一些真话——很显然,他没有意识到,坚持说真话,已然成为一种美德。
他在帖子里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客人。于是,他的文字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为书名出版了。
这个有着上万“虾米”(粉丝)的出租车司机成为了纸媒体的宠儿,连载、专访不断,全国交通台也争相抢夺这本书的广播剧改编权,北京一名的哥说,买!一定买!北京十万的哥都会买!
他的事迹惊动了崔永元。5月11日,他被邀请为“小崔说事”的嘉宾,和这个全国闻名的主持人一起指点江山。
“文字的真诚和幽默是关键,”在央视强档“小崔说事”节目里,著名作家陈村对马路虾大加赞赏。崔永元也认为,“马路虾写的东西比很多专业作家都好多了”。节目播出当晚,马路虾在天涯的博客一夜之间多了3万多的点击,新浪也邀请他去开通名人博客,多家门户网站拟以此书为切入点做深度专题。
从此,马路虾走入更广泛大众的视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偶像、草根英雄。他不再只是全国300万出租车从业者的代言人,他的身后站着的,是三万万草根……
媒体推荐别以为的哥只是嘴皮子厉害、能侃,文采出众的大连的哥上网写起自己拉活儿遇到的故事,也成了论坛里的热门帖,的哥也被众人“仰视”。
——《青年周末》
有电辛酸,有点温暖,很多感动。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这样吧。
——网友 词穷的人
非常真实,调侃中见真情,幽默里透辛酸。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看马哥的帖子,忍不住想笑,笑中又带一点无奈。马哥内心的丰富,已大大超越一名普通的哥,而的哥生涯,又带给马哥更多丰富的体验。可贵的是,无论生活多么辛酸无奈,马哥使用保持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人生姿态,值得尊敬!
——网友 馨月敏敏
我在网上瞎逛,有时会看到一点有意思的文字图片,心里高兴。花了不少时间在看这帖子,作者率性而写,言之有感受,有性情,非常好看!这些记录,比当下报纸的记录(哪怕是我写的呵呵)要好得多!
——著名作家 陈村
编辑推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听的哥讲故事》在天涯头条,轰动网络。
王小波式的犀利+东北人的豁达幽默+的哥的城市猎人视角。能够得到一向挑剔的崔永元和陈村异口同声高度评价,并且被众多媒体和数万读者追捧,这个人绝对不一般,他写的东西也绝对不一般!
专业书评马路虾的文章,比很多专业作家都写得好!
——2008年5月11日《小崔说事》现场,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如是说
马路虾率性而写,言之有感受,有生活,有性情,他把这本书写得非常好看,可读性极强。
——2008年5月11日《小崔说事》现场,著名作家陈村如是说
2008年我只看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能把不是小说的东西写得像小说,我认为这人非常值得崇拜。
——2008年5月11日《小崔说事》,现场观众如是说
别以为的哥只是嘴皮子厉害、能侃,文
目录
代自序
关于马霞
新经济政策
的哥生涯从演戏开始
过报名关
过学习关
第一个客人
关于车费的博弈
谢谢何妨
排队
行规(一)
行规(二)
的哥的自信
女人到底要去哪儿
过头话不能说
射绝劳务交换
车主的眼力
目视打车法
职业习惯
马霞的心事
邂逅快感
信任
好好读书
上客率
被误伤的自尊
的哥的性生活
拒载
聒噪的出租车
并客之惑
抢客之战
对讲机
神奇的哥(一)
冲奇的哥(二)
回扣
有智一定得年高
看谁反应快
我的足球娱乐
的姐的心事
瓮中之鳖
给执法官上法制课
古总轶事
最好的乘客
钥匙(一)
钥匙(二)
钥匙(三)
乘客和的哥,谁在选择谁
乘客和的哥,到底谁怕谁
熟悉的陌生人
陌生的熟人
好合好散
假币
的哥的职业病
的哥怎么撒尿
关于艰辛
得瑟大了掉毛
的哥的觉悟
二子粉
怎样开好出租车之战术要领
怎样开好出租车之战略思维
计价器
出租车?碰碰车?
该抬脚时就抬脚
超级替补
投诉客人
28其人
的姐20
美女
的哥与小姐
的哥与交警(上)
的哥与交警(下)
黄金岁月
出租车公司
车主
替班
写在后面
附录1:关于父母的话
附录2:网友逸事
……[看更多目录]
文摘我载过的客人当中,最客气的当属一位中年男士。当时的我,岂止“表情会变得相当柔和”,怎么说呢,说不好怕有歧义,就是很激动又很惶恐那种表情吧。
他在2路车始发站旁边上车,拉开车门,人还没完全坐进来,先飘来句“你好”,然后是“麻烦你,请载我到桃园街,谢谢”。请注意,这段话中,礼貌用语比起他要表述的内容,字数上就占了多数。你好,麻烦你,请,谢谢,一气呵成,这是我的哥生涯以来,遇到的为数不多的最为彬彬有礼也最令我窘迫的乘客!另一个是来自黑龙江的女子,在清华园上车到机场,也是一句“你好,请送我到机场,谢谢。”
其实骨子里,我怕遇到这样的人。那种习惯性的、不卑不亢的礼节,连同一种不经意间流露的气质和教养裹挟着的无形的压力,往往令我自惭形秽,这是心里话。打那以后,基本上我会争取在第一时间,对上车的乘客说出那两个字,“你好!”
我觉得,假如不追求完美的话,人与人之间,做到最起码的情感交流并非难事,很多情况下就是一句话。记得有一回,我载了个女乘客到北岗桥,她付过钱下去,绕过车子,急急忙忙地就要往对面冲,我顺口说了句,“别急,看着点儿车。”她听了,立在那里等,想了想回头跟我说,“你等等,我过去一下就回来。”结果她从马路对面的店铺里带过来一个男人,说去旅顺。那男人边上车边叽歪:“不是说坐小客去吗?打的去你叫我等在这里干什么!”
后来那女人跟我说,原先是打算坐小客去的,一来着急,二来看我为人不错,就改了主意。
顺便说明一下,“为人不错”是我翻译过来的,原话是当地俚语:易摩(音译)。要是形容比我为人更不错的人,可以叠用:易易摩摩。但是这种用法并不常见,原因我不说你也猜得到,嘿嘿!
大连人在接受服务的时候,鲜见先跟对方说“你好”的,这倒是白璧微瑕。就像马嫂并不要求我每天都对她重复那三个字一样,尽管我很爱她,也尽管很多人都认为那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可是我得说,下车的时候,大多数乘客都会说声“谢谢”,我想这一点跟大连这个城市随处可见的、公交车站排队候车的现象,完全可以在同一语境下做一番评价。
我曾经在辛寨子附近载过三个民工,路程不远,从美林园外围到砬子山附近的工棚。下车时,付钱的那个民工说,“谢谢你!”这使我感到意外,尽管民工打的不是什么稀罕事,可他们下车时对的哥说谢谢,我是第一回遇到。
看来这几个民工注定要再一次谢谢我了,因为他们下车以后,把一个纸袋忘在车上,等我发现时,已经在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