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普眼中的世界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外国小说,美洲,美国,
品牌: 约翰•欧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3375376/9787563375370
·条形码:978756337537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盖普眼中的世界》的主轴是一个叫盖普的男人,他有个出身豪门望族的名人母亲珍妮。珍妮是未婚妈妈,她说:“我要一份工作,也要一个人住,我想要一个小孩,可是我不想为此跟人分享我的身体或人生。”于是她一手扶养盖普长大,并花了许多精神扩展盖普的视野,甚至花钱让他和妓女一起过夜……在欧文的生花妙笔下,盖普的世界虽是个想象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中的恐惧与快乐、愤怒与爱,复杂与纯真,以及在悲剧与喜剧之间轮转的故事,却照亮了真实的人生。
作者简介约翰•欧文,John Irving,当今欧美文坛最知名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被美国文坛泰斗冯内果喻为“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他的小说叫好又叫座,不仅赢得书评界的一致好评,而且赢得全世界范围内读者的礼赞。1999年,欧文以《苹果酒屋的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s)一片,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改编剧本奖。他的作品曾被翻译成20余种语言文字,欧洲各国都有他作品的译本,备受瞩目与肯定。他的代表作有《寡居的一年》、《盖普眼中的世界》、《苹果酒屋的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s)、《新罕布什尔旅馆》、《为欧文•米尼祈祷》等。
张定绮,台湾大学外文系硕士,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曾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中文版资深编辑,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笔译组召集人,目前任职《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译著屡获优秀译本奖。
编辑推荐《盖普眼中的世界》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欧文的成名作,一部丰富、睿智而幽默的作品。“好故事是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作者在本书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观,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1,此两种为著名小说家约翰•欧文最畅销的代表作,一出版即受到作家斯蒂芬•金、村上春树以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等的高度评价。
2.两书均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名导演名演员共同演绎完成(盖普一角由好莱坞著名影星罗宾•威廉姆斯担当)。上映以来好评如潮,票房大赚,足见其原作的魅力。
3.约翰•欧文在当今美国作家中声名显赫,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影响,作品以多种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其推崇备至,翻译了欧文的主要作品的日文版;台湾作家、学者张大春对欧文也礼敬有加,热情撰文推介其书。
4.约翰•欧文作品在内地也拥有超高人气。我社本次隆重推出其最畅销的两部代表作品的简体字版,精良而完整,对于约翰•欧文迷来说,绝对是巨大惊喜加超值享受。
专业书评1,就我个人的领会,欧文是位本质上非常单纯的作家。但由于太过单纯, 以致和这个不单纯的世界产生了龃龉,反倒令人觉得他的现代性更加明显。这种独特感真是不得了!如此的独特与激进,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
——村上春树
2、约翰•欧文的第四部小说令人百读不厌,情节错综复杂,并且是自我影射的。透过形式上的千折百回,这本小说也是研究女性运动时代的家庭生活,同时还是探讨现实如何被幻想所扭曲的论文。欧文先生说故事的才情是如此卓越不凡,以至于他能以耸人听闻且没有结局的通俗情节剧,忠实完整地重建我们的时代。
——纽约时报编辑年度选书编辑评论
3、一本出色的小说……作者对人生精微处的细腻观察与描写,尤其扣人心弦。
——纽约时报
4、约翰•欧文是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
——冯内果
5、至今尚在人世的作家当中,几乎没有一个比得上欧文。
——华盛顿邮报《书的世界》
6、约翰•欧文是美国最具想象力与热情的小说家……他拥有十倍于其他作家的想象力。
——丹佛邮报
7、一旦和纯粹而沉重的康拉德、浓烈而幽微的福克纳、锐利而絮叨的贝娄或佻达而炫奇的罗斯相较起来,欧文的小说总能在更多浪漫传奇式的悬疑和惊奇的交织之下让读者往复穿梭于倍胜于这些大师们所点染或镂刻的现实。
——张大春
目录
译序——虚构与记忆/张定绮
1慈济医院
2血红与靛青
3他的志愿
4毕业
5马可‧奥勒留在这城去世
6葛利尔帕泽寄宿舍
7色胆包天
8第二个孩子、第二本小说、第二次恋爱
9永远的丈夫
10巷里的狗,天上的孩子
11劳夫太太
12海伦的决定
13瓦特感冒了
14马可‧奥勒留眼中的世界
15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
16第一个刺客
17第一场女性主义的葬礼
18伏流蛙的习惯
19盖普身后事
……[看更多目录]
序言约翰•欧文历年来发表的评论与演讲中,始终坚持,好故事是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个说故事人,他只在意如何把故事讲好,引人人胜。他笔下的人物有时性格不近情理、言行乖张,但读者不会认为这种人不可能存在;他描绘的情节经常匪夷所思,但我们不会说这种事不可能发生。
欧文认同的宗师是十九世纪小说大家狄更斯,秉承报章连载小说的流畅灵动,在社会言情的框架上掌控读者的情绪。“作家的任务就是身历其境地设想每一件事,使虚构也能如个人记忆般栩栩如生。”再加上生命的反省与圆融,欧文就确定了他文学家的地位。而且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欧文的文字别具一种诡异的幽默感,能够把悲哀至极的场面,写得滑稽突梯,让读者笑中带泪,甚至哭笑不得,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文学形式而言,《盖普眼中的世界》前后呼应密切、四平八稳。书中至少呈现了三种不同的世界:马可•奥勒留眼中的世界、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以及盖普眼中的世界。奥勒留是古罗马皇帝,也是后世景仰的哲学家,电影《神鬼战士》里那位知人善任却看不破人心险恶,被阴狠毒辣的儿子杀死篡位的皇帝就是他。他眼中看到一个悲观、消极、凡人无力改变的世界:“人生在世,一生不过一瞬,生命变幻不居,感官犹如微弱星火,肉体无非蛆虫饵食,灵魂乃不安的漩涡,命运一片黑暗,名誉难以捉摸。到头来,有形肉体似水循环复始,灵魂尽成梦幻泡影。”这段话被盖普多次引用,书中托盖普名义创作的短篇小说《葛利尔帕泽奇宿舍》,就是这种世界观的阐释。
《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是另一篇书中书,也算在盖普名下,书里第一章全文照录,内容充满狂乱、暴力、愚昧、猜疑、疏离、无助。无论如何防范,悲剧总在最近的阴影里窥伺下手的机会,所有的人到头来都是命运的输家。不论如何强壮、机警、美丽、富有,都改变不了“一片黑暗”的命运;爱欲情仇“尽成梦幻泡影”,看不到妥协或救赎。它是盖普处于人生最低潮时期完成的作品。
“在盖普眼中的世界里,我们都患了末期绝症。”这是全书最后一句话,仿佛是盖棺论定。但《盖普眼中的世界》发展到最后一章《盖普身后事》,消极的色彩已淡化,大部分谈的都是盖普理想中的世界——虽然他自己无缘生活在其中(根据书中提供的数字,盖普出生于一九四三年底,死时三十三岁,他的命案大约发生于一九七七年初,《盖普眼中的世界》首次出版于一九七八年,却谈到他死后二三十年间发生在所有钟爱的人身上的事,这些事只能解释成作家盖普的临终之梦)。这一章的节奏明显地比较舒缓、祥和,对人生中无可回避的各种失望与伤害,采取比较宽容的立场;角色学会放下愤怒、自残,用比较豁达的态度迎接超乎个人意志力控制的阴错阳差和欲念拖磨,不再挣扎得遍体鳞伤。欧文在故事的大架构上,以精纯的文字,细腻真实地铺陈生命中的成长与学习,读完有股破茧重生的畅快。
盖普的故事非但没有在盖普死的时候就结束,甚至正值《盖普跟中的世界》出版的二十周年,欧文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寡居的一年》中,假角色之口提出他的创作观,书中一位成名作家在新书发表会上宣称:“我的小说不讲观念——我没有观念要表达。我从角色开始写……一本小说不企图解释任何事,就只是一个故事。”他这样的强调,令人格外觉得有趣,因为《寡居的一年》在很多方面都可视为《盖普眼中的世界》的翻案。两书的主要角色同样几乎全都是作家与编辑、拈花惹草的父亲和一群苦闷的弃妇、父母为了弥补在车祸中失去的儿子而生育的女儿、年长妇人与年轻男孩通奸、根据欧洲嫖妓经验写的书、追踪与保护涉嫌谋杀的女子的警察、强暴受害人壮烈的复仇行动,甚至对“听不见的声音”、“不想出声的声音”背后隐含的危机感夸大的阐释……重复出现的元素不胜枚举,使人无法相信这仅是巧合。但这两本书却又真的是讲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这么一来,欧文这番声明就有了自相矛盾的双重意义:一方面,两本书都真的只是为说故事而说故事;另一方面,却又是强调故事性比什么都重要的佐证。其实欧文在《盖普眼中的世界》第十章里,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他给孩子讲床边故事,一个故事可以有无数个版本,只要听众提出质疑,讲故事的人就随时修改:“盖普玩这种把戏从来也不厌倦,但海伦早就觉得烦。他总是等她问:哪个部分?哪部分是真的,哪部分是编的?然后他会告诉她无关紧要;她应该告诉他,哪部分她不相信,然后他就去修改那个部分。她相信的部分都是真的;她不相信的部分都得改。如果她全部都相信,那就全都是真的。他是个棘手的说故事人。如果真相适合故事,他会毫不尴尬全盘讲出来;但如果真相妨碍故事的发展,他也会毫不犹豫把它改掉。”
对欧文(以及盖普)而言,“真实”决定于听到的人是否相信。我们生活在今天八卦、假消息充斥的世界里,天天有《罗生门》上演,早已见怪不怪。欧文高明的是:对他而言,“变动不居”不仅是人生的真相,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玩具和阅读乐趣的来源。
文摘1 慈济医院
一九四二年,盖普的母亲珍妮•费尔兹,在波士顿的电影院里,因杀伤一名军人而遭逮捕。当时日本刚轰炸过珍珠港,社会大众对军人特别包容,而且忽然问,所有人都变成了军人,但珍妮仍坚持对所有男人(尤其是军人)的劣行绝不宽假。她在电影院里接连换了三次位子,但每换一次,那个军人却反而凑得更近,最后她被迫紧贴在散发阵阵霉味的墙角,正放映新闻短片的银幕,也大半被柱子遮住,这么一来,她打定主意,绝不再起身换位了。但那名军人却再一次挪过来,凑坐在她身旁。
那年珍妮二十二岁。她进大学没多久就办了退学,转入护校。她很喜欢护士工作,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她是个运动健将型的年轻女郎,脸蛋总是红扑扑的;头发又黑又亮。母亲总看不顺眼她走路大摇大摆,手臂甩得高高的,像个男人婆;她的臀部瘦削结实,背影也像男孩。珍妮觉得自己的乳房太大;过于醒目的双峰,常使她觉得自己活像一个“容易到手的烂货”。
她才不是那种人。事实上,她之所以决定从大学退学,就是因为发现父母送她上韦斯利,主要目的无非是让她找个好家世的男人交往、结婚。韦斯利是她两个哥哥推荐的,他们向父母保证,韦斯利的女孩很受看重,在婚姻市场上行情看俏。珍妮觉得她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消磨时间的高级手段,好像一头母牛,一辈子就等着插人工授精管。
号称她主修的是英国文学,但在她看来,班上同学唯一想学的就是套牢男人的手腕,她弃文学改习护理,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她认为护理知识可以马上派上用场,而且学护理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动机(后来她在那本著名的自传里,批评护士爱对医生卖弄风骚的时候,她已经不做护士了)。
她喜欢护士制服的简单不花哨;上衣可以掩饰她高耸的胸部;舒适的鞋子颇能配合她明快的步伐。值夜班时,她还可以读点书。她一点也不怀念那些大学男生,你要是不听他们摆布,他们就闹情绪,摆哭丧脸给你看,要是听呢,他们就践上了天,不把你放在眼里。她在医院里碰到的男人以军人和上班族居多,这些人表达他们的企图比较坦率、不做作;你要是肯给他们一点甜头,他们再看到你时,多少还有点感激的意思。但忽然之间,所有的人都从军去了——通通变成那副大学男生自以为是的德行——珍妮就再也不跟男人打交道了。
“我妈妈,”盖普写道,“是匹独行狼。”
费尔兹家族靠卖皮鞋起家,不过费尔兹太太娘家是波士顿望族,姓威克斯,嫁过来时也带了点钱。费尔兹家族经营鞋业有成,多年前就不住在鞋厂里了,他们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