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文化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信息与传播理论,传播理论,
品牌: 庄晓东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8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010071403/9787010071404
·条形码:978701007140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也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全面、科学阐述传播与文化之关系、原理、规律和发展的理论教材。
全书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传媒形态的嬗变、传播基因的路径、传播之于社会文化建构的功能、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并对文化传播的要素、过程、模式、机制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对社会批判理论、文化研究理论和新传媒技术理论作出系统的梳理和阐述。同时围绕我国传播与文化领域的核心问题,如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经济与政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挑战等,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有效地建构起一个深刻理解传播与文化的理论通道。
本书既可用作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用作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以及其他新闻传播爱好者的理论读物。
目录
前言
导论:传播的文化与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传播与文化
第二节 传播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渊源
第三节传播与文化研究的时代要求
第一篇 传播的文化
第一章传播的文化历史景观
第一节传播媒介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文化形态的历时嬗变
第三节 数字时代的文化表现
第二章传播的文化基因分析
第一节 符号与意义
第二节 符号意义的生产与消费
第三节 文化传播的话语分析与阐释
第三章传播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
第一节 文化传播的人类学视野
第二节 文化传播与社会整合
第三节 文化传播与社会反思
第四节 文化传播与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现代传媒与大众文化
第一节理解大众文化
第二节 现代传媒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现代传媒
第二篇 文化的传播
第五章文化传播的过程理论
第一节 传统与新媒介生态
第二节 受众的本位与分化
第三节媒介与技术
第四节符号与传播
第五节 效果的危机
第六章文化传播的社会图景理论
第一节议程设置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
第三节培养理论
第四节 知沟理论
第七章文化传播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
第四节 传播的政治经济学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
第八章文化研究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第一节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
第二节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
第三节 约翰•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
第四节 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第九章网络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第一节 数字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
第二节Web1.0到Web2.0:长尾理论的提出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四节 网络传播的社会学思考
第三篇 传播与文化的中国语境
第十章传播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 文化产业概述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特征
第三节 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十一章民族文化原传介质与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文化传播原理
第二节 文化的原始传播符号
第三节 民族文化原传介质
第十二章文化政策与公共传播
第一节 文化传播的政策制度
第二节 文化改革与改革文化
第三节 和谐社会与公共文化建设
第十三章跨文化传播与现实关切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境况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称”性
第三节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例外”与反弹
参考文献
致谢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篇传播的文化
第一章传播的文化历史景观
第一节传播媒介的历史进程
查尔斯•H.库利把传播定义为“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以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因此,在库利看来,传播媒介不仅包括人的表情、姿态、语言、文字、印刷品、电报、电话,还包括铁路等一切人类用以克服时空障碍的新发明。在马歇尔•麦克卢汉那里,媒介被泛化为一切人们感官延伸的形式,不仅包括语言、报纸、广播电视,还包括服装、住宅、汽车等。
克服空间和时间壁垒之所以必要,首先是为了使人类在应对面前可能潜伏的种种危险时做到心中有数,之后为人类一起探讨和验证共同对付这些危险的方法提供技术上的可能。
因此,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在设法改进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同时设法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清晰度,并使传播的方法多样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这种努力造就了种种现代人或陌生或熟悉的媒介,从壁画、烽火、驿站,到报纸、广播、影视、网络。
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媒介变迁的历史,是人类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界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不断发明和更新传播手段、技术,从而不断打破传播的时空界限、扩大信息传播规模的历史。
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播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前后相继,亦是相互重合的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从语言产生到文字发明这一漫长时期,人类传播活动主要依靠口头语言进行;从文字发明到印刷问世,书写成为口耳相传之外的另一条重要传播渠道;从印刷问世到广播兴起,印刷媒介日益显露其传播优势,成为主导的传播媒介;而以广播问世为标志,电子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在20世纪异军突起,与传统媒介一起共同勾勒了现代世界的媒介图景。
一、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阶段开始于语言的产生。从语言产生到文字发明的漫长时段,人类的主要媒介,或说唯一媒介就是语言。虽然人们对语言何时产生莫衷一是,但公认的一点是,语言传播与社会的产生、人类的形成是同步的。
人类社会的生存离不开个体之间的有效合作,而为了实现个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人类必须交流信息、感情和经验,从而相互了解。类人猿可以依靠原始而古老的传播方式,如表情、动作等来进行信息交流,但这种传播方式所能传达的信息有限,不足以组织复杂的社会生活。出于更有效地进行传播、更便利地组织生产生活的需要,语言被发明出来,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