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政治,政治理论,国家理论,国家行政管理,
品牌: 陈振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46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9787300051093
·条形码:978730005109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公共管理学以公共部门的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其前身是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支配了20世纪公共部门研究的大部分时光(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一直是公共部门研究的主导范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是一种与西方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管理理论以及实践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公共部门改革或政府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重塑政府”或“企业化政府”运动)。这场改革不仅改变了西方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模式,而且也改变了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形态以及知识体系。用《公共管理与行政》(中译本译为《公共管理导论》)一书的作者欧文·E·休斯的话来说:“新公共管理的采纳意味着公共部门的研究领域中新范式的出现。”较之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今天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无论是学科基础、研究视野、理论主题,还是学科框架、知识体系、学科分支以及理论成就都已今非昔比、大异其趣了。
目录
第1章 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1 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1.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
1.1.2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1.1.3 公共物品概念
1.2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1.2.1 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1.2.2 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
1.2.3 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
1.3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1.3.1 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
1.3.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3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3.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4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
1.4.1 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
1.4.2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
第2章 公共组织理论
2.1 公共组织概述
2.1.1 公共组织的定义
2.1.2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2.1.3 公共组织的类型
2.2 公共组织的结构
2.2.1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2.2.2 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
2.2.3 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2.2.4 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
2.3 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
2.3.1 组织权力及其运作
2.3.2 组织冲突与协调
2.3.3 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2.4 公共组织环境
2.4.1 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2.4.2 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2.4.3 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第3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3.1 治理理论
3.1.1 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
3.1.2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
3.1.3 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
3.1.4 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
3.2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
3.2.1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
3.2.2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3.2.3 治理的新模式
3.2.4 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
3.3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3.3.1 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3.3.2 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
3.3.3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
第4章 政府间关系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1.1 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4.1.2 国内外政府问关系研究的进展
4.1.3 政府问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
4.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2.1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4.2.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
4.2.3 西方政府问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
4.3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4.3.1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
4.3.2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网络模式的端倪
4.3.3 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第5章 政府作用
5.1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5.1.1 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争论
5.1.2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
5.1.3 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
5.2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作用
5.2.1 "强政府"或"弱政府
5.2.2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前提条件
5.2.3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
5.3 政府失败论
5.3.1 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
5.3.2 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
5.3.3 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
5.3.4 政府失败论的启示
第6章 公共政策
6.1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
6.1.1 政策科学的形成
6.1.2 政策科学的演变
6.1.3 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
6.1.4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6.2 公共政策的内容
6.2.1 共政策的性质及功能
6.2.2 公共政策的种类
6.2.3 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6.3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
6.3.1 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6.3.2 公共政策主体
6.3.3 公共政策过程
6.3.4 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
第7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7.1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
7.1.1 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
7.1.2 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
7.1.3 绩效评估的类型
7.1.4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7.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
7.2.1 估的目标
7.2.2 绩效评估的途径
7.2.3 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
7.2.4 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
7.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
7.3.1 绩效评估的程序
7.3.2 绩效评估的模式、方法和技术
7.4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和发展
7.4.1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
7.4.2 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
7.4.3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事业的发展
第8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8.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
8.1.1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8.1.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新潮
8.1.3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
8.2 国家公务员制度
8.2.1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8.2.2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8.2.3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8.2.4 转轨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8.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
8.3.1 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8.3.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8.3.3 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
第9章 公共财政管理
9.1 公共财政管理概述
9.1.1 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
9.1.2 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9.1.3 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
9.2 公共预算管理
9.2.1 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
9.2.2 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
9.2.3 公共预算的过程
9.3 公共收入管理
9.3.1 税收管理
9.3.2 政府收费管理
9.3.3 公偾管理
9.4 公共支出管理
9.4.1 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9.4.2 购买性支出管理
9.4.3 转移性支出管理
9.5 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9.5.1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
9.5.2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9.5.3 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第10章 第三部门管理
10.1 第三部门及其管理研究的兴起
10.1.1 相关概念辨析
10.1.2 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
10.1.3 第三部门研究的主题
10.1.4 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
10.2 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
10.2.1 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
10.2.2 西方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
10.2.3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
10.2.4 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
10.3 轨迹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
10.3.1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
10.3.2 我国第三部门的功能
10.3.3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0.3.4 推进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思考
第11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11.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
11.1.1 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演进
11.1.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
11.1.3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历程
11.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流派与理论框架
11.2.1 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
11.2.2 对十大流派的综合分析
11.2.3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
11.3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评价与借鉴
11.3.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成就
11.3.2 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的批评
11.3.3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启示
第12章公共管理伦理
12.1 公共管理伦理概述
12.1.1 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
12.1.2 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
12.1.3 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
12.2 公共责任
12.2.1 公共责任的本质与特征
12.2.2 公共责任与公共管理伦理
12.3 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12.3.1 建构负责任行为的要素
12.3.2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12.3.3 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与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法律硕士学位(JM)并驾齐驱,成为文科职业(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
公共管理学以公共部门的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其前身是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支配了20世纪公共部门研究的大部分时光(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一直是公共部门研究的主导范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是一种与西方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管理理论以及实践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公共部门改革或政府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重塑政府”或“企业化政府”运动)。这场改革不仅改变了西方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模式,而且也改变了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形态以及知识体系。用《公共管理与行政》(中译本译为《公共管理导论》)一书的作者欧文·E·休斯的话来说:“新公共管理的采纳意味着公共部门的研究领域中新范式的出现。”较之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今天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无论是学科基础、研究视野、理论主题,还是学科框架、知识体系、学科分支以及理论成就都已今非昔比、大异其趣了。
文摘第2章 公共组织理论
2.1 公共组织概述
人的一生要面对或参加各种各样的组织,如政府、法院、党派、工会、银行、工厂、商场、医院、学校、家庭等等,但这些组织并不都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在其内涵、目标、范围和功能上与私人组织存在着差别。本节将着重讨论公共组织的定义、构成要素和类型。
2.1.1 公共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通过对各种组织的研究,人们发现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共性:(1)组织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定行为关系的集合;(2)组织有着某种特定的目标;(3)组织有一定的结构和行为方式;(4)组织有其内在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并非自发形成,而是有意养成的,最终系统化为组织文化;(5)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有机发展。
根据上述特征,我们将组织定义为: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在组织的若干特征中,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尤其是组织目标,往往被许多学者作为对组织进行系统研究的逻辑起点。
现实社会中,有一些组织以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有一些组织以服务于公共利益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人们通常称前者为私人组织,后者为公共组织。从作用的范围来看,私人组织与公共组织间似乎不存在清晰的界限,特别是当私人组织行为具有很强的外溢性的时候更是如此。并且,有的时候即使是私人企业也会做出一些非营利性举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所有的组织都是公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