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方法(第2版)(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综合,
品牌: 风笑天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43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300037134
·条形码:9787300037134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社会学研究方法》(第2版)(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既兼顾到实际研究的逻辑程序,又兼顾到定量及定性研究方式和各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及技术。作者还结合自己十几年学习、实践及教学的经验,介绍了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科学规范,内容取舍得当,语言简明 ,适合高等学校的教学需要,同时也适合实际研究部门的人员自学及参考。
作者简介风笑天,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社会学会会员,北美华人社会学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研究方法、中国独生子女问题、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青年社会学。承担的课题主要有:“中国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美国福特基金重点项目)、“电视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国务院三峡移民局重点项目)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等。
编辑推荐《社会学研究方法》(第2版)(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结合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社会学研究方法教学的实际,对社会学经验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进行了通俗简明的介绍。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
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第二节 方法体系
一、方法论
二、研究方式
三、具体方法和技术
四、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一、方法论背景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第四节 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二、研究过程示例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 理论及其层次
一、理论的概念
二、理论的层次
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第二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一、概念
二、变量
三、命题与假设
第三节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一、“科学环”:研究的逻辑
二、两种推理方式
三、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四、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第四节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一、理论建构的过程
二、理论检验的过程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的概念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
三、一个实例
第二节 选题的标准
一、重要性
二、创造性
三、可行性
四、合适性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一、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
二、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第四节 文献回顾
一、文献回顾及其意义
二、文献回顾的方法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一、探索性研究
二、描述性研究
三、解释性研究
第二节 研究性质
一、理论性研究
二、应用性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式
一、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二、研究方式的选择
第四节 分析单位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二、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第五节 时间维度
一、横向研究
二、纵向研究
第六节 具体方案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一、什么是测量
二、测量的四个要素
三、社会现象的测量
四、测量层次
第二节 指数与量表
一、指数和量表的概念
二、李克特量表
三、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四、语义差异量表
第三节 概念的操作化
一、概念、变量与指标
二、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三、操作化的方法
四、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五、操作化的几个例子
第四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一、信度
二、效度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第六章 抽样
第一节 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一、抽样的概念
二、抽样的作用
三、抽样的类型
第二节 非概率抽样方法
一、偶遇抽样
二、判断抽样
三、定额抽样
四、雪球抽样
第三节 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一、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
二、抽样分布
三、抽样的一般程序
四、抽样设计的原则
第四节 概率抽样方法
一、简单随机抽样
二、系统抽样
三、分层抽样
四、整群抽样
五、多段抽样
第五节 户内抽样与PPS抽样
一、户内抽样的方法
二、PPS抽样
第六节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一、样本规模
二、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
三、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第七章 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及其发展
一、调查研究的概念
二、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
三、调查研究的题材
四、调查研究发展简介
五、调查研究的优缺点
第二节 问卷设计
一、问卷的结构
二、问卷设计的原则
三、问卷设计的步骤
四、题型及答案的设计
五、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六、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自填问卷法的特点
二、个别发送法
三、邮寄填答法
四、集中填答法
五、当面访问法
六、电话访问法
第四节 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一、调查员的挑选
二、培训调查员的方法
三、联系被调查者
四、调查的质量监控与补充调查
第八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一、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二、实验的逻辑
第二节 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一、实验研究的程序
二、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
三、对自变量的操纵
四、实验的分类
第三节 基本实验设计
一、经典实验设计
二、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
第四节 实地实验
一、从传统人到现代人
二、群体间的冲突
第五节 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一、重大事件的影响
二、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
三、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四、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五、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
第九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文献与文献研究
一、文献的类型
二、文献研究及其类型
第二节 内容分析
一、内容分析的概念
二、内容分析的例子
三、内容分析的程序
第三节 二次分析
一、二次分析的含义
二、二次分析的步骤
三、二次分析的优缺点
第四节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一、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概念
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例子
三、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
四、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效度和信度
第五节 文献研究的特点
一、文献研究的优点
二、文献研究的缺点
第十章 实地研究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类型
一、实地研究的概念
二、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
三、实地研究的例子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过程
一、选择研究背景
二、获准进入
三、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四、实地研究中的记录
第三节 观察法
一、观察的概念及其类型
二、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角色
三、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四、参与观察法的应用
第四节 无结构访谈法
一、无结构访谈的含义及分类
二、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
三、访谈控制的方法
四、集体访谈
第五节 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一、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二、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缺点
第十一章 定量资料分析
第一节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一、资料的审核
二、资料的编码
三、数据录入
四、数据清理
第二节 单变量统计分析
一、单变量描述统计
二、单变量推论统计
第三节 双变量统计分析
一、交互分类与〖WTBX〗χ〖WTBZ〗检验
二、不同层次变量的相关测量与检验
三、回归分析
第四节 多变量统计分析
一、阐释模式
二、复相关分析
三、多元回归分析
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分析
第一节 定性资料及其形式
一、定性资料及分析的概念
二、定性资料的特点
三、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
四、定性资料分析的目标
第二节 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一、概括性的问题
二、测量与比较的问题
三、推断因果联系的问题
四、实地证据的总结和表达问题
第三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一、整理笔记与建立档案
二、定性资料的编码
三、形成概念
四、撰写分析型备忘录
第四节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一、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
二、几种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步骤
一、研究报告及其类型
二、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三、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
四、研究报告的“沙漏”形式
第二节 导言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二、文献评论
三、介绍自己的研究
第三节 方法
一、有关研究方式、研究设计的介绍
二、有关研究对象的介绍
三、有关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
四、有关资料分析方法的介绍
五、对研究的质量及局限性的说明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一、小结和摘要
二、参考文献
三、附录
第七节 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一、行文要则
二、引用与注释
第八节 定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附录一 随机数表
附录二 调查问卷示例
附录三 研究报告示例
附录四 实地研究方法示例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2001年初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学界以及相关社会科学学科同行的好评,并被国内多所重点大学选作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指定教材和研究生考试用书。4年中7次印刷。印数达到3.6万多册。所有这些对笔者多年在研究方法领域的努力探索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回报。
4年中,许多热心的读者,特别是采用本书作教材的教师和学习本书的学生,给笔者来信或电子邮件,他们在肯定本书的同时,也指出了书中所存在的各种错误和不足,并提出他们的修改建议。借本书修订再版的机会,我向广大的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次修订在保持原书基本结构和写作风格的同时,对各章都作了认真的修订。其中较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六章“抽样”一章中,作者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实用性内容。一是对大规模调查中常用的PPS抽样方法进行了较大的改写,力图将PPS抽样的基本原理介绍得更清楚,更明白;二是在“户内抽样”一节中,增加了调查实践中常用的生日抽人法;三是在“样本规模”一节中,加进了笔者自己从实践经验中总结的样本规模类型;四是调整了“非概率抽样方法”一节的位置,将其放到靠后一些的地方,以突出概率抽样的方法介绍。
文摘二、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所谓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就是要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比如,将抽象概念“同情心”转化为“主动帮助盲人过街”、“主动给讨饭者钱物”、“主动向灾区捐款”,就是操作化的一个例子。而“将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的成绩按3、2、1的权重分别加权,然后相加并计算出平均值”,则是对抽象概念“智力水平”进行操作化的一个例子。
操作化在社会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存在于研究者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意识,研究者用以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各种基本变量,都只有经过了合适的操作化之后,才会在普通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中显现出来。从另一方面看,操作化也是具有定量取向的社会研究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在解释性研究中,若要对任何有关社会现实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操作化往往是不可回避的前提。这即是说,只有通过操作化的过程,将思辨色彩很浓的理论概念转变成、“翻译成”经验世界中那些人人可见的具体事实,假设检验才成为可能。
因此,可以说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从理论思维的天空,到经验研究的大地,有着相当的距离。而这种操作化过程,就是沟通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它为我们在社会研究中实际地测量抽象概念提供了关键的手段。例如,前面提到的“同情心”的概念。什么是“同情心”呢?虽然我们确实常常谈到它,也能体会到它。但是,这个东西在现实中却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既不知道它的形状、大小、颜色,也没有摸到过它。但是,当我们将它操作化为“主动帮助盲人过街”、“主动给讨饭者钱物”、“主动为灾区捐款”时,我们就会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它,并测量它了。操作化的作用正是让那些通常只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抽象概念,最终在我们所熟悉、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现出原形”,让那些本来只能靠我们的思维去理解、去体验的东西,“变成”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后记本书2001年初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学界以及相关社会科学学科同行的好评,并被国内多所重点大学选作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指定教材和研究生考试用书。4年中7次印刷。印数达到3.6万多册。所有这些对笔者多年在研究方法领域的努力探索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回报。
4年中,许多热心的读者,特别是采用本书作教材的教师和学习本书的学生,给笔者来信或电子邮件,他们在肯定本书的同时,也指出了书中所存在的各种错误和不足,并提出他们的修改建议。借本书修订再版的机会,我向广大的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次修订在保持原书基本结构和写作风格的同时,对各章都作了认真的修订。其中较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六章“抽样”一章中,作者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实用性内容。一是对大规模调查中常用的PPS抽样方法进行了较大的改写,力图将PPS抽样的基本原理介绍得更清楚,更明白;二是在“户内抽样”一节中,增加了调查实践中常用的生日抽人法;三是在“样本规模”一节中,加进了笔者自己从实践经验中总结的样本规模类型;四是调整了“非概率抽样方法”一节的位置,将其放到靠后一些的地方,以突出概率抽样的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