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博雅文库品赏文学之魅—苏轼1081年(少年博雅文库)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中国,苏轼,
品牌: 涂育珍
基本信息·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页码:17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2475964
·条形码:978753247596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少年
·丛书名:少年博雅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苏轼因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名垂青史,而他的政治生涯却始终与毁谤、猜疑、报复、迫害等词语纠缠在一起。
1081年,他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从这一年起,苏轼全面转向了自我的 内心世界,转向了更真诚、更单纯、更富人情味的生活,转向了大自然。
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始终以巨大的勇气追求自由和快乐。他保持了率真,领晤了活泼、丰盈的人生,并且用文字、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编辑推荐大师语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史学家一样睿智,像文学家一样才华横溢……
目录
引言此心安处是吾乡
第一章宦游直送江入海
一、眉山苏氏
二、荷尖才露
第二章高处不胜寒
一、凤翔签判
二、熙宁变法
第三章湖山信是东南美
一、能判杭州
二、宦途漂泊
第四章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乌台诗案
二、谪居黄州
三、悠游赤壁
第五章使君能得几回来
一、返京复出
二、地方善政
第六章九死南荒吾不恨
一、仕途艰险
二、海南岁月
尾声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宧游直送江入海
一眉山苏氏
北宋的疆域并不广阔。它的西南边陲,有一个叫做眉山的地方,治所被称为眉州。
眉山的东北是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的川西平原,自古以来就号称天府之国。眉山之西,则有巍巍峨嵋、幽幽青城,层峦叠嶂,逶迤绵延,是历来的题咏胜地。浩浩荡荡的岷江水,由北至南,穿过州境,经过嘉州(现在的四川乐山),在宜宾汇入滚滚长江。
唐代一位很有名的文人苏味道因为被贬官到了眉州,他的后代许是爱上了这片青山绿水,就在此定居下来,又经过了两百多年,这个家族里文学鼎盛,出现了苏洵、苏轼、苏辙这样杰出的父子两代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洵成名较晚。他虽然很聪明,可是不喜欢应付科举考试的学习内容,比如句读声律之学等等,所以后来参加了两次科考都落榜了。落榜以后,苏洵有些沮丧,更加放纵自己,整日里和朋友游玩,直到二十七岁时才醒悟过来,发愤读书,虽然接下来进京考试还是不中,但他的才情却慢慢地显露了出来。庆历五年,苏洵赴京城科考不顺利,“今往不捷,后何以归”?他不太好意思回家,索性就此滞留在外,漂泊各地达三年之久。
等他终于回到家,其子苏轼已经十二岁,苏辙也有十岁了。
在母亲程夫人的悉心养育下,苏轼从小表现出好读书的天性,七岁的时候就进入乡学。乡村学校设在一座道观里,老师居然是一位道士,有一百多位小朋友一起读书,学习生活简单而有趣。有时候,苏轼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牛儿缓慢地在草地上漫步觅食,骑在牛背上,感觉像坐在小船儿里,轻轻摇晃,十分惬意。
有一天,程夫人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候的名士,他死得虽然很惨,但很有价值.是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宦官专权被杀头的。范滂临死前拜别母亲,范母慷慨地鼓励他说,有了正直的名声,死亡就不算什么。
幼小的苏轼显然有些震撼,表现出对死亡最初的疑惑和思考,他问母亲:“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看着早慧的儿子,程夫人心里涌起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宠爱之情,她谨慎地考虑着措辞,说道:“你如果选择像范滂一样去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会坚决站在你的身边,和范滂的母亲一样。”
当苏洵满身风尘、满心疲惫地回到家里的时候,面对如此贤惠的妻子,如此聪敏俊秀的孩儿,心中感愧万分。从此,这位父亲振奋精神,重整门庭,专心在家教导孩子们读书。
苏家宅院并不大,几间房舍,一个园子。房舍前种了几竿修竹,风过时,枝叶婆娑,发出好听的沙沙声。园子里还有高大的梧桐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