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历史社会学(社会与历史译丛)

分類: 图书,历史,史学理论,综合,
品牌: 阿尔帕德·绍科尔采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41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208080208/9787208080201
·条形码:978720808020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与历史译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反思性历史社会学》在社会理论和历史社会学的交叉点上开辟了一块新的理论领域。作者认为,将埃利亚斯、沃格林、博克瑙和芒福德这些思想家的研究汇聚起来,再联系到韦伯与福柯的研究,就可以构筑起一块被称为“反思性历史社会学”的内在一致的领域。该领域在理解现代境遇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重构了埃利亚斯、沃格林、博克瑙和芒福德四人一生工作的主题与推动力;第二部分探索了上述四人以及福柯、韦伯在他们最负盛名的著作中包含的对现代性的“洞见”。作者认为,这些思想家对现代性的洞见和阐释可以归纳到同一个概念——“永久阈限性”,这也是本书作者对现代境遇作出的一个新诊断。
目录
致谢
主要书名缩写
导言
第一编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家
导言
第一章 诺贝特·埃利亚斯
第二章 弗朗兹·博克瑙
第三章 埃里克·沃格林
第四章 刘易斯·芒福德
第一编总结 同与异
第二编 现代怀的眼光
导言
第五章 新教精神(韦伯)
第六章 宫廷社会(埃利亚斯)
第七章 机械的世界观(博克瑙)
第八章 诺斯替反潮(沃格林)
第九章 新型巨权机器(芒福德)
第十章 规训社会(福柯)
第二编总结 作为永久阈限性的现代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如果说埃利亚斯的童年也存在任何威胁的话,那么唯一的威胁便是定期侵扰他的疾病,而这又仅仅进一步增加了他得到的母爱。他的孱弱产生了重要的后果——父母因此认为他不适合正规的学校学习,转而为他聘用了私人教师。正是自此而开始的自修,使得埃利亚斯在年纪很小时就独自阅读和浏览了大量的书籍。毋庸置疑,也正是通过这些阅读,他不久便意识到他所居住的城镇以及家庭世界竟如此令人窒息,如此低于他的知识水平,开始期望尽快地逃离出去。 机会终于来了,而且来得如此剧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象征着他的整个世界的大规模崩塌,“由家庭提供的彻底的安全感转向军队提供的彻底的不安感”。这一震动竟如此巨大,以至于在他的生平访谈中,埃利亚斯不断地返回到这件事上,并一再声称他仍旧不能理解,自己在当时究竟是如何有能力应对这一问题的。据他所言,他关于这些经历的绝大部分记忆似乎都被遗忘或阻隔了,而他对于历史变迁的情有独钟则势必源于这些经历。这是埃利亚斯难以唤起昔日记忆的第一个场景,但却远远不是最后一个。
后记经过一年多的合作,本书终于翻译完成了。要感谢的人有很多,但又恐挂一漏万,因此我们只能就能力所及向各位恩师和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李康老师在本书的翻译和校对过程中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若无李康老师的帮助,本书的翻译根本不可能完成。因此,在此要特别感谢李康老师。 本书是理论纵论式的学术著作,且多是层层深入、逐渐挖掘,不同于一般的平铺直叙式的理论介绍。因此,对于我们而言,难度可想而知。虽然译者都尽心尽力·但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严重的错误,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三人是以章节和人物来进行分工合作的。凌鹏负责沃格林两章以及福柯一章的翻译工作。纪莺莺负责韦伯一章和芒福德两章,以及各部分的引述和结论。哈光甜负责埃利亚斯两章和博克瑙两章。最后统稿的工作由凌鹏完成。李康老师花了大量心力和时间校对了全部书稿,仔细修改了每一个细小之处。我们常常感叹于李老师的认真,改过的稿子满篇红色的批注,竟不放过一个逗号或句号的斟酌。 书稿终于翻译完成了,我们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而我们三人也即将结束我们的本科学习而循着各自的路向继续前行。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帮助过我们的恩师和朋友,和我们这段永远难以忘怀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