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周恩来
分類: 图书,传记,领袖首脑,中国,
品牌: 胡长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页码:30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1999576/9787801999573
·条形码:978780199957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大智周恩来》讲述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最伟大的人物周恩来,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能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且应付裕如。他是斗士,又是调和者;是君子,又是大丈夫。鸽的和平与鹰的机警、水的柔情与火的炽烈,这些极为不同的双重品质潜藏在他的体内。
编辑推荐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周恩来一直处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地位。才干、品德和灵活自如的政治智慧使他成为人们心中的丰碑!在担任共和国总理的26年间,他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治国主张,其影响将会在中国长久地延续下去。
目录
序(胡长明)
人生篇
周恩来一生将中国传统儒士的温文尔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激越情怀集于一身,既是斗士,又是调和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既关注目标,又清醒实务。他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和恰如其分的温和迷住了任何一个见他的人,但同时他又是尖锐严厉甚至是冷酷无情的。日本学者梨本佑平在所著《周恩来》中,认为“鹰和鸽的极为不同的双重性格潜伏在他的体内”。
“鸽性”与“鹰性”的完美统一
既为真君子,又为大丈夫
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
无时无地而不有责任系诸身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良心安则人格立
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
攻恶毋太严。教善毋过高
实意做事,不尚高论
博学勤思,以才辅德
按东方人的习惯生活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自备炉锤,锻造人格
以忍求进,以屈求伸
兼听·虚怀·自我改造
了却生前事,超然返本真
外交篇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从事外交工作的基本方法,它为和平共处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求同”就是寻找与外交对象的共同点;“存异”就是撇开分歧,把不同的保留,不发展争论。由“求同存异”派生出来的办法还有求同立异、存异待同等等。
务实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个阵营,三种力量
民间先行,以民促官
不要乱攀“母子关系”
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求同存异,淡化分歧
外交无小事
另起炉灶,灵活建交
战略上联合,战术上批评
就势将赫鲁晓夫一军
和第三世界一道前进
针锋相对要看全局
讽刺与挖苦决不是外交
美国要脱身,我们不让它脱身
退避三舍
设身处地,理解为先
利用尼克松,带动日本人
租借卫星地面站
谈判篇
根据谈判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具体情况确定谈判技巧,是周恩来谈判艺术的重要体现。当己方处于优势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首先报价,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利用对方的弱点迫使其就范;而当处于劣势时,他则严守谈判“腹稿”,把精力集中在试探对方的真实意图。通过讨价还价和据理力争,尽可能争取更多的利益。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亮出己方的底牌。
硬于所当硬,让于所当让
占优先报价,处劣后摊牌
调整预案,打破僵局
利用矛盾,争取主动
以链条式让步求稳妥,以一次性让步显真诚
让步的艺术门
事实胜于雄辩
先治气,后治心
要互相承认,而不要互相敌视
政治篇(上)
周恩来精通政治斗争中“曲”与“直”的辩证法,在他看来,为着实现党在特定时期的基本方针,策略和方法具有极大的可变性、灵活性和丰富性,要有时直进,有时迂回;有时集中,有时分散;有时取攻势,有时取守势。还要讲求公开活动和秘密活动相互结合,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兼相利用。
离开军事政治便是空谈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
“左”倾并不比右倾好
以反面手段达到正面目的
错误要逢人就讲
抗日是前轮,民主是后轮
不做“无兵司令”。不做“空军司令”
没有四张王牌决不冒险赌博
有时直进,有时迂回
以多种策略对付蒋介石
不计前嫌,不忘旧功
爱才惜才,用人不疑
政治篇(下)
周恩来吸取苏联的教训,在1956年提出了他著名的政治公式:“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并强调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中共获取执政地位后,权力“相当集中相当大”,这种体制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存在权力进一步集中和官僚主义化的可能性,弄得不好就会忽视民主,脱离群众,而这是非常危险的。
筹组政府,智请黄炎培
阶级消灭,个人愉快
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
国家管理力量的源泉是人民
确保中庸是十分必要的
用系统论思维处理问题
事物的20%决定另外的80%
做旁观人不行,做对立的把你冲垮
千方百计保护干部
力促邓小平复出
军事篇
周恩来很懂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从而把策反视为从事军事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安插内线、思想感化、第三者传话等多种途径以求达到里应外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他看来,中国雇佣式军队的特点在于军官起很大的作用,所以那种“要兵不要官”的兵运策略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分兵游击,集中指导
退中求进,迂回取胜
声东击西,留头斩尾
瓮中捉鳖,鳖会咬手
抓住“生命线”不放松
围点打援,各个击破
钳制正面,主攻侧翼
出没无常,变化无穷
向东示形,向西突围
难得者时,易失者机
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们要搞尖端国防
经济篇
科学文化篇
宣传篇
党建篇
统战篇
地下工作篇
……[看更多目录]
序言“珠玉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我已想不起来了,但认为将其用在周恩来身上,则再贴切不过。在我眼中,周恩来是一位既富于深厚教养和学养,又有着广泛令德和善行的政治家。哲人已逝,岁月的烟尘非但没有淹没其巨大的身影,反倒让人对之怀想万端。在周恩来1 10周年诞辰之际,我愿将多年来研究他的一些心得,用随笔的形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权当一段不可忘却的纪念。一、家族莆景对周恩来的影响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在血统上与鲁迅先生为本家。其所属宝佑桥周氏(又称“老八房”)尊周庆为始祖。周庆为周氏迁绍始祖周茂之曾孙,字德芳,赠文林郎,曾任明朝山西道监察御史。殁后与妻合葬绍兴破塘殷家坞山麓。从周庆到周恩来共历18代。1939年3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以国民党军政部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借考察民情、宣传抗日的名义赴皖南视察新四军,顺便去了一次家乡绍兴。他在瞻仰祖屋时,亲笔在《老八房祭簿》上续写谱系,凡14条,共248字,有关他本人的一条如下:“恩来,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懋臣长子,出继簪臣公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其中的“五十房”便属于绍兴宝佑桥周氏的一个支房。
在历史上,绍兴乃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周恩来所属的宝佑桥周氏,仅在清代就出过两位进士、五位举人。在五位举人中,有四位是周恩来的堂伯父或堂叔父,即周和鼐、周嵩尧、周嘉琛和周嘉英。周氏家族的突出特点是有外出当师爷的传统,推崇一种“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精神,幕僚文化十分发达。元明以降,全国师爷大多出自绍兴,故有所谓“无绍不成衙”的说法。师爷虽然不算官,只是幕僚,却在中国行政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科举出身的官员,上到六部显秩,下到知府县令,多数人仅通晓诗书礼乐等一般知识,所以一旦接触实际政治,特别是碰到刑名、钱谷等专业知识便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为掌握专门知识的师爷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绍兴师爷子承父业,家学源远流长,世家子弟写公文信函简练得体,言谈举止不温不火,律令法规、戚例前案烂熟于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更兼熟悉政坛掌故、民间习俗,所以最能应付场面,为主官排扰解难。师爷还是联系官与吏的纽带,许多事情吏可瞒官,但不可瞒师爷,因而师爷又要善于做合事佬,随时注意疏通关节,由此可见师爷在古代行政中的作用。明代理学家陈几亭作文送他的朋友去绍兴当知县,文中说到,天下治乱在六部,而六部师爷全出自绍兴,师爷的父兄教化好了,他们就可以教化好师爷,从而做到天下大治。清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镜很受朝廷赏识,河南官场中人人都说他依赖一位名叫邬思道的绍兴师爷,以致雍正帝在批复田文镜的奏折时也随便问邬先生好,对邬师爷揣摩上意的功夫表示赞赏。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在清成丰年间跟随二哥周昂骏北上淮安,随馆学幕,并在此定居下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家庭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到了祖代,两家都搬到江苏淮阴、淮安当县官,因此结了姻亲。”淮安周家的绍兴气氛是很浓的,所以周恩来总是强调自己“原籍绍兴”。对师爷的思维方式、工作特点、生活习俗等,周恩来非常熟悉。1964年,他在一次家庭会议上说:“我们没有土地,为什么说是封建家庭呢?过去绍兴人靠什么为生?一靠土地,二靠当绍兴师爷。师爷很厉害的,给县官出主意的,现在叫‘秘书’。县官都用两个师爷,一个管收税,多数是沧州师爷(沧州师爷也是由绍兴迁到沧州定居的),一个管判案子,多数是绍兴师爷,都可以剥削人。”另据周恩来的秘书马列回忆,周恩来曾向他们介绍过师爷的工作方法:为主官准备材料齐而全,并提出几种处理方案,供主官选择。
家族传统犹如一个“文化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多少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文摘兼听·虚怀·自我改造
一个人在世上只是很小的一分子,其知识面和认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独师其心,不假外求,满足于一孔之见,无异是“井底之蛙”。只有打通与外界的联系,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反映,才能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听就要“兼听”而不要“偏听”,“兼听”指听取多数人和多方面的意见,“偏听,,则指听取少数人和某一方面的意见,前者得到的信息广泛而全面,而后者得到的信息狭隘又片面。如果将它们比作两个信息库的话,那么,通过比较完备的信息库加工处理出来的结论显然要比相对不完备的可靠得多。
周恩来很欣赏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名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因而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很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预见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吸收他人的长处,以补自身的不足。周恩来并非天生就足智多谋,他的智慧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和整合。有趣的是他不仅认为“兼听”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而且符合人的生理机制,比如人有两只眼睛,能看黑的,也能看白的;人有两个鼻孔,能闻香的,也能闻臭的;人有两只耳朵,自然能听正面的,也能听反面的。只听正面的不听反面的意见有悖人的生理机制。有些人只喜欢听阿谀迎合之词,而不听逆耳忠言,这在周恩来看来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听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有的人本来开始还有主意,因为东听一句西听一句,反倒把自己弄得惶惶无主,失掉了主张。周恩来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听多了之害,而是因为听者缺乏思考,缺乏“集中”的本领,也就是加工处理的本领。一个人在掌握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必须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辨别是非,做到既不因己见而废群言,也不因群疑而阻己见。周恩来指出,这种辨别是非的本领从青年时代起就应该培养。
周恩来建功立业,从实处著脚;讲修道德,则从虚处立基。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周恩来将之奉为圭臬,终身遵从不移。1916~,周恩来在给好友的一首诗中写道:“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作嫁怜农拙,急流让尔贤。”自视为拙,急流让贤,如果是对一个平庸之辈而言,算不得什么,但对周恩来这样才华横溢而又抱负远大的人来说,则体现出一种美好的人格道德价值。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现,周恩来在谈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时,总是把聚光灯的焦点对准毛泽东一人。他对任何宣传他个人的形式和内容都加以劝阻。江苏淮海县委多次提出,要在他过去住过的地方办一个纪念馆,他始终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