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传奇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综合,
品牌: 张志军
基本信息·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页码:36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9787801887702
·条形码:978780188770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弥勒佛传奇》一书,采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条是佛教经典记载的真正的弥勒菩萨成佛的经过和故事,另一条则记叙了弥勒佛在中国的化身——布袋和尚一生的行迹,两条线索交相辉映,既有知识性,叉有趣味性,同时增加了时空的深广感。
从作为背景的佛教知识和故事可以看得出来,《弥勒佛传奇》虽名为“传奇 ”,但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肃和审慎的。他在后记中也提到,自己阅读了不少相关佛教经典和资料。此外,从书中引用的禅宗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深厚的佛学素养。因此在佛教知识方面,作者可算得上是一位专业人士。他对佛法的理解是精湛而准确的。
作者以生花妙笔,将布袋和尚还原到历史背景当中,叙事风格亦庄亦谐,文采斑斓,理趣盎然,是一部很好的寓教于乐的佛教小说。我相信,这部传奇小说,会像《醉菩提——济颠和尚传奇》一样,将得到广大读者的喜好和传颂。
作者简介张志军,男,大跃进年代生人,插过队,务过农,做过工,当过兵;读过中文系。做过编辑,当过专业作家;写过一些文字,游历过一些山川,经营过一家影视公司。
人到中年,四顾茫然,邂逅相遇了她——禅!
禅悦滋润石笋生,慧日照临铁花开。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法名:明一。
编辑推荐佛以忍辱力,舍离于违诤,不求人过恶,到于忍彼岸,佛以精进力,得无上寂静,究竟常安乐,到于勤彼岸。
佛以禅定力.能灭诸嚣垢,为天人导师.到于定彼岸佛以智能力.善了知诸法.自性无所有,到于慧彼岸。
佛于菩提树,降伏诸魔军,具足最胜智.成就无上道导师无畏力.于波罗奈国,转清净法轮.摧破诸外道。
无上大智能,出过于世间。能放净光哦,善说诸法要如来清净色.智能及功德,超过诸世间.能到于彼岸。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随缘化生
第二章 逃婚出家
第三章 忍辱菩提
第四章 精进修行
第五章 本来面目
第六章 岳林庄主
第七章 灵隐佛光
第八章 智化木材
第九章 万里云游
第十章 布袋妙用
第十一章 游戏民间
第十二章 度化均佐
第十三章 回归兜率
尾声 神奇示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每当我们走进寺院,首先看到的,便是那个袒胸露腹、笑脸相迎的弥勒佛。
在中国老百姓中,弥勒与观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在佛教大菩萨之中,弥勒代表大慈--给人们以欢乐;观音象征大悲--可以救苦救难。所以,弥勒还有一个名称:慈氏菩萨。
弥勒为什么既是菩萨、又是佛呢?为什么所有的佛都无比庄严神圣、所有的菩萨亦极尽华美高贵,唯独弥勒“不修边幅”,活脱脱一个平常人的模样呢?
弥勒,与文殊、观音、地藏等其他大菩萨不同。他不是传说人物,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出身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亲迦波利是波罗柰国的宰相,他少年时期便跟随释迦牟尼出了家。然而,他作为佛的声闻弟子--出家比丘,却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证罗汉道--因为,他灵根宿植、累劫修行--甚至比释迦牟尼还早四十大劫,早已经是一位等觉菩萨了,所以,释迦牟尼授记他续自己之道统,绍自己之佛位,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之中,弥勒属于未来(三世佛:过去之佛燃灯、现在之佛释迦牟尼、未来之佛弥勒),代表着明天。
文摘不用明说.当家师心里也明白了方丈和尚的意思,他不由得愣在了当场。
尽管契此没有被赶出天华寺,但是,鬼晓得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与进香的渔家寡妇鬼混的事儿,还是在寺院内外传扬开了。
在天华寺,契此陷入了一个无形的大网之中,这个网,是用众僧鄙夷、厌恶、愤恨的目光编织而成的。试想,禅堂无欲之地,佛门清净之城,一个犯了淫戒的恶棍,如何能有好日子过?全寺四五百僧人.没有一个人正眼看他,他无论走到哪里,那里立刻就变得一片死寂--师兄弟们都避而远之。生怕沾染上污垢。就连过堂(吃饭)的时候,前后左右都没人肯挨着他。契此就像一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狗屎,臭气熏天,人人唯恐避之不及;他又像一个破草鞋.人人都可以平白无故地踢他几脚;他还像一只垃圾桶,每时每刻都可以将最肮脏的东西向他头上倒来……
活该,谁让你破戒呢!《四分律》卷五十九载:破戒有自害、为智者所诃斥、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等五种过失。所以,契此恰似过街老鼠,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白眼、反感与羞辱,好像他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罪孽的阴影,永远也无法摆脱。
契此背负着异常沉重的精神负荷。他本来焕发着青春光彩的脸上,笼罩着晦暗的阴云;他原本无忧无虑的神态,一去不复返;伴随他孑然身影的。只有哀伤与痛苦。他感到,自己那备受熬煎的心灵在无声地抽泣。但是,为了寺院的名声与那个女人的名节,也为了减少争端与是非,他一直强忍着,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开脱,更没有将实际情况向任何人讲出来。
一天傍晚,他照常巡视到客房所在的西跨院,在寺院里挂单暂住的优婆夷(女居士)们,看到他走来,如同小白兔见到大灰狼,赶紧躲人寮房之内.并且纷纷插上了门……
犹如一桶雪水从头顶浇了下来,契此不但全身冰透了,而且心里一阵阵抽搐,一种难以名状的苍凉,从心头渐渐升起,他鼻子发酸,两颗硕大的泪珠在眼角转了转,慢慢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