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李鸿章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综合,
品牌: 高阳
基本信息·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801309440
·条形码:978780130944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大浪淘沙李鸿章》为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作品集中的一本,描述的是中兴名臣李鸿章血腥发迹史。作者高阳先生最擅长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写清代的几乎篇篇精彩绝伦。
作者简介高阳(1926~1992),台湾已故著名作家。本名许晏骈,字雁冰,笔名郡望、吏鱼。曾在台湾空军服役,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高阳先生被称为“中国晟后一位旧式文人”。他学富才高,著书百种,嗜酒如命。曾自嘲:酒子书妻,即以酒为子,以书为妻。他还说:清末有“三屠”,张之洞用财如水,人称“屠财”;袁世凯好行杀戮,时称“屠民”;岑春煊性好劾人,称为“屠官”。对于清史独钟的他,称己为“屠纸”。
“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利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象,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这是文学评论家对一代文豪高阳先生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高阳先生著作丰富,多达90余部,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他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诩,人们以“有村镇处有
编辑推荐《大浪淘沙李鸿章》将李鸿章的真实事迹和历史风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他的是是非非以及围绕他而产生的许多历史故事连同他们所处的时代位置,均有颇为独特的描绘。对于晚清的历史,也有生动的叙说。
目录
代序:半壶酒一春秋/高阳其人其事其作
大浪淘沙李鸿章
01 曾国藩讨伐太平军
02 李鸿章献计救上海
03 刘不才险处重生
04 李鸿章赴上海
05 李鸿章上海立足
06 淮军杀阵
07 招降蔡元吉
08 蔡元吉归降
09 李小毛相助购米
10 李小毛入杭州
11 万石白米救杭州
附:恩怨江湖
01 钦赐“盘龙棍”
02 徒弟与师娘
03 开香堂
04 池大老爷
05 人小鬼大
06 变起不测
07 科场奇闻
08 家法处死
09 三雄聚会
10 义结同心
附录一:高阳大事年表
附录二:高阳作品集
编辑推荐
……[看更多目录]
序言谈及高阳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有人曾这样形容:有水井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高阳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旧式文人”,他学富才高,著书百种,嗜酒如命。常自嘲:酒子书妻,即以酒为子,以书为妻。
清末有“三屠”,张之洞用财如水,人称“屠财”;袁世凯好行杀戮,时称“屠民”;岑春煊性好劾人,称为“屠官”。对于清史独钟的高阳,以善“屠纸”予以自谓。
高阳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印数已经超过2000万册,“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名不虚传。
何怀硕说“高阳是奇人。在这个旧文化崩析、新秩序未立
文摘何桂清由于在江苏学政任内,喜欢谈兵,屡次上奏,论列军务,为文宗所欣赏,因此,在咸丰四年四月,调补仓场侍郎,到秋天漕米海运事毕,继黄宗汉而为浙江巡抚。此中当然有“巧妙”,大致内有他的同年军机大臣彭蕴章的援引,外有也是他的同年的黄宗汉的支持,但穿针引线王有龄功不可没,当然也有朱大器的谋划在内。
何桂清抚浙,王有龄自然更得意,咸丰五年调补首府杭州府知府,不久又兼署督粮道。同一年,赏戴花翎,并奉旨交军机处记名,遇有道员缺出,请旨简放;这称为“内记名”,越过吏部这一关,是补缺最优先的“班次”。
咸丰六年,王有龄又奉委兼署盐运使,护理按察使,集粮政、盐务、司法于一身,为浙江第一能员,也是浙江第一红员。因此遭人之忌,有个通判叫徐徵,告了一状,告何桂清奖荐不公,奉旨明白回奏。何桂清“年少气盛”,复奏的语气,不免亢激,因而下诏责;何桂清便只好称病辞官,已经打点行李回乡了,而忽有意外的转变,奉旨以二品顶戴署理两江总督。
据说转变的经过是如此,两江总督怡良,因病免职,文宗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继任人选,他说:“两江总督一缺,以筹饷为命。派谁去好?”“以何桂清为宜。”彭蕴章毫不迟疑地答奏:“何桂清在浙抚任内,筹给防守徽州兵勇数万人的饷,应付自如。”
徽州原属两江该管,与浙江无干;但地势上却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徽州的防务划归浙江。这是加重了浙江的负担,而何桂清毅然挑起这副担子——文宗最恨封疆大吏,自划界限,不但各人自扫门前雪,如秦人之视越,甚至将雪扫到他人门前,推出了事,所以此时想到何桂清的好处,也是毫不犹疑地接纳了彭蕴章的建议。
这一来,王有龄的行踪也改变了。当何桂清辞官之前,先替王有龄作了安排;利用“内记名”的方便,外放为云南粮储道——何桂清回云南,王有龄改官云南,依然可以朝夕过从。
这虽是出于感情深厚的安排,却到底是不得已之举;既然何桂清有此意外的恩典,王有龄当然要留在江南做官。于是拜托新任浙江巡抚曾国藩的同年晏瑞书出面上折说,浙江办理防剿,与安徽接壤的宁国府正在吃紧之际,请求派王有龄帮办浙江军务,等到各路军情稍松,再行驰赴新任。这有个名堂,叫做“奏留”,凡遇到军务;河工等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件,都可以“奏留”得力人员,通常也都可以批准的。
王有龄留在浙江,是为了改官两江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宁国府克复后,由何桂清与江苏巡抚赵德辙会衔出奏,说王有龄在浙江筹饷如何精明,现在江苏的税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