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Wat Has Government Cone to Our Money)
分類: 图书,经济,金融投资,货币、通货膨胀,
品牌: 莫瑞·罗斯巴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14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8612825/9787508612829
·条形码:978750861282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Wat Has Government Cone to Our Money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也带领我们想象,如果货币跟其他财货一样,完全自由化,价格由市场决定,将可减少政府侵犯个人及其财产的种种行为。当前,通货膨胀似乎正在变成全球性的压力。怎样做才能恢复货币体系的稳定?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国际性的货币体系?需要什么样的国际货币体系?从《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中,你会得到深刻的启发。货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也最错综复杂。一旦货币的发行量超出实际需求量,通货膨胀就会产生。当通货膨胀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这本1963年首次出版的书迄今发行到第五版。它清晰地介绍了货币发展的历史,对通货膨胀做了最通俗的解说。作者深入剖析了央行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揭示了通货膨胀的实质,以及它让少数人得益的真相。书中认为,我们的货币体系存在根本缺陷,如果不能从基本制度层面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全人类的通货膨胀速度将越来越快,甚至无法收拾。
作者简介莫瑞·罗斯巴德,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生前主要担任美国内华达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米塞斯研究院学术事务副会长,《奥地利经济学评论》编辑,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参与纽约大学举办的米塞斯研讨会达十多年,重要著作包括:《1819年大恐慌》、《人、经济与国家》、《美国大萧条》、《权力与市场》、《金融体系的秘密》、《自由的道德》、《在自由中孕育》等。
媒体推荐在全球经济危机和货币危机接连不断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才能恢复货币体系的稳定?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国际性的货币体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货币体系?书中描绘了一幅可以期待的蓝图。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
为什么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其原因又何在?人类能够找到一条减少或避免这种金融危机不断发生的方式吗?这些金融学上深奥的问题通过罗斯巴德的笔娓娓道来,即使从来不接触金融学的人,也会对金融学与货币理论的知识豁然领悟。
——易宪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罗斯巴德所叙述的事实,就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知道货币体系出了问题,却无法用轻松的语言表达我们的担忧和愤怒,罗斯巴德替我们做了。
——向松祚经济学家
罗斯巴德的货币理论对未来世界的预言正是实践检验其真理性、科学性的试金石,尤其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无不验证了罗斯巴德四十多年以前预测到的景象。
——郑润祥中国黄金协会黄金投资分析师资格评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编辑推荐《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由经济专家巴曙松、易宪容、向松祚、郑润祥专文推荐。
作者预言,未来还将出现汇率的持续波动,债务的急剧增加、通货膨胀、危机、救市……
在经济形势复杂动荡的今天,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谁在通胀中获利?谁在通胀中利益受损?为什么全球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接连不断?我们有可能摆脱通货膨胀吗?
目录
专家推荐一全球通胀重临时,让我们倾听维也纳的回声
专家推荐二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金融学的真谛
专家推荐三人类有可能摆脱通货膨胀吗?
专家推荐四拴住通货膨胀这匹野马
第5版序
前言
第1章 自由社会中的货币
交换的价值
以物易物
间接交换
货币的好处
货币单位
货币的形状
私人铸币
“适度”的货币供给
“囤积居奇”的问题
稳定价位
并存的各种货币
货币仓库
结论
第2章插手管钱的政府
政府的收入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强行独占铸币权
降低货币成色
格雷欣法则与货币制度
摘要:政府与货币制度
允许银行拒绝付款
中央银行制度:取消对
通货膨胀的检验
中央银行:导演通货膨胀
金本位的消失
法定货币与黄金问题
法定货币与格雷欣法则
政府与货币
第3章 西方货币制度的崩溃
阶段一:古典金本位制,1815~1914
阶段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
阶段三:金汇本位制(英国与美国),1926~1931
阶段四:波动的法定货币,1931~1945
阶段五: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新金汇本位制(美国),1945~1968
阶段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968~1971
阶段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束:波动的法定货币,1971年8月~12月
阶段八:《史密森协议》,1971年12月~1973年2月
阶段九:波动的法定货币,1973年3月~?
附录 一个100%准备金的金元案例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1章 自由社会中的货币
交换的价值
钱从哪里来?鲁滨逊显然不需要钱,他可不能拿金币当饭吃。鲁滨逊用鱼换取星期五的木头时也无须为钱伤神,可是当社会上并非只有几户人家时,钱就派上用场了。
为了解释钱的角色,我们得退一大步,问一个问题:人究竟为什么交换?交换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基石,没有交换,就没有真正的经济制度,也不会有社会。自愿交换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双方期望从中获益——A和B协议将各自的货物或劳务转给对方,如此就形成交换。双方显然都获益,因为每个人对换来的货物或劳务的评价都更高。当鲁滨逊用几条鱼换取木头时,他认为“买来”的木头比“卖出”的鱼更有价值;星期五的想法则恰好相反。人类误以为“交换”代表某种价值均等性,换言之,如果用一篮子鱼换十根木头,则表示鱼和木头之间存在某种均等性。其实交换之所以成立,只是因为两种东西在双方心中的地位不同罢了。
为何“交换”在人类之间如此普遍?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多样性,包括人类的多样性,加上自然资源散于各地的缘故。每个人有不同的技能和性格,每块土地有各自的特色和资源,交换就从这种自然界的外部多样性而来。堪萨斯州的人用小麦换取明尼苏达州的铁矿,某人提供医药服务来换取另一人的小提琴演奏——“各司其职”让人人发展自己最棒的技能,并促使各地区开发其特有资源。如果不能交换,如果每个人被迫要自给自足,多数人想必只有饿死的份儿,活下来的也不会好过。“交换”是生命的活水,不仅对经济是如此,对文明本身也是如此。
以物易物
话说回来,直接交换有用的货物和劳务几乎不足以使经济制度从原始层次获得提升。这类直接交换(以物易物)比纯粹的自给自足好不到哪里去,原因何在?首先,想一想就能知道,直接交换几乎不足以让生产持续。如果琼斯雇几名工人盖房子,他要付给他们什么呢?是房子的一部分,还是他们用不上的建材?问题就在于“不可分割性”和“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说,假如史密斯想用犁换几样不同的东西,例如鸡蛋、面包和一套衣服,那么他该怎么做呢?他如何把犁大卸八块,将其中一部分交给农夫,剩下的给裁缝?就算东西可以分割,也不太可能让想交换的人同时找到对方,假设A想卖鸡蛋,而B有一双鞋,如果A想要的是衣服,怎么可以硬是把两人凑到一起来交换呢?再想想某位教经济学的老师,要找到一位想用鸡蛋换取几堂经济学课程的农夫,将是多困难的事!由此可知,直接交换是不可能造就任何经济文明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