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农民运动与组织,
品牌: 张国胜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01007383X/9787010073835
·条形码:978701007383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农民工市民化》是在我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完善而成的,是我长期学习、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本人来自农村,长期以来对中国农民问题存在较为浓厚的兴趣,也具有一些基本的了解,2004年9月我有幸师从于简新华教授,开始了对乡城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等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最终实现,除了需要进行相关制度创新,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外,还需要加大相关投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享受的资金需要,即需要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目前,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的缓慢,表面上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土地制度等二元体制改革的滞后,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改革这些制度需要付出相应的社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政府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特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个转型时期的国家,现阶段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对效率的需求,还没有能力承受制度改革过程中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享受的资金需求,因此无法将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现实目标。所以,农民工市民化的最核心难题就是其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现状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现状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思路与结构
第二章 农民工的产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一、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一)早期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
(三)其他模型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与趋势
(一)从短暂的自由流动到城乡禁锢
(二)从城乡禁锢到“民工潮”的产生
(三)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四)“民工荒”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趋势
三、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与农民工的产生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特殊性
(二)农民工的产生
(三)农民工的内涵与类型
第三章 农民工的发展: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一、农民工的特征
(一)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
(二)农民工的从业特征
(三)农民工的输出特征
(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五)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隔离严重
二、农民工的分化
(一)第一代农民工
(二)第二代农民工
三、双向流动过程中的逐步沉淀:农民工市民化
第四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一)市民的内涵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一)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
(二)中国目前具备农民工市民化的有利条件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
(一)制度层面的保障
(二)文化层面的吸纳
(三)社会层面的认同:大众媒体要关注农民工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难题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难题
第五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模型
一、人口城市化的社会成本
(一)成本的内涵
(二)人口城市化
(三)人口城市化的经济成本
(四)影响人口城市化成本的基本因素
二、人口城市化与中国农民工市民化
(一)中国农民工市民化本质上属于人口城市化
(二)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与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区别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内涵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模型
(一)私人生活成本(C1)
(二)智力成本(C2)
(三)城市住房成本(C3)
(四)社会保障成本(C4)
(五)城市基础设施成本(C5)
第六章 分地区、分类型的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一、东部沿海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一)东部沿海地区第一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二)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二、内陆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一)内陆地区第一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二)内陆地区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第七章 社会成本视角下的政府政策反应
一、社会成本与农民工市民化:政府政策反应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
(二)就业制度改革的进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
(四)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进展
二、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成本:政策关联
(一)政策关联与农民工市民化
(二)关联制度的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所需资金
第八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分担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的分担原则:效率与公平
(一)以政府为主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二)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兼顾农民工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的分担机制
(一)中央政府
(二)农民工所在地政府
(三)农民工所在企业
(四)农民工
(五)城市社会福利结构
第九章 农民工市民化所需资金的筹措
一、土地的转让收益
(一)农村土地的转让收益
(二)城市土地的转让收益
二、企业对农民工各项提高支出
(一)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农民工利益的损失
(三)整合劳动力市场,提高企业对农民工的各项支出
三、政府的财政支出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
(二)发行政府债券(国债)
四、农民工自身的工资收入
五、社会福利机构的资助
第十章 基于社会成本考虑的农民工市民化
一、基于社会成本考虑的农民工市民化的原则
(一)先易后难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三)统筹规划、合理引导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二、基于社会成本考虑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组合
(一)政策组合
(二)政策组合的含义与操作
三、基于社会成本考虑的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预算
(一)城镇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二)城镇第一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三)乡镇企业的农民工的市民化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现状
农民工作为世界工业化历史上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个跨越城乡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所谓农民工是指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同时还保留着农民身份的职工。农民工群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是指跨地域流向城市的农民,而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了这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也包括了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本书研究的范围是以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主体,但也包括在乡镇企业从业的农村劳动力。
(一)选题的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会向城市转移,从而在职业上实现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在身份上实现由农民向城市市民的转换,最后在生活和思想理念上实现与城市的一体化。西方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就是他们城市化与市民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各国也曾出现过漠视城市外来人口与城乡对立严重等现象。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伴随工业源源不断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城市的快速扩张也源源不断地将这些转移的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市民;再加上这些国家没有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一般能较快地融入城市主流生活,从而比较顺利地实现市民化。
中国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逐步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中国建立初期,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迁往城市,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进入城市并转换成了城市的工人。但由于重工业的就业容量有限,城市随后出现了就业机会不足与粮食供应短缺的局面,为保障重工业化的继续推进,国家采取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1957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劝阻农民盲目流人城市的指示》,195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禁止农民进城。1958年1月9日,中央政府又以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户籍管理制度的形式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从而形成了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所以在1978年前,中国并不存在农民工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产品与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脱离
……[看更多书摘]
后记本书是在我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完善而成的,是我长期学习、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本人来自农村,长期以来对中国农民问题存在较为浓厚的兴趣,也具有一些基本的了解,2004年9月我有幸师从于筒新华教授,开始了对乡城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等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最终实现,除了需要进行相关制度创新,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外,还需要加大相关投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享受的资金需要,即需要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目前,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的缓慢,表面上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土地制度等二元体制改革的滞后,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改革这些制度需要付出相应的社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政府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特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个转型时期的国家,现阶段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对效率的需求,还没有能力承受制度改革过程中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享受的资金需求,因此无法将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现实目标。所以,农民工市民化的最核心难题就是其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问题。鉴此,我以《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并带着这个选题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边学习、边思考,边收集资料、边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