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山东人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地方文化,
品牌: 郝桂尧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1185573
·条形码:978750118557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批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孙子、鲁班、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等等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两千多年前山东的孟子就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至今山东“官本位”的沉疴仍难治愈?这些悖论,其成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还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提出:儒、释、道,在山东是怎样兼容并存的?东西走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在山东构成了怎样的生态坐标和经济发展维度?山东快书、煎饼大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东人永远的爱?
作者简介郝桂尧,笔名晓浩。山东莱州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赴西藏从事新闻工作近10年。1993年至今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
擅长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及群体的写作,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情有独钟。出版过《西藏在上》《孔繁森》(合著)《朱彦夫》(合著)《西藏1951》《太阳梦》《转世灵童》《曙光从东方升起》《穿越第三极》等专著。主编了西藏第一套品牌丛书《藏羚羊》。曾经在《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几百家国内外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奖。《大众日报》《钱江晚报》《成都晚报》等连载过其纪实文学作品。参加过中央电视台和山东卫视大型系列片的撰稿工作。
目录
第一部分山东人的基因
第一章谁“规定”了山东人?
第一节孔子在山东“横空出世”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东夷人的“仁”
孔子见老子:他们聊了些什么?
韶乐:不仅仅迷醉了圣人的心灵
6个小人物使他明白了人生大道理
第二节道教在山东人留下显著足迹
仙境蓬莱,山东人的灵光一现
道教成了山东人的“毛细血管”
在青岛崂山:我发现了道教和山东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多事之秋,这里有和谐的音符
“东方佛都”青州,有一尊神秘的大佛
曹植在山东东阿鱼山创造了中国佛教音乐
济南为什么成为山东佛教的另一个中心?
第二章传说山东
第一节方言是山东人温暖的精神故乡
“俺”是山东人的代名词吗?
山东方言:四大板块南腔北调
山东快书:山东人的“活广告”
第二节山东人就像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
中国第一个原始文字出现在山东境内
山东人从甲骨文上触摸到文字的神性
一个“另类”的古文字爱好者
第三节当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
山东大地上的“齐风鲁颂”
山东人的“名著心态”
传说也是一种历史
第三章舌尖上和胃里的山东
第一节吃:记忆中那是一片蔚蓝的天
山东人就像一棵老玉米
山东的年是一种麦香味道
山东老百姓的三种经典食物:大蒜、大葱和煎饼
第二节年过四十,才品出鲁莱的滋味
鲁菜溯源:从“庖厨图”和《齐民要术》说起
我所知道的鲁菜:济南菜、胶东菜和孔府菜
“和”:鲁菜的一种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山东人的性格
第四章忠孝仁义是山东人的突出性格
第一节“孝”支撑了山东人两千多年的文明
二十四孝里最少有10个山东人
“孝”字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
山东人里出了一个“第二十五孝”
第二节山东为什么只出将相不出皇帝?
“忠”,山东人的又一突出性格
剖析“山东出相”现象
第三节“道德挂帅”的山东人
温暖的礼仪之邦
关于诚信、正直和倔强
从土地里长出的性格
第五章梁山好汉:山东人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节山东人何以成“好汉”?
泰山是我们的骨骼黄河是我们的血液
山东人的两种“大汉基因”
战争与动乱:一次又一次为他们的刚性淬火
第二节山东人的勇敢、侠义和刚烈
秦琼、武松就是山东人的勇敢标本
在梁山感受一种气质叫侠义
像荆轲一样刚烈
第三节山东人喝酒是豪放热情的标志吗?
喝酒是山东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山东人喝酒就是为了“仁”和“义”
山东人:别把喝酒演变成一场丑剧
第六章这方水土与这群人
第一节济南像一个儒雅的绅士
济南人为什么从容淡定?
济南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县城”?
济南人的“圣经”:中庸
第二节青岛人:“第二山东人”
且看青岛人的文化底蕴
青岛人血液中的两种物质:海浪和啤酒
自信的另一面是自负
第三节喜欢临沂人的几大理由
文化,临沂人的一张金色名片
用鲜血和生命在蒙山沂水间书写忠诚
临沂人,突然像水一样生动起来
第三部分山东人的走向
第七章山东人,迎来了第三次经济浪潮
第一节列淄博触摸山东经济的第一次高潮
齐都临淄为什么成为东方大都市?
世界足球发源地与谜一样的稷下学宫
陶魂:齐文化的光荣与梦想
第二节寻找大运河的影子:曾经的鲁西南财富带
大运河开通,鲁西南崛起一个城市群
运河水漂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关公
临清:那些曾经绚烂的精神之花
第三节山东人竹新课题:孔孟之道对撞市场经济
山东,成为一只面向大海的雄鹰
刻在山东人灵魂深处的三种观念
新鲁商,在崛起中如何扬长避短?
第八章文化的失落与寻找:中华文化标志城之梦
第一节谁让孔老夫子走上“喻利”之路
泰山索道:该不该建?
我所知道的“水洗三孔”事件
站在千年第一周:且听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声
第二节我们的面孔:绝不是一个人在寻找
孔老夫子的“新面孔”
对孔子相貌的一次痴迷追踪
新的地域文化代表符号:齐鲁风和山东大嫂
第三节山东人的“标志城”意识
九龙山区能否成为中国的“文化副都”?
一次发言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且听一听我们山东人的声音
第九章做一个开明的“新山东人”
第一节用什么治愈“官本位”的沉疴?
比想情人还想的事就是当官
“官本位”之害:面子工程、腐败和关系网
山东:应该用三招破解“官本位”
第二节山东人,还要“闯”过这道“坎”
一个生长在海边的人,18岁才见到大海
找到了农耕文化这个“根”
《闯关东》为什么让山东人热血沸腾?
第三节“打孔子牌”也别忘了齐文化
文化是山东人最亮的底色
山东人在大打“孔子牌”
山东这只鹰:展开齐鲁文化的双翼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是一部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的书,也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关于山东人的论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
古希腊戴尔菲城的神庙里,有一块警醒人类的碑,镌刻的铭文是:“你要认识你自己。”
长期以来,我和诸多的山东人一样,在这方母土上生活、工作。我们熟悉这里的一切:关于这方母土的颜色、褶皱,关于她的疼痛和哀怨,关于她的美好的记忆和向往……于是,我们坚定地自信:我们是最了解自己——了解山东人的人了!
读了这部书,那样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自信,不得不动摇了。
我多次听到山东半岛的几个文艺界的朋友,不无嘲讽地把“仁”说成是孔子的“专利”,哪里知道, “仁”的出产地却恰恰是东夷!一般人只知道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痛心疾首,偏偏小视了他对周礼的“造反”和“颠覆”——他斗胆在曲阜城里办起了华夏第一个私立学校,正是他的“有教无类”,大大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批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孙子、鲁班、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等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两千多年前山东的孟子就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至今山东“官本位”的沉疴仍难治愈?……这些悖论,其成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还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提出:儒、释、道,在山东是怎样兼容并存的?东西走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在山东构成了怎样的生态坐标和经济发展走向?济南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发展的包袱还是发展的软实力?有着先锋意味、潇洒姿态和自负心理的青岛,是否从海浪和啤酒产生的泡沫里得到启示?山东快书、煎饼大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东人永远的爱?
文摘第一章 谁“规定”了山东人
第一节 孔子在山东“横空出世”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东夷人的“仁”
1993年底,我突然陷入一种虚无状态。
那时候,我结束了在西藏长达10年的生活,回到山东工作,精神突然没有了方向。我像一团西藏的云,在山东大地上没有根基地飘浮着。西藏是一个佛教的世界,那里的人内心充实而饱满,从来不考虑灵魂的去向,因为他们早有自己的答案。我曾沉浸其中,被那种安详感迷醉了。到山东以后,周围的环境一下子改变,我才开始觉得恐慌了,也才意识到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居所。
我的灵魂要交给谁?我在痛苦中寻找着。
用了十几年时间,在山东,在孔老夫子的家乡,我像一个迷失的人突然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居所。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是宗教,它只是一种关于人间的道德思想,讲究伦理纲常秩序和谐等等。纵观目前流行的各种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无非就是“仁”、“礼”、“和”等等。其中又以“仁”最为重要,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本质。千百年来,我们被这种思想教化了,溶解了,这种思想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该如何生存,你生命的价值究竟何在,它是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我们生命的路标。对于中华民族,它甚至具有宗教的效能。一直在研究世俗生活的孔子,很多时候都被神化了,他是我们民族精神之“神”,神韵之神。上下五千年,茫茫人世间,谁最能代表中国人的面孔?只能是孔子!
望着地球仪,我常常浮想联翩:原始社会中晚期以后的华夏大地,像一枚巨大无比的文明果实,曲阜就是它的“果仁”,是最中心的部分,也是能够繁衍文化生命的部分。孔子的第一个定位应该是思想家,他创建了伦理型的人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确立了精神方向,参与了民族灵魂的铸造,虽然我们民族不太提及“灵魂”这个词。
那么,孔子仁爱思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让我们溯历史之河而上。
记得第一次到曲阜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的曲阜还没有很多游客,到达那里也不是很方便。从济南坐火车,到兖州换乘汽车,沿着一条窄窄的柏油路,走半天才到曲阜。曲阜是安静的,神秘的,充满了文化的馨香。
我第一次站在“三孔”的土地上,内心充满了一种敬畏感和压迫感。好像站立在一座高山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眼前的景象不断膨胀着,似乎在无限制地扩展,我一下子被淹没了,再也找不到自己。走进“三孔”,我像进入巨大的文化迷宫,看到
……[看更多书摘]
后记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就是我学习山东文化、学做一个山东人的过程。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
我是山东人,根在山东。21岁之前,我在山东生活、学习,30岁之后,我又回到故土山东,这中间近10年是在西藏度过的。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西藏工作期间,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时期。感谢上苍让我选择了西藏,它赋予我浑厚、坚韧、博大、宽容、平静等等内容。我是迫于生存压力才回到山东的,否则我愿意在西藏一辈子。调回山东前我一直有恐惧感:像一个已经开始长成的小树,移栽到另一片土壤,是否能存活下去?
就像我书里写的,刚回山东时,我有一种没有根基的感觉。满大街是我熟悉的话语,整个城市有很多熟悉的亲朋好友,我还是觉得陌生,只觉得遥远的西藏亲切而又鲜活。灵魂在挣扎,它究竟要飘落到哪里?
一方面,我拼命写西藏的东西,甚至经常去西藏,一次去住了几个月,还有一次在严酷的冬天横穿了川藏和青藏公路,别人看来苦不堪言,我却感觉甘之如饴,好像只有在西藏我的心才是宁静的。另一方面,我也想写点山东的文章,但写出来的文字非常干涩,肤浅,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我想借鉴在西藏的一些做法,比如通过对一些名人的采访,了解真正的山东,进人山东人的精神深处。但是山东名人太多,古代现代,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无从把握,我又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研究,所以只有作罢。我曾经想专门去古代名人的老家,推开那些尘封千年的柴扉,与圣贤的后裔们对话。想象很浪漫,但事实证明了我的幼稚,那些地方都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
尽管如此,只要听到山东文化的趣事,我就会记在心里;也寻找机会去各地,领略山东自然景色的壮美,人文底蕴的丰厚,偶有可能,就用笔把它记录下来。像一粒粒微小的尘埃,累积起来,成了一片有自己景观的土地。
终于有一天,我感觉要把对山东文化、山东人的所感所想写出来,写成一本书。我像一个怀孕十几年的孕妇,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