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时刻1987-2007

分類: 图书,科技,轻工业、手工业,服装工业、制鞋工业,服装工业,
品牌: 黎坚惠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29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209045902/9787209045902
·条形码:978720904590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时装时刻1987-2007》纪录了黎坚惠近20年的时装经验──天天脚踏Dr. Martens的日子;为买衫身兼四职的阶段;第一次去Ball时的打扮;对各品牌的品评;与众名牌的缘份;和Wyman、甘国亮、黄耀明、张曼玉的惺惺相惜…… 本书还有她的大量照片,包括工作照、每天用脚架自拍的Wardrobe Diary、其各样favorite fashion items等等,是本份量十足的时尚日记。同时也反映了这20年来的潮流变化和香港人(特别是所谓社会精英的阶层)的穿着品味,亦反映出世界潮流背后的哲学。但,这又不是一本仅止于谈时尚的书,正如黄伟文在特地为本书写的序中所说的:我们其实在“讲生活”。纵然书中满坑满谷的都是一些大牌名字,但整本书读下来,相信印象最深的还是黎坚惠这个人。“她从不吝啬她的内心感情永远是那么毫无保留地把她的敢爱敢恨、爱憎分明,无须顾虑,不作妥协,尽情在文字、生活上宣泄出来,和我们分享,Winifred绝对是忠于自己”。邓小宇在序中这样写道。是的,比那些大牌们更要紧的是“忠于自己”。《时装时刻1987-2007》出版后在香港掀起一股热潮,目前内地关注此书的人也为数甚多,豆瓣小组上登记想读这本书的人数已有1572人,网络上更出现了“我爱黎坚惠”小组。
作者简介黎坚惠(Winifred)是香港与黄伟文齐名的潮流代言人,曾任《号外》时装编辑,及《Amoeba》、Izzue.com的总编辑,专栏文字散见《东Touch》、《Jet》、《明周》刊物等。2008年开始在内地《城市画报》等杂志撰写专栏。
编辑推荐《时装时刻1987-2007》无疑是一本跨越20年的时装扫盲书,当我打开书的封面,看到Wini那恐怖的每日出门前的自拍照(6P的大拉页!),整整365天每日不重复的衣着,便知道,时装人也是要修炼的。更令我等杂志人汗颜的是,早在1993年,黎坚惠已经在杂志专栏里大谈Martin Margiela、Hussein layyan、Ann Demeulemeester、Raf Simons……所以,不要再说什么香港是文化沙漠,我们这里沙漠化的时间更长久且不自知。
知道黎坚惠这个名字已久,但直到看完这本书,才对这位香港文化界的才女有了相当认识那种大时代情怀,那种对少年心气的执著,那种中性理想主义的宣扬,不是所谓的见惯的时尚人所有的气质。
话说从头,如果你是时装人或时装精,这本《时装时刻》无疑是骨灰级进阶宝鉴;如果你是个时装盲,那么这本《时装时刻》无疑是时装扫盲谈资宝典;再如果,你是个港式文化爱好者,那么《时装时刻》可以八卦到非常多黄金时代的HK的美丽。再补赞美,老友SK为这本书所做的设计非常出色,简直是翻阅的冒险与惊奇再直抵高潮的美妙体验。
专业书评私人剪贴本•时尚教科书!
南方都市报 黄佟佟
专栏作家,广州
她是香港潮流界元老
作为一本书,《时装时刻》是最没有章法的那一种。夹七夹八,笔记、散文、采访、专栏、回忆录、旧照片甚至别人采访她的印象记堆在一起,好一点说这性质叫私人剪贴本,可是就是这样一本乱乱的书,却虽乱犹荣,备受潮人追捧,原因是什么?
因为它是一个叫黎坚惠的香港女子写的。
黎坚惠是香港潮流界的元老,遗世独立的专栏女作家,勇敢坚忍的单亲妈妈。她在圈中闻名的时候,黄伟文(知名填词人)还是一名小丁:“我是1990年第一次遇到黎小姐的,当年随黄耀明到港大某宿舍讲Talk,开场前弹出一个类似地头虫的犀利少女,电了一头likeaVirgin的蛇仔,大白恤衫,超短超多褶弹弹吓的野餐格子裙,一出现就和明歌揽头揽颈,很狮子座的样子(后来才知她不是),气的是,她居然好像没有留意到我。我一身BoyLondon啊!”
黎坚惠从来目下无尘,但也自有原因,她实在出道得早,1990年就在《号外》做编辑,当过潮流杂志《Amoeba》总编辑,新城电台的DJ,去过罗大佑的音乐工厂……据说早期她为了买名牌,一个月能刷掉当时薪水的两倍半,为了还卡数,她身兼四职,而得到的结果是偶尔让虚荣心得到满足——有次拍片,王菲指着黎身上的黑蘑菇(Viktor&Rolf第一季pret-a-porter)说:“我都有。”这么多年出入高级SHOW场,用惯了好东西,访问过无数顶级大师,熟悉时尚圈中人和事,她对品牌的熟稔程度,整个香港的时尚圈,基本无人可及,所以她的剪贴本,对任何一个有志于时尚业的人,都是潮流界另类教科。
坦白说,《时装时刻》最大的卖点不是书,而是黎本人,她特立独行的工作生涯,“我的大学同学,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结婚的结婚,生仔的生仔,置业的置业,都在做成年人的事,只有我,整天跟一班十几二十岁的人工作,可是这班人却带我去了另一个世界———纯情、真挚、贪靓、自恋”,她清高,自负,不看人眼色,她自己说在任Izzue网站总编辑时,当有人通知她要穿Izzue的衣服出席记者会时,她立即说“咦……它抄HelmutLang抄得这样足,我是不会穿的。”一句话,马上得罪大老板,连她自己也笑自己:“因为我真是不会和人打交道。”
它是香港潮流编年史
《时装时刻》是黎坚惠的编年史,亦是整个香港潮流的编年史,更可贵的是,那也是一代香港事业女性的编年史。她们是天之骄女,haveitall,体面的工作,炽热的生活,不可捉摸的际遇与生活,在这本书隐隐约约凸现。作为同性,我觉得整本书里最能打动人的是开篇六个彩色拉页,足有六七百张同一背景的照片,是一个时装精从1999年到2002年每天的穿衣日记,偶尔会看到增加的成员,比如来探她的老友张曼玉,比如新生的儿子,细细地一张一张地看过去,你能看得到一个香港女子从青春到成熟,从桀傲变得温和,从潮人到妈妈,再由妈妈变成单亲妈妈的过程,她的表情,她的心态,她的每时每刻都好像在你面前呼啸而来绝尘而去,让你感同身受,爱恨难言。
这是物质女郎的命运
“这本书不易写,像砌一幅20000块的砌图,别人是盖棺定论,我却急于为自己的前半生所见所闻来个总结,因为认真的后半生要启航了,已发生的人与事是我的铁达尼,要将它放下。”这是黎坚惠写这本书的初衷。当所有牌子买过了,所有的繁华都经历过,也正是曲终人散之际。拥有一切又如何?一切终将过去,最后剩下的无非是一桌一椅一房一儿,和依然要笑着活下去的勇气。
这是黎坚惠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这大约也是都市里所有物质女郎的命运。
目录
序
伴娘裙
趁记得
1987
1987
英伦三宝
My lst Lipstick
1990
扮大人
1990萧芳芳
(张国荣)工作照
Androgyny
第一次去“波”(1991,1992)
郑裕玲with fashion guys
号外人办
1992
“Agnes b.旅行团”
Oh!Mr.A
我在工厂的日子
The Story of黄耀明唱片封套
Moveable Party
跟Birkin邂逅
时装真空Mouton a Cinq Patte
1993/1994呈现90年代的面貌
Recycle Fashion
Sportsfashion
1994
青春的挽歌
《红》《白》《蓝》
“We’ll Mways have Paris”
Editor’s look
Response
Kittefick
1997
今天应该很高兴
Models Modelling Catwalk
1998
Belgium designersl998比利时时装
遗世独立Jurgi Persoons
英国玫瑰
Manolo
魔镜!魔镜!
Autoportraits名师自拍
2000
Helmut Lang&www.izzue.eom
半个同事张曼玉
《个人装备:1——少年口味》书评
这是我生存之道
Punk Jubilee
私人跳蚤
执着的人
和服+Zucca
2002
时装与名牌
Coco Chanel的家
到Lesage开眼界
谁敢小觑(Desrues)工厂女工!
Christian Dior完美系列
演绎巴黎Yves Saint Laurent
Prada与MiuMiu
Balenciaga
富家女的派头:Stella McCarmey
三合一古着店:Rellik,etc
Acne Jeans
Superfine London
Fred Segal
红色鞋底Christian Louboutin
极品Alaia Ballerina
时装食物链
2004
“我愿意做任何事让你替我拍照”
甘国亮
黄伟文
以文会友
Meeting Teresa
Wini Meeting Winnie
我个仔
2007我的铁达尼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时装时刻1987-2007》不只是写过去二十年的时装潮流起伏,更是她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时装充满着热诚、热爱的女孩悉样从最初接触时的一知半解,如何慢慢培养出她的个人品味,磨利她本身的触角,调教她自己的角度,到最后终修成正果,是一次难忘的时装旅程。”
——邓小宇(摘自本书序)
“大概是看了黎小姐专栏的好几年后,发现她仍然在写,可以咁写又可以咁写,而且仲系咁好睇,我才够胆开始写时装……”
——黄伟文(摘自本书序《伴娘裙》)
“这不真是一本自传,不真是一本时装书,而是关于某个时空里的我、所遇到的人、所见识过的香港,而这几样都无独有偶地跟时装扯上关系,然后时装又带我去认识另一些人,另一些地方……”自发的一点记录是因为珍惜在这里长大所经理的一切美好的、自由的空气。”
——黎坚惠(摘自本书序《趁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