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的小孙女(尚雯婕首部译作,翻译家许钧《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译者倾情推荐)(La petite fille de Monsieur Linh)
分類: 图书,小说,外国,现当代小说,欧洲,法国,
品牌: 菲力普·克洛岱尔
基本信息·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页码:1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44707512/9787544707510
·条形码:978754470751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La petite fille de Monsieur Linh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林先生的小孙女》由菲力普·克洛岱尔创作,讲述了年迈的林先生因战乱要离开破败家园。他带着一只小箱子,怀中抱着一个新生婴孩,搭船来到一个西方国度,被当局安排暂栖于难民收容所。面对陌生人和不解的语言,他感到生活的艰辛才刚刚开始。
他唯一的寄托是怀中的小孙女,从不让她离身。孩子能吃饱睡好是他最大的满足。他常常带小孙女到公园散步,并偶然结识孤身的巴克先生。两个人没有共通的语言,却比手画脚,聊得分外开心,人群的冷漠和城市的灰暗一扫而空,换之以阳光般的温暖滋润彼此心灵……当局无突然安排林先生转往别处收容所,他来不及通知巴克先生。身处铜墙铁壁似的收容所,他必须要逃出去,找到那座公园,告诉巴克先生……
爷爷,我们准备靠岸了吗?
我在您眼中看见极度悲伤的风景。
爷爷,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流浪?
请不要丢下我,我将不哭不闹,陪您航行到天涯。
爷爷,您有没有看见我的洋娃娃?我好想她。
炸弹掉下来时,洋娃娃的头开成一朵灿烂的花。
爷爷,您哭了……
一串串心碎的雨,在时髦的城市中显得局促不安。
巴克先生说:“人生有那么多该戒掉的事物。”
他知不知道孤单的感觉永远戒不掉呢?!
作者简介菲力普•克洛岱尔(著名文学奖龚古尔奖得主)
1962年生,南锡第二大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学教授,是法国备受瞩目的中生代作家和剧作家,擅长以平实却富诗意与韵律感的文字描画生命复杂的情境。短篇小说集《小机械》获龚古尔短篇小说奖。《灰色的灵魂》获2004年雷诺多文学奖。《林先生的小孙女》获2005年法国书店奖,出版半年踞法国各大排行榜前10名。繁体版也登上台湾诚品文学排行榜。
编辑推荐·《林先生的小孙女》是尚雯婕首部笔译作品,真挚情感故事,卑微人生一抹温暖的感动。
·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许钧(《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译者)先生倾情推荐。
·法国当红作家、龚古尔奖获得者克洛岱尔新作,获2005年法国书店奖,台湾版本甫出,即登上诚品书店排行榜。
专业书评人类社会,不管如何发展,最牵动人的,永远是温暖的亲情,最离不开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读《林先生的小孙女》,看到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艰难困顿中,孤苦无依的爷爷和孙女之间那相依为命的亲情,看到那两个无法用语言交流的孤独老人之间无声的沟通、深深的友情和由此产生的希望,实在让我感动。
——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 许钧
或许是出于对简练明快气质的偏爱,在翻译过程中,雯婕充分理解了作者的这一风格,从而由原文法语所流露的清新形式在译者的笔下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呈现。
——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 蔡槐鑫
序言序言(尚雯婕)
写这篇序的时候,离我翻译这部小说已相隔几个月。当中忙了太多的事,操心了太多的事。当最终非得把自己钉在电脑前的时候,却发现现实好像又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现实,不过是为了生存而不断周而复始的一系列人类活动罢了。区别只是,有些人是为了生存,而有些人是为了生存的快乐。从睁开眼起床,一直到闭上眼睡下,当中再减去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剩下的不外乎说话、聆听、观察、思考和发呆。这样给自己一分析,所谓人生的乐趣,或者说法国人著名的逻辑“享受生活(Profiter de la vie)”的基本内容,好像也不过如此。至少没让我觉得有多向往。几千年来,人类的“生存成本”没怎么大变。你也可以说我不算数,因为我是个“工作狂”。
我不善于写作。尤其对于可以天马行空随意想象的那种,所以我没指望能写多么长。不过,作为少数从头到尾细细品读过这本书的人来讲,还是觉得有义务向你们介绍其内容,顺带些自己的感受。
究竟我们是在“生存”还是在“生活”?这两者若真有区别,那不同在哪里?这是看完这本书后自己反复在想的一个问题。有人说,富人才有能力“生活”,因为穷人永远只能挣扎在“生存线”的边缘。也有人不同意,说富人基本上永不知足,他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辛勤工作上以获取更多的财富,所以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乐趣,反倒不如穷人家懂得知足常乐。说实话,这当中的深意,以我目前的年龄和阅历,很难捉摸透。只是回想一下,自己活到现在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反倒是在“物质条件相对缺乏”的童年时代。后来长大了,物质充裕了,可人的欲望却增长得更快。
是“生存”更重要,还是“生活”更重要?
这本书对“生存”问题的探讨比我想象的要埋藏得更深。尤其在翻译这本书的那几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在被身边的一些新闻所围绕,从而时常会从书出发,联想到现实生活里的种种真实遭遇,尤其是四川地震中的人们,觉得人在无论何种天灾人祸中永远是最脆弱的那一环。
“当他最终到达那里的时候,才发现其他村庄的村民们,他们中的大部分幸存者,像他一样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也几乎同时到达了,每个人都目光呆滞、手中空空如也,身上携带的唯一财产,或几乎是唯一的的财产,就是穿着的衣服。”在无数的毁灭和失去之后,在漫天的灰烬飘散,留下的只是对过去的美好泡影,在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和过去之后,留下的最最触目惊心、赤裸得一览无遗、又无可求药的,却是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在现实的风晒雨淋和人心冷酷的炙烤下,显得如此无助和可怜!
在这本书中,究竟谁最终拯救了林先生和他的小孙女?这一双被战争夺走一切的遗老遗孤?是那艘将他们载离家园的异国救援船只?(又或许最初也是同一艘船只运送来摧毁一切的军队和枪支?)海港太太和她的年轻女翻译?还是巴客先生?谁给予了他们“生存”的权力,谁又赋予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相对其他与战争题材有关的小说,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关系可谓简单到了极致,语言平实,都让我有些出乎意料。用最最简单的情节和语言去研究一个相对深奥的问题。总而言之,这真不是一本简单的书。
“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活着”。作者最后的章节告诉我这条讯息。“生活”往往比“生存”要求更多的东西。爱,亲情,友情。
“生存”和“生活”,你属于哪一种?
尚雯婕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六日于清晨
文摘1
年迈的老人伫立在船尾,怀揣一只很轻的行李箱和一个比行李箱更轻的新生儿。老人名叫林先生。他是唯一知道自己叫什么的人,因为周遭所有的至亲故友均已过世。
他伫立在船尾,祖国,这片属于他的祖先和死去的故人的土地,在他眼前渐渐远去,而新生儿在他怀里沉睡。祖国渐行渐远,化作一个极小极小的点,林先生看着它在海平面上消失,这样过了几个钟头,任凭海风呼啸着把他像木偶人一样吹得东倒西歪。
旅程很漫长。许多天又许多天过去了。所有的时间林先生都站在船尾,注视着船的航迹最后与天接为一线,试图找到远处已经消失不见的海岸。
每当你们叫他进船舱的时候,他就一声不吭地跟别人进去,但不久以后,总是又看见他站在船尾,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抱着婴儿,那只拼皮小行李箱放在脚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