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丝绸史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中国工业,
品牌: 王庄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页码:545 页
·出版日期:1995年
·ISBN:7506411385
·条形码:978750641138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民国丝绸史》对1912~1949年的38年里,中国丝绸业发展历史作了系统的叙述。内容包括养蚕、缫丝、织绸、印染、贸易、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实况介绍。全书分民国时期的丝绸业概况,民国初期至抗战前的丝绸业,抗战时期的丝绸业,抗战后至1949年的丝绸业,民国时期的柞蚕丝绸业,附录(丝绸产销创汇情况)等六大部分,是一部丝绸史料丰富的记实书籍。
《民国丝绸史》供丝绸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贸易人员以及研究丝绸历史的专家学者阅读。
目录
概述 民国时期的丝绸业
第一篇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的丝绸业
(1912~1937年)
第一章 养蚕业
第一节 蚕区分布
第二节 各省蚕业概况
第三节 蚕业经济
第四节 养蚕技术
第二章 制种业
第一节 土种业
第二节 改良种业
第三章 蚕业科教和管理机构
第一节 教育机构
第二节 科研机构
第三节 技术改进和监督机构
第四章 缫丝业
第一节 手工缫丝业
第二节 蚕茧收购
第三节 机械缫丝业
第五章 丝织业
第一节 手工丝织业
第二节 机械丝织业
第三节 丝织品种
第六章 印染业
第一节 染坊
第二节 印染厂
第七章 绢纺业
第八章 丝绸贸易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丝绸品种
第三节 丝绸品种的出口值和比重
第四节 出口价格
第五节 出口地区
第六节 出口经销商
第七节 我国出口丝绸衰退的原因
第二篇 抗战期间的丝绸业
(1938~1945年)
第一章 大后方的蚕丝业
第一节 四川省
第二节 浙江省
第三节 广东省
第四节 云南省
第五节 其他省
第二章 大后方的蚕丝科教事业
第一节 蚕丝教育机构
第二节 蚕丝试验研究机构
第三章 大后方的丝织业
第四章 沦陷区的蚕丝业
第一节 江浙沪的蚕丝业
第二节 广东省的蚕丝业
第三节 台湾省的蚕丝业
第五章 沦陷区的丝织业
第一节 上海地区
第二节 江浙地区
第三节 丝绸印染业
第四节 绢纺业
第六章 丝绸贸易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丝绸品种的出口值和比重
第三节 出口价格
第四节 出口地区
第五节 出口经销商
第三篇 抗战胜利后的丝绸业
(1946~1949年)
第一章 振兴丝绸业的机构及其工作
第一节 中国蚕丝公司
第二节 中国蚕丝协导委员会
第三节 丝织品输出协导会业务管理处
第四节 中国蚕丝协会
第二章 科教机构及其工作
第一节 教育机构
第二节 科研机构
第三章 养蚕业
第一节 浙江省
第二节 江苏省
第三节 四川省
第四节 广东省
第五节 台湾省
第六节 安徽省
第四章 缫丝业
第一节 浙江省
第二节 江苏省
第三节 四川省
第四节 广东省
第五章 丝织印染绢纺业
第一节 丝织业
第二节 丝绸印染业
第三节 绢纺业
第六章 丝绸贸易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出口品种、出口值及其比重
第三节 出口地区
第四节 出口价格
第五节 出口经销商和口岸
第四篇 民国时期的柞丝绸业
(1912~1949年)
第一章 柞蚕的地区分布和放养
第一节 柞蚕的地区分布
第二节 柞蚕放养
第二章 行政和科教机构
第一节 河南省
第二节 辽宁省
第三节 山东省
第四节 安徽省
第五节 四川省
第三章 缫丝业
第一节 手工缫丝业
第二节 手工工场缫丝业
第三节 机械缫丝业
第四节 柞丝种类和交易
第四章 织绸业
第一节 河南省
第二节 山东省
第五章 柞丝绸贸易
第六章 其他大蚕类
附录
附录表1 全国桑蚕丝产量及手工丝和机械丝比例表
附录表2 1911~1936年江、浙丝厂概况
附录表3 1911~1927年丝织厂概况
附录表4 历年蚕茧、丝、绸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比例表
附录表5 历年黄白土丝、黄白经丝、黄白厂丝出口量、值表
附录表6 历年桑蚕丝绸缎、人造丝绸缎及其他绸缎出口量、值表
附录表7 历年双宫丝、丝类杂货、丝绵出口量、值表
附录表8 历年柞丝绸出口量、值表
附录表9 历年各类茧、废丝出口量、值表
附录表10 历年刺绣品、丝绸手帕、围巾丝线、丝带出口量、值表
附录表11 美国生丝进口量及中日生丝输美量
附录表12 世界主要生丝消费国的生丝消费量
附录表13 历年中国丝绸输出主要地区
附录表14 中日出口蚕丝数量收汇比较
附录表15 1939~1949年美国丝织品、丝袜的产量、用丝量以及进口量和进口国家
主要参考资料
……[看更多目录]
序言根据历史记载和从地下发掘丝绸文物可证,祖国丝绸事业之发轫,已有六千余年悠久之历史,生产不断发展,技艺不断提高,品种花色不断增加,代代相传,形成长链。此光辉灿烂之丝绸文化遗产,有关古史,已有朱新予教授等主编《中国丝绸史》(通论)广为整理。新中国丝绸史之编写,则寄望于来者。而新中国前漫长的中国丝绸史上科技、生产、机构等变革较大者,乃在民国的38年间,其中尤以抗战前的20多年更为明显。无奈对此不为众人周知或有知而讳言之虑。丝绸界先辈浙江农业大学戚隆乾教授暨浙江丝绸工学院陈钟教授有感于今日丝绸业之兴旺有其基础,不能割断历史,早有在长链上补此缺环之意,建议中国丝绸协会重视之。中国丝绸协会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欣然首肯。但为了郑重起见,特商请东方高级决策管理学院专家们研究,认为很有必要。而且同意与协会联合组稿,为此,协会责成秘书长王庄穆同志组成班子落实编写事。
文摘第一章养蚕业
第一节蚕区分布
我国至清代时,或由于千百年来利用桑树自然资源养蚕缫丝、自打丝线供制土绸或刺绣,以为衣饰,或鉴于门户开放后生丝生产有利可图,开始发展蚕业,扩大丝绸出口。全国除青海、西藏和内蒙古外,各地都有蚕丝业,为我国丝绸业的雄厚原料基地。在这广袤的领域内,气候温和、劳力充足、雨水调匀,天然适于桑和蚕的生长发育以及自然小农经济的发展。1912年民国成立,蚕区更有扩大,迄至1937年,全国各地的蚕业主产地为:
浙江省——杭州、萧山、嵊县、新昌、余杭、诸暨、海宁、嘉兴、嘉善、平湖、吴兴、富阳、武康、上虞、崇德、德清、奉化、长兴、海盐、桐乡。当时在75个县中,有58个县产蚕丝,其中以杭州、嘉兴、海宁、吴兴、桐乡为最盛,长兴、海盐、诸暨次之。江苏省——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镇江、南京、丹阳、苏州、吴江、吴县、震泽、昆山、常熟、江都、江宁、如皋、泰兴。全省61个县中,有44个县以养蚕为副业,其中以吴江、吴县、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江宁、金坛、丹阳为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