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第2版)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工科,
品牌: 潘长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13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62918295
·条形码:9797562918294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根据21世纪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及其具体步骤。基丁作者多年来的实践、教学与研究,全书主要由6部分组成:设计表达概述;设计表现图的基础;设计表现图的分类与上具应用;设计表现图的各种画法;产品质感的各种表现方法;分类提供工业产品设计表现图例。在《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中插入了大量的图片案例,通过案例对各种表现技法进行详尽的剖析,可读性强。
《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理论与方法并重,图文并茂,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于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潘长学,硕士生导师
198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1997年考入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艺术硕士
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
国际商业美术师协会中国景观委员会专家委员
武汉理工人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刘向东,硕士生导师
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产品设计与设计表达1
二、画好设计表现图所应该具备的条件7
三、设计表现图的分类11
第二章 设计表现图的基础
一、透视图 15
二、设计表现图的结构规律27
三、设计表现图的色彩知识29
第三章 设计表现图的分类与工具应用
一、设计表现图的分类31
二、设计表现图的常用工具39
第四章 设计表现图的画法
一、设计速写53
二、设计效果图61
1.色粉笔画法61
2.马克笔画法65
3.色粉笔、马克笔综合画法69
4.水粉画法71
5.彩色铅笔画法75
6.底色画法77
7.三视图的效果表现79
8.汽车的画法81
第五章 现代工业产品的质感表现
一、木材的质感表现85
二、玻璃的质感表现87
三、金属的质感表现91
四、塑料的质感表现95
五、软质感材料的质感表现97
第六章 产品资料与图例
一、手机 101
二、视听产品105
三、电子产品109
四、电器产品113
五、钟表、灯具117
六、日用产品 119
七、鞋123
八、家具125
九、自行车 129
十、汽车131
……[看更多目录]
序言自计算机出现后,各种图形软件的便捷让学生爱不释手。很多学生便丢掉所有的笔,完全依恋计算机,使设计师在设计思路的扩展、形态的想象与捕捉能力上都受到很大影响。工业设计的本质核心是创新,这种创新是建立在跨学科、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上的艺术创造活动,通过站在文化、社会、环境、需求、市场等因素上确立人的需求目标,寻找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并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法。这种创新既要有自由无拘无束的形态与空间想象能力,又要有严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有不同性质、不同领域、不同元素的关联与拓展能力,是一个动态与静态想法结合的过程,更避免僵化,造型的形态感悟与想象能力又是视觉判断与不断深化联想的过程,手的表现更能随时将想象构思转化为富有想象力的形态,这种手动与心动,手动激发心动的特殊过程也就是艺术设计激发审美情趣的魅力所在,更确切地说,思维与想象是设计的灵魂,而快捷、准确的表现更是设计灵魂的再现。因此,笔者一直要求学生不能放弃我们能用的手绘工具,除了它的便捷快速等因素,它更是提高我们造型设计与设计思维的感悟能力,把握整体造型尺度,提高细节处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无论今后图形软件多么先进,但快速而富有灵性的手绘设计表达也不会被21世纪设计师摒弃。本书较系统地把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按不同种类进行分类,通过案例分析,较科学有效地对产品表现技巧进行了归纳,也收录了国内外优秀设计专业、院校、学生的作品,希望能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师、学生和工程师有所帮助,同时希望同行对不近完善之处加以补充,使其内容更加完整、丰富。在此对为这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同事、同学给予真诚的感谢。
导师柳冠中先生曾解释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无论你站在哪一个层面,文化的、管理与经济的、社会的等等,当你理清了它们的秩序、目标,并建立起它们,付之于行动的时候,你必须最清晰、准确、生动、快速地层示它们的内在含义。
文摘插图:


后记《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第1版发行后,由于其既有产品设计表现方法的相关理论,又有详细的画法步骤和案例分析,并将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与产品表现方法结合起来,深受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喜爱,本次再版,笔者应读者的要求,对各种工具和各种表现方法进行了更仔细的讲解与示范,并增添了一些新的优秀图例,使本书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当然这也只是笔者自己多年的经验与认识,诚恳希望同仁的指点,以使这个能帮助工业设计专业人员提高表现与设计创新能力的环节更加完善。也感谢陆江燕老师、研究生李娟同学为本书第2版作了精美编排。也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学生积极的创造力,勤奋的学习风气而欣慰。